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门下河街,据《长沙地名古迹揽胜》记录,下河街南起坡子街,北止五一大道,以回龙巷为界,北段称上河街,南段称下河街,而习惯上通称为下河街。
地名含义
“小西门”指西城城墙门。“下河”指临靠湘江,南段为下河。
历史沿革
下河街原为西城城墙外靠湘江的一条街,明崇桢《长沙府志》即有记载。清时是牙行云集之地。牙行是我国旧时从事贸易中介,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收取佣金的商行。因湘江水运之便,长沙牙行多分布在沿河一带,尤以下河街最为集中。下河街及附近的牙行以土果行、杂货行和玉兰片行为主。清光绪元年(1875),“保太和”、“惠然”牙行开业,是长沙较早领有牙帖的土果行。次年又添“公和”、“镇昌”、“恒泰”等土果行。土果行经营本地及外地的土果土产,如梨、桃、板栗、荸荠、生姜、蒜子等。杂货行由土果行衍生而来,民初有“同康”、“恒大”等10余家,经营范围扩大到木耳、香菇、食糖、面粉、湘莲等,川、粤、闽、赣、苏、浙等地的土特产均在经营之列。玉兰片行实营玉兰片、苎麻、毛茶、土纸四大类商品,有“福生祥”、“源昌祥”、“春和祥”等,号称“三祥”。至清末民初,绵延数里的下河街一时成为湖南全省南杂土果货的重要集散地,而牙商则是这条商业街上最为活跃的分子。解放后下河街逐渐成为长沙小商品聚集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