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坝迎灯游行
闹元宵是起源于明朝
成化年间,位于广东梅州下坝村,从每年正月十四下午起,至十五深夜的,为纪念七世祖周仙兴修水利造福百姓而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民俗活动。当地周姓七世祖周瑄公带领村民填坑筑陂,凿山引水,历时三年修建了三十多华里的引水圳,并教会人们制作彩灯售卖以筹集资金。引水圳竣工后,当地人组织迎灯闹元宵活动,以牢记周瑄公功德,并寓意将“灯”(客家话“灯”通“丁”)迎回来,祈求人丁兴旺。
基本简介
当地周姓七世祖周瑄公带领村民填坑筑陂,凿山引水,历时三年修建了三十多华里的引水圳,并教会人们制作彩灯售卖以筹集资金。引水圳竣工后,当地人组织迎灯闹元宵活动,以牢记周瑄公功德,并寓意将“灯”(客家话“灯”通“丁”)迎回来,祈求人丁兴旺。
经过数百年传承发展,下坝迎灯的形式与内容愈加丰富。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下午,人们聚集在周瑄公祖屋,由族中长者主持进行“三献礼”,过程包括洗礼、跪拜、三次献礼、宣读祭文、升灯等环节。晚上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村民们载歌载舞进行民间文艺表演。八点整,迎灯开始,全村老少盛装聚集,有的手擎龙珠灯、白鹤灯、鸡公灯、鲤鱼灯、虾公灯、十二生肖灯等各种花灯,有的模仿各种人物扮相,组成三十多支巡游队伍龙狮起舞、锣鼓开道、爆竹齐鸣,沿下坝堤经观礼台,转入大新街、米行街、老街等街道和村道,到达周瑄公祖屋祭拜,点亮花灯,最后再经观礼台返回各村寨,沿途的各家各户烟花爆竹齐鸣迎接花灯,拿油灯接花灯火种,此谓“接灯(丁)”,整个迎灯过程来回行程十多公里,历时三个多小时。下坝迎灯闹元宵活动的规模宏大,每年都吸引县城及周边地区近10万人前来参与、观看。
因周瑄公而命名的引水圳“周仙圳”,已经成为下坝及周边群众农业生产的灌溉圳,哺育着一方百姓。下坝迎灯习俗经过5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也深深扎根于当地群众的心中,下坝迎灯将客家人崇宗敬祖的观念与迎灯闹元宵的习俗结合起来,并深深扎根于每一代人的心中,也成为人们教育后代饮水思源、弘扬祖德、爱国爱乡精神的重要场域。下坝迎灯这一习俗,对于研究客家地区社会经济、水利建设、文化和族群认同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下坝迎灯”民俗庆典活动把“家”的观念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自从开展庆典活动至今,下坝周瑄公的后裔即使春节因特殊情况没有回家,但到元宵佳节无论如何一定要回来参加“下坝迎灯”庆典活动,充分体现了后辈们对本土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客家人的寻“根”意识。如今“周仙圳”已成为下坝及周边村民的粮食丰收的灌溉圳,为发挥“周仙圳”的更大作用,造福当地百姓,五华县委政府今年年初计划投入资金重修“周仙圳”。在庆典活动中,而村民用竹子编织的鲤鱼灯、龙虾灯、鹅灯、仙鹤灯、十二生肖灯等各种精致花灯, 有的会摇头摆尾、有的展翅欲飞、有的张嘴觅食,极具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周边村民和旅游者争相购买的艺术品。
节日起源
