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白石村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下辖村
下白石村,位于沙河街道西部,距街道办事处约1.8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塘头村、上白石村、新塘村、白石洲村。始建于明末,苏姓先祖从东莞迁居此地定居而形成。因村落位于一座有很多白石(白色花岗岩)的小山之下而取名下白石。村西有大沙河流过。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原地重建。
建制沿革
明清时期,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沙河乡;1958年,属超英公社;1959年,属南头公社,同年创办国营沙河农场;1966年,属光明华侨畜牧场沙河分场;1979年,属深圳市管辖;1981年,属广东省沙河华侨农场;1983年,属深圳市南头区沙河街道;1990年,属南山区沙河街道:2008年,属沙河街道沙河街社区。
民系方言
世居村民为汉族,有广府民系客家民系,使用粤方言客家方言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主要为曾、陈、张姓。
第一大姓为曾姓,清代从福建迁移至广东长乐(今五华),后辗转迁至今深圳龙华;清末从龙华大船坑村迁移至此地。
第二大姓为陈姓,清代中期迁移至今东莞厚街镇,后辗转迁至今深圳西丽;清末从今西丽迁移至此地。
第三大姓为张姓,清代从东莞迁移至此地。苏姓为该村立村姓氏,现仅剩1户。
2015年末,户籍人口338人,其中男性186人,女性152人;80岁以上9人,最年长者96岁(女);实际在村人口23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25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18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7人,分布在英国、加拿大。
历史文化
传统民居有广府、客家民居,现无存。
村中有古井2口,始建于明末,20世纪60年代初重修。
每年清明节,曾姓族人到留仙洞白石墓园祭拜先祖。该村的盆菜宴原定于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现提前。全村村民参加盆菜宴,远在海外的宗亲也赶回参加。该村还有社区邻里节等活动。
村民有除夕洗柚子水的习俗。除夕夜,每家每户男女老少都要洗柚子水,洗浴的水中加入柚子树叶、香茅草等。洗完后,穿新衣,发红包,一家人喜气洋洋。
经济
传统经济为农业生产,种植水稻,一年两季;还种植花生、甘蔗、香芋、番薯、荔枝等,副业是上山砍柴,也有少数村民养蚝、上山挖药材等。20世纪80年代初,该村建起了第一栋楼房民居。1995年3月,村民大会决定集资建设商住一体的下白石大厦,1996年建成。2006年,沙河五村组建集体股份公司。2009年,沙河集团将8.16万平方米的沙河工业区土地、物业及44万平方米的新旧村用地,通过南山区政府转交给白石洲股份公司,沙河五村每年可获得稳定租金收入约2000万元。沙河五村27户没有自建房的原村民也落实了“一户一栋”政策。
现村民以房屋出租为主,部分村民在集体股份公司、居委会及深圳就业,也有村民经商。由于历史原因,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工资性收入、商业经营。
交通运输
深南大道、沙河东路、沙河街、天河路经过该村,深圳地铁1号线在该村旁设白石洲站。
社会事业
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60年代通电,80年代初通电话,80年代末通自来水,90年代后期通互联网。村内有中心幼儿园,2015年末在园幼儿712人,教职工101人。另建有村民活动中心。
地方事件
相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收成好的年份,有富余粮食的家庭会拿出部分钱粮交给村里的义仓(一般由村中长者或乡贤管理),以备在收成不好的年份救济村中的困难家庭。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蝗灾严重,秋冬干旱,粮食歉收。1960年前,由于大沙河河堤不坚固,
每到雨季都会决堤。1955一1960年间有四次决堤,位于大沙河下游的下白石村均被淹至水深及腰,村中农田、房屋连年受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村中90%青年都出走香港,土地无人耕种,沙河农场只能外聘劳务工。1982年秋,台风袭击导致100多米海堤决堤,水深及腰,村中农田、房屋受损严重。1993年,村里遭水淹,村民房屋受损。
1992年,深圳特区内实行农村城市化,沙河五村(包括下白石村)未能落实城市化政策(据深南府[2008188]号文件)。
地方特产
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米饼、油角、黄糖年糕(春节)、白仔、黑仔、茶果(清明节)等。
著名人物
陈国全(1937一),16岁起开始从事教育事业,在岗44年。
曾马生(1951一),下白石村老村长。1985一2003年担任村主任期间积极为村民谋利,热心为村民服务。
地方规划
2014年,该村被列入城市更新规划“沙河五村城市更新单元”。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7 12:38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民系方言
人口民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