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势是太极拳中的一个单式,最早在李亦畲手书的“十三势架“出现。
拳种定义
下势,是太极拳中的一个单式。这个单式在太极拳套路中出现的频率不高。最早在李亦畲手书的“十三势架”中仅出现1次,后来在杨式和
吴式太极拳中都只有2次。不过现在《
太极拳全书》中的武式太极拳谱里却有6次之多。这到底什么原因,我没有深入研究;但从拳架结构形式和内涵看,武式与杨、吴两式区别较大,我这里主要讲杨吴两式的特点和用法。
拳种形式
拳式的形式是表现技击方法的。套路中出现频率的高低不代表拳式的重要与否,也不说明其技击作用的大小。但是人们往往认为下势的动作简单,不起眼,而不重视它,因而在教学和练习中对它的技理技法阐述就比较简单。例如著名的太极拳家顾留馨先生的《太极拳术》第290页《“下势”作用》一节写道“彼勇猛进攻,我以尺骨处沾粘彼小臂里收下沉,坐身仆腿以化解来力,我沾粘劲如果纯熟可将彼引进落空,前倾欲跌。”只有40多字,且对仆步的目的、作用、操作方法等等未做具体说明;在手法运用上仅仅讲到“以尺骨处沾粘彼小臂里收下沉”,这些解说显然是过于简要。特别是最后用假设的“如果纯熟可将彼引进落空”,那么如果不纯熟呢,何况纯熟是个什么程度啊。因此,我们说这样写过于简要,很难被初学者理解。
实际上,下势是太极拳法中一个十分典型和极为有效的式子。练好这个式子,不仅可以让人在实践中体验到叫对手“欲进不能,欲退无路,应声跌出,毫无悬念”的乐趣,更主要的是可以加深对如何运用沾黏连随表现十三式的理解,加强如何近身短打、发掷抛劲的实践,从而坚定太极拳法在技击上的威力和意义的信念。所以,较为深入地了解这个单式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知道,太极拳的滥觞是陈式太极拳(原来叫陈家拳、炮捶等)。在沈家桢、顾留馨编订的《陈式太极拳》中没有“下势”这个单势的名称。不过,其中有两个式子在动作上与“下势”是相接近的:一个叫“摆脚跌叉”,一个叫“雀地龙”。其中对摆脚跌叉解说道:“就其技击作用来说,是预防不慎跌倒,可以利用臀部下沉着地弹起,即以后脚撑起和左拳上冲(两者必须同时、一致地动作),腾然而起,获得败中取胜的效果”。这段文字较为详尽地解说了“摆脚跌叉”这个式子设计的原因、目的、方法、作用。除此之外,还在“要点”中说明“此式较难做,对于自幼就学习的人,还是容易做到的。为了适合年老体弱等不同对象,适合在水泥地上或穿西装裤进行练习,此式也可改为“摆脚下势”,就是在摆脚之后,将后阶段中的一跌取消,改为右腿屈膝下蹲,左腿向前仆出的仆步。”由此可见,杨式、吴式的下势,是陈式中摆脚跌叉的变式。陈式中的“雀地龙”与杨式、吴式中的下势更为接近。在其要点中说,“此式与跌叉不同点,仅为不跌倒,是在右拳转臂自上右缠时后面的右腿不着地面,但须尽量下蹲;其他各部分与讲义要求相同。”从中我们也看到,
陈式太极拳的摆脚跌叉和雀地龙在套路中是一个完整的单式。而杨式和吴式的下势在套路中不是完整的单式。
单式介绍
单式是太极拳的应用单位。关于单式,我在谈起势的那篇文章中讲得很清楚了,大家可以参考。每个单式在独立操练时都有一定的起势和相应的收势,即完成一个以制敌为目的的过程。当单式与单式串联起来构成套路时,前一个单式的收势和后一个单式的起势往往会有变化。有的变化十分明显,有的不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套路中的单式时,弄清楚每个单式的本义,变化的原因和方法。否则就会因为误解单式,出现望文生义,凭空想象等似是而非的解释。结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实践中就不可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陈式的“摆脚跌叉”,虽然单式中用了“跌叉”一词,但其收势则是“成左弓步。同时,左拳以拳面向前上方伸起”结束,而绝不是跌叉着坐在那里不起来就完事了。所以,我们说摆脚跌叉是一个完整的单式。那么,