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相传500多年前,下坝自然灾害严重,有首打油诗是这样描述的:住在下坝好辛酸,三年大水二年旱;遇到芒种夏至水,粮食歉收就断餐。因为灾害,粮食年年歉收,人们生活困苦,村民不断外迁,人口日愈减少。周姓七世祖周瑄公(1440—1507)亲率年轻力壮的男丁和妇女挖泥筑陂,凿山引水,把油田洋漫畲河水,经油田、增坑等地引到下坝,全长30多华里。由于工程耗资大,周瑄公传授村民用绿竹制作彩灯、花灯出售筹集资金,历时三年,在元宵节当天完成引水工程。后来此工程受到了朝廷钦差张副使赞许,特旌匾“一方赞化”,并把引水圳命名为“周仙圳”。为庆祝“周仙圳”竣工,下坝村民组织迎灯闹元宵活动,一是庆祝“周仙圳”竣工,牢记周瑄公功德;二是因为造“圳”卖“灯”,要把“灯”迎回来(客家话“灯”通“丁”),祈求下坝人丁兴旺。
活动过程
下坝
闹元宵从正月十四下午便开始了,十四这天吃完午饭,有公德心的年轻人便集中到祠堂,打扫祠堂,置办工具,购买元宵节当晚的花酒和食品,请新灯回到祠堂。下午四点左右,年轻人负责准备鼓花。结婚女性自带油灯来到祠堂,拜了了先祖之后,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便会向先祖致词祈福,烧香敬拜,行“三献礼”祭祖。最后,每家人自带油灯点亮之后,便可带回各自家中,油灯必须一直燃烧到十六号,这叫点灯。
直到十五当晚七点,晚饭之后,每家每户都必须派出年轻人,先到祠堂门口打鼓响锣。将近八点左右,各房子孙在老祖屋前敲锣打鼓、舞龙舞狮、放
孔明灯先行热闹,绚丽多彩的迎灯车纷纷亮相,其后是舞狮队、锣鼓队,后面紧随
迎灯的村民。然后,男女老少集体到下坝河堤,按各房长幼顺序整好队伍,以金鼓、高灯、横额、八音彩旗、花车、牌楼、锣鼓、扮景、乐队、龙狮、花灯的顺序,手擎自编自织的各式花灯开始游行。据了解,每年盛会至少有两万多群众参加。
在水寨大桥桥头设立了观看台,观看席上坐着来自由县和市领导组成的灯委会,在结束之后,他们将会现场评出名次。经过观看台,沿着老街一直走,来到公王爷庙前,锣鼓配合着狮子,进行三次跪拜,这是在祈求来年的好丰收。
拜完公王爷,回到各自祠堂,在年轻人上街迎灯之际,妇女们已经将祠堂布置好,桌子上摆满了糕饼干果,还有热腾腾的下酒菜,白酒也早已准备妥当。待到德高望重的长辈入席之后,众人举起酒杯敬长者,喝花酒这便开始了。喝花酒上有升灯、猜拳、
斗酒、吃“新丁”酒等活动,一直持续到一点多,热热闹闹的下坝
闹元宵才算结束。
当地习俗
点灯
正月十四那天下午,家中妇女会带着油灯来到祠堂,家中有多少可以成婚的男子便带多少盏油灯,行完“三献礼”等活动后,所有油灯必须用祭拜先祖的灯火点亮,随后妇女们带着各自的油灯回家,油灯必须一直点到十六号。
请新灯
十四下午,长者将会挑选一名未婚男子,一起来到卖灯饰的市场,这里有很多用竹子编成的花灯,长者选定之后,由成年且未婚的男子用扁担挑着回到祠堂。用扁担挑其中包涵了很重要的意义。
回到祠堂,长者将会向先祖致词、敬拜,随后把去年悬挂在祠堂房梁上的
花灯放下来,放到祠堂中央烧毁,再把刚请回来的新灯悬挂于半空,待到十五迎灯队伍回来,再升上去。
鼓花
鼓花就是把供放锣鼓的架子打扮的漂漂亮亮,在这里鼓花如同国家的形象、人的脸面一样重要,因为鼓花需要游街,要展示给所有人看,所以绝不能马虎,随着科技发展,鼓花也是愈发光彩照人。
装扮鼓花则由村中年轻人承办,近年来也有请专业人士装扮的现象。
祭拜水母娘娘是下坝村石禾坪的习俗,十四下午,在祠堂烧香敬拜先祖之后,村民敲锣打鼓的来到水母娘娘排位前,打扫、烧香、祭拜、致词等,最后再回到祠堂敬拜先祖。
祭拜公王爷
在老街的角落里有一座简陋的庙寺,里面供奉着客家人敬仰的公王爷,来到庙前,狮子需要配合锣鼓连拜三下。
接灯
当迎灯队伍回到祠堂时,每家每户都必须在各自家门口燃放鞭炮。
