不知所措
汉语成语
不知所措(拼音:bù zhī suǒ cuò)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管子·七臣七主》。
成语出处
先秦《管子·七臣七主》:“喜怒无度,严诛无赦,臣下振恐,不知所错。”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酉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知所措”。
成语故事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有个儿子叫诸葛恪,他自幼聪明过人。诸葛恪成年之后,即被任命为骑都尉,为太子讲解经史。后来,东吴的周瑜鲁肃陆逊等重臣都先后故去,诸葛恪被任命为大将军,统率东吴的全部兵马。
公元251年,孙权出巡,并去祭祀祖先。在归来途中突然中风。他深知这种病的厉害,感到自己已无康复的希望,便拜诸葛恪为太子太傅,为诸葛恪将来辅佐太子继承帝位铺平了道路。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时孙权病重,他召来诸葛恪及中书令太子太傅孙弘等嘱托后事。孙权死后,孙弘认为诸葛恪为人残忍,不会忠于孙吴政权,打算在为孙权发丧之前除掉他,可是,孙弘还没有来得及动手,他的意图已被诸葛恪掌握了。他见孙弘如此不仁不义,便提前行动,抢在孙弘之前,设计除掉了孙弘,并废掉了太子,立即为孙权发丧。
为子巩固自己的权势,诸葛恪决定立孙权的儿子孙亮为太子,继承帝位。孙亮当时不过十岁。此时的他,既为父亲的故去感到悲哀,又为自己一夜之间成为皇帝而无比喜悦。他复杂的心情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在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中,孙亮不知如何处理眼前的事物,和应付目前的局势,只好把一切都交给了诸葛恪,让他全权处理。
此时的诸葛恪,已不是彼时的诸葛恪,他早已将先帝孙权的嘱托忘到九霄云外。他大权在握,好不得意洋洋。这种心情在他写给弟弟诸葛融的信中,表现得非常露骨,他在信中写道:“今年四月十六日,大行皇帝逝世,太子以丁酉尊号(称帝),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诸葛恪自立新帝后,居功自傲,又自恃才智,专权作福,不久便弄得天怨人怒,于公元253年被孙峻除掉了。
成语寓意
古语有云:“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不知所措是人们在遇到窘境和挫折时的正常反应,任何窘境和困难都是一时的,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当人们不知所措的时候,应该调整自己的情绪,冷静分析当下的处境,只有保持淡定的心态,才能够理智的分析问题,应对不知所措的情况,最终走出困境。
成语运用
“不知所措”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动宾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补语。
唐·柳宗元谢李吉甫相公示手札启》:“感深益惧,喜极增悲,五情交战,不知所措。”
宋·程颐《为家君应诏上英宗皇帝书》:“或欲为而不知所措,或始锐而不克其终,或安于积久之弊而不能改为,或惑于众多之论而莫知适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7 08:48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