杨式太极拳的下势是怎样描述的呢,让我们翻开《太极拳全书》(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1990年9月第三次印刷)第409页,其中说,“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移向右腿,右腿屈膝下蹲成左仆步;同时,左掌随重心后移屈肘弧形里收下移,经胸前而下,由左腿里侧前穿。”并有附图两张。这段文字显然不是对“下势”完整的描述,而仅仅讲到下蹲成仆步。而仆步在武术中是常用步型。把一种步型或者说把做一个完整步型的动作过程作为一个单式,显然是另有意图的,因为它是不代表完整的单式的。从武术太极拳的技法角度说,采用仆步是避开上面来势,用低姿进身,为进攻作铺垫。严格地说,仆步在这里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步法,用于进身的。在陈式中最终成左弓步、出左拳就是完整的,在长拳中常常是仆步接“搂手冲拳”,也是完整的。这在拳理上就是叫做阴阳相济:仆步为阴,弓步为阳;一阴须有一阳方为太极。
那么,是不是杨式这样写下势错了呢?不是。这正是沿袭传统套路编写的方法:将“下势”的收势(弓箭步)移到下面一个式子“金鸡独立”中,做了金鸡独立的开势(即起势)的作法。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教练员不注意,或没有意识到,那么,学员产生误解是免不了的。
同时,作为一个武术的单式,它的每一个势法(即动作)都是有技击意义的。而在上面有关下势的文字中没有表述。那么,杨式太极拳的下势是怎样技击的呢?在杨澄甫署名的《
太极拳使用法》说:“由单鞭已出之左手如敌人以右手将我左手往外推去或用力握住我即将右腿往后坐下左手同时用圆活裹劲收回胸前或敌用左手来击我急用左手将敌左腕扼住往左侧下采去亦可右腿与腰同时坐下以牵彼之力而蓄我之气。”原文没有标点符号,但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以单鞭的结尾做开头,为下势设计了三种用法。乍一看似乎完美无缺,细一想问题不少。
首先是单鞭与下势各为单势,它们各自的起止是什么、它们各自的内涵和目的何在?其次是假设的三种用法,在实战技击中的可行性问题。
第一种假设是,敌用右手往外推或用力握住我手时的用法。我们知道,在技击双方极快的拳来腿往中要握住对方手几乎没有可能。所谓好拿不如赖打。这里把几率近乎零的可能当作一种方法是否妥当?用单鞭作为下势的导入,故意让对方来推我的手是可以的,可视为诱敌深入。因为纯粹使用单鞭打人,通常是没有还价的。问题是我往后坐右腿同时左手用所谓圆活裹劲收回胸前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种危险性很大的动作,为什么冒这种险呢?如果把后坐、收手看作是闪化、是诱敌,那么在闪化、诱敌后怎样还击?莫非杨式的下势只要在被推时我后坐了、收手了就结束了?下势是个实战性极强、极为有效的式子,它有化又有打,而在此说中没有表达出来。
第二种假设是,敌用左手击我急用左手将敌左腕扼住往左侧下采去。想法不错,但须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用右手能不能采、万一我左手没扼住对方手腕怎么办?二是倘若用采势结束,与需要下蹲后坐的下势还有什么关系?拳谚说,梢节打人如拔草。扼敌左腕属于梢节打人,何况采势未必要扼其腕;即使扼住其腕,又如何叫对方倒下呢?他要是在手被扼时一板腿踢将过来,又如何应付呢?