而那些把房子建的远一点的人则必须提前通报,例如我家,在我小时候,我爸就在村外建了房子,每年差不多到的时候,我就会提前给爸打电话,老爸就会在家门口燃放鞭炮烟火,这就叫接灯。
升灯
什么是升灯?就是村中哪家生了男娃,来年就得买一盏花灯悬于祠堂最高的横梁之上。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已不再是每家每户各自购买
花灯,而是由村里长者统一购买一盏花灯,最后统一升灯。
迎灯队伍回到祠堂,在长者的带领下,经过复杂的仪式,最后将十四下午请回的新灯升上去。
分彩带
这条彩带有很多叫法,有的叫红绳等等,分彩带是把原先系着“新灯”的多余绳子在升灯之后分成若干份,分给还未结婚生子的男丁。
吃“新丁”酒
待到迎灯回到祠堂,妇女已经准备好了十张桌子,桌子上摆满了美食。按照辈分依次而坐,所有人第一杯酒必须敬长辈,喝完第一杯,喝花酒这就开始了。
期间,“新丁”的父亲必须及时的给酒杯空了的人添酒,酒杯永远都不能空着。
猜拳
两个男人站起来,彼此用右手伸出一到五根手指头,而对方必须猜中你所伸出的手指头是多少,并非直接说出数字,而是用吉利的话代替数字,例如竖起大拇指则对方要大喊:一顶公,四根手指头则喊:四季发财,等等。输了的人必须罚酒。
猜拳较为复杂,不仅要反应及时,还要大声喊出来,如果连续出同样的手指,而你却不能说同样的话,这可难倒了不少年轻人。
猜拳这个习俗渐渐的已被年轻人淡忘,更多年轻人则用石头剪刀布来代替,不过也十分精彩热闹。
奖酒
奖酒其实就是罚酒,专门惩罚那些说错话做错事的人,哪怕说错一个字,就得喝一杯酒,这是全场的重头戏。
这是一门快要消失的传统艺术。我记得村中会编织十二生肖灯的长者会提前一个月左右挑选上等竹子,一整根浸泡在村里的池塘里,初八前后才捞起来,削成一根根很细很软的竹子,却不宜折断。例如今年是羊年,老者就会编织几只羊。
除了十二生肖灯,还有鲤鱼灯、虾公灯等等,这些或许比较简单,编织的人还是有的。一只鲤鱼能卖到八百左右,如果到十五那天还有人找,价格则要涨到一千了。
我村仍然还有一位长者会编织十二生肖灯,好像他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位了。今年他编织的喜羊羊卖到了近两千的高价,还有一只羊也卖到了上千元,只是他的孙子孙女却哭着送走了喜羊羊。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下坝迎灯”经过5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客家文化的杰出代表,有着重要的人文、社会和艺术价值。庆典活动纪念七世祖周瑄公,教育子孙后代饮水思源、弘扬祖德,爱国爱乡,建设家乡,体现了客家人崇拜祖先、重礼重教、团结向上的客家文化。
传承现状
下坝迎灯闹元宵,规模宏大,每年吸引了县城和周边乡镇近30万的人们前来观看,还引来世界各国的部分侨胞前来寻根祭祖。下坝迎灯弘扬祖德,传承客家文化,历史悠久,经久不衰,在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口的迁移,民俗活动的传承,已流传至重庆,四川的宜宾、成都,广西的梧州、贺州、桂林,广东的惠州等地。
伴随着老一辈人相继离去,年轻人对传统仪式的认知不够,下坝迎灯的仪式程式将面临逐步淡化的境况,同时,传统的编织、制作彩灯的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困境,亟待进行保护。
保护措施
2011年04月30日,下坝迎灯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11月10日,下坝迎灯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