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拼音bù yǐ wù xǐ ,bù yǐ jǐ bēi),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汉语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
北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北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面对着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灵气十足。这里北面通向长江的巫峡,南面直达
潇水和
湘水,水路交通方便,引来许多文人雅士登临游览,赋诗抒怀。岳阳楼成为名楼。滕子京原任环庆路(今
甘肃环县、庆阳县一带)都部署,兼庆州知州,被人诬告,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被贬为岳州知州。他到任以后,重修了岳阳楼,扩大了它的规模,在石上镌刻了唐宋名人的诗赋。
当时宋朝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逐渐尖锐起来,身居参知政事高位的范仲淹看到了这种危机,想方设法挽救,一再上书仁宗皇帝,提出选拔贤能,整顿武备和减轻租税等利国利民的建议,同时考覆官吏,裁削倖溢,引起保守势力的不满和反对,有些人对他进行污蔑诽谤,说他结党营私。
滕子京是范仲淹的老朋友,是个有作为的改革派人物。他被贬
岳州,心里愤愤不平,范仲淹本来就想劝慰他。岳阳楼修成以后,滕子京请范仲淹写一篇记。这时范仲淹已被排挤出朝廷,被贬到邓州,于是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既用来规劝朋友,也用来勉励自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的外在意思是不因外物(财物、权利)的丰富、富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内在涵义是指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成功而妄自尊大,不因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外界影响。
有些人因为得到了一些物质的财富就欢天喜地,高兴得手舞足蹈;而在失去一些东西时则会痛哭流涕,情绪一落千丈。面对人生的坎坷曲折、生活的艰难困苦,倘若心为物役,人生的大半就会在悲观的心情中窒息心智,难以感受到生命的乐趣。
人的一生,总是在得到与失去之间度过。享受生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体验得失的过程。只要心中有所比较和计较,我们就永远走不出失落的阴霾。有时,只是在那一瞬间,我们就失去了本来所拥有的幸福。只有当我们认清了这一点的时候,才不至于因为失去而后悔,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当一个人因工作成绩优异得到赞扬和奖金,事业获得成功时,必然产生喜悦的心情,这是客观的、正确的,但是要喜乐有度,不要沾沾自喜,得意骄纵狂妄,否则,就会为日后种下祸患的种子。当一个人遇到危害,遭到失败,受到不公的指责时必然产生恐慌、忧伤、伤感的情绪,但要及时赶走负面情绪,否则,就容易导致情绪低落,精神崩溃,失去应付危害、战胜失败的能力。
南宋·
范公偁《
过庭录》:“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