第三种假设是,“亦可右腿与腰身同时坐下以牵彼之力而蓄我之气”。这个假设没有提及手上动作,即如何“牵”的问题,却引出“蓄我之气”,那么,如何发放呢?有蓄必有发,才是一阴返一阳,有阴有阳方为太极;有蓄有发才构成一个单式完整的技法。显然,《
太极拳使用法》中对于下势的解说是不符合太极拳法实战的特点的。好在这本书虽然署名是杨澄甫,实际上不是他撰写的。估计写好后他也没有认真审查,或者因为其他原因,随写书的人按照套路的打法,自由发挥。因为这里所写的下势,无论从单式的完整性还是技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等方面看,似乎还有许多值得探讨、完善的空间。因为书上的解说是将单式放在套路演练过程中来阐述的,并不能代表这个单式真切的应用方法。武术中任何单式的构成都是一整套势法的组合,都有其特有的起承转合或起止,相当于拳击中的组合拳。
每一个单式也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字;它在正楷的书写中多不得一点,也少不得一点;只有当它处在行书或草书中才可以变化。练拳正如学书。拳法是实践性很强的东西,实践中往往在一瞬间见分晓,成输赢。开弓没有回头箭。因此,对于单式的目的、作用、方法、要求等都要清楚。在训练时对单式中每一个势法的理解都要透彻,动作上都要一丝不苟。
将单式放在套路中解释和训练的情况很普遍,不仅在杨式中存在,吴式也同样存在。假如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单式的训练和在套路中的训练的不同点,那么,在实践时就很难操作。太极拳的高妙正是它将单式的势法巧妙地隐藏在套路中。这就象看刘谦的近距离魔术,叫你眼睁睁地“上当受骗”。当然,其实是自己不明白其中的奥妙,而不是人家骗你。
拳种奥秘
下势,在实战中就是一个可以叫你眼睁睁地莫名其妙地睡到地上去的式子。下面就让我们来揭开这个式子的奥秘。
前面我在讲
陈式太极拳“摆脚跌叉”和“雀地龙”时都提到它们是以左弓步、出左拳为定势的,而杨式、吴式则将弓箭步这个重要的步型隐藏到了下一个式子“金鸡独立”中。而下势的关键就是定势中的弓步前窜(穿)。许多人只讲“身体下降以避敌击”,不讲“纵身前窜封根拔柳”。
身体下降成仆步可以避敌来势,这没有错。但仆步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避” ,它的目的是从下面用低姿迅速进身,为后面的进攻做铺垫。也就是说,不是单纯为避敌来拳而下蹲,更是为了进身而下蹲。这两种做法的技击理念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只看杨澄甫、吴鉴泉两位大师蹲成仆步的拳照,而要看到或想到他们下面要做什么。他们的身姿和手型及手的位置告诉我们:杨澄甫利用仆步进身后管住了对方右腿,并用左手封住对方左脚跟;吴鉴泉则在用左仆步管住对方右腿的同时,用右手封对方右脚跟,左手封对方左脚跟。也就是说,两位大师的拳照是管腿封根。不过,这不是整个下势的结束。他们没有照片的那部分是:纵身前窜,成弓箭步,与双手往怀里提拔一气呵成。这样才是老一辈太极拳家传下来的下势的完整动作。它的效果可以使对手上身悬空如临深渊,欲进无门;下身如无根之木,只须轻轻一撞,便轰然倒地。这才是太极拳近身短打和用势法打人的真谛,特点,叫“封根拔柳”。这层纸捅破了,谁都知道戏法怎么变的;如不捅破,就只是以为把手伸在那里,不知道“封跟”是怎么回事。你不封跟,对方就可能跑掉;你把人打跑了,还叫近身短打吗?还能发掷抛劲吗?所谓“沾黏连随”、“不丢不顶”就是不让对方逃脱。顺便提一下:太极拳的下势与心意拳的“燕子抄水”是差不多的。不同点是燕子抄水主要抄腿,太极拳是封住脚跟。杨澄甫的动作相当与燕子单抄水,吴鉴泉的下势相当于燕子双抄水。一单一双,大师的风采特色叫人高山仰止。
我们学太极拳一定要有明师指导,这样可以少走弯路,也一定要多动脑子。有的问题即使是明师也不一定毫无保留地都告诉你。这不是“义务教育”,关系到一个拳种的核心机密。就象原子弹,理论都知道,到底怎么造,自己悟去吧,书上不会写。我今天讲的就是杨吴两式在下势问题上的核心机密,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借这个例子举一反三,今后看书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要断章取义。为继承和弘扬太极拳技法作出积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