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丘
脑的组成部分
下丘是中脑背侧,四叠体的下一对小丘。其深面有一对下丘核,接受传导听觉的外侧丘系纤维。由下丘核发出纤维组成顶盖延髓束和顶盖脊髓束,沿中脑中央灰质外缘走向腹侧,交叉后下行,止于脑干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是听觉的反射中枢。
解剖结构
1、上丘:
上丘是中脑背侧四叠体的上一对小丘。系视觉反射中枢,细胞成层排列。即接受视束及枕叶皮质来的纤维,又发出纤维参与构成顶盖延髓束和顶盖脊髓束,交叉后下行,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及脊髓前角细胞,完成视觉反射。
位于中脑顶盖,与下丘一起合称为四叠体。在低等脊椎动物,上丘是视觉的高级中枢,随着动物的进化,特别是哺乳类,尤其是人类,大脑皮质高度分化,大量视纤维经间脑与大脑皮质建立联系,此时,上丘退居为反射中枢,参与调整头与眼的位置,以应答视觉、听觉与躯体感觉的的刺激。人的上丘呈扁圆形,保留着白质与灰质交替排列的分层结构。与大脑皮质的枕叶、额叶,脊髓,以及脑干网状结构、黑质、蓝斑、中缝背核等都有纤维联系。
2、中脑:
中脑是脑干的一部分,形体较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由此发出。中脑脚底发生病变时,可产生中脑脚底综合征。主要表现:动眼神经与锥体交叉性麻痹,特点为病灶同侧动眼神经麻痹,而对侧脑性偏瘫。如累及中脑头端的红核前区,则可发生动眼神经与锥体外系交叉综合征,特点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半身舞蹈病或一侧震颤、肌张力增高等。如中脑被盖中央区发生病变,常伴有严重而持久的意识障碍(昏睡或昏迷)和去大脑强直。
中脑的背侧称顶盖,由两对圆形小丘组成。上一对称上丘,为视觉的皮质下中枢;下一对称下丘,是听觉通路上的重要中枢。上下丘合称为四叠体。左、右下丘之间有一纵行的正中沟,沟的上端容纳松果体。上下丘之间有一横沟,向外侧面延伸,分隔上丘臂与下丘臂。下丘臂较明显,从下丘通至间脑的内侧膝状体;上丘臂自上丘向前延伸,经内侧膝状体和枕之间,终于间脑的外侧膝状体。
中脑是脑六个部分中最小的部分,仍保持神经管的原始形态,长约15~20毫米,位于脑桥和间脑之间。中脑腹侧面上界为视束,下界为脑桥上缘;腹侧面两侧有粗大的纵行纤维构成的隆起,称大脑脚;在左右大脑脚之间的凹陷处,称脚间窝,动眼神经根自窝的外缘出脑;背侧面(又称顶盖)有四叠体,由两对小圆丘组成,上一对称上丘,是视觉皮质下中枢,它借上丘臂(为白质纤维)与外侧膝状体联系;下一对称下丘,是听觉皮质下中枢,它借下丘臂(为白质纤维)与内侧膝状体联系。在下丘的下方有滑车神经穿出。中脑内有中脑水管,上通第三脑室,下通第四脑室。
在中脑横切面背侧部中央,有中脑水管的断面,中脑水管的周围有一层灰质,称中央灰质。灰质的背侧是四叠体。中脑的腹侧即大脑脚,每侧大脑脚被一层含黑色素的神经细胞(即黑质)分为二部:黑质的背侧部,称被盖,其中含有网状结构,向下与脑桥的网状结构相连;黑质的腹侧部,是一层很厚的神经纤维板,称为脚底。
被盖,由灰质和白质组成。被盖的中央部有细胞体堆聚构成的红核,此核是皮质下运动中枢,细胞突相互交叉,并构成红核脊髓束。在红核的外侧有传导本体感觉和皮肤感觉的上行纤维,将这些纤维统称为内侧丘系,行向丘脑。内侧丘系与红核之间的间隙,称中脑网状结构,其背侧有中央灰质。中脑水管在中央灰质中通过。在中脑水管的底上,有动眼神经核和滑车神经核,前者位于上丘平面内,后者位于下丘平面内。在动眼神经核的内侧有达克谢维奇氏核,此核中的细胞发出的突起形成内侧纵束,行入脊髓。
3、四叠体:
四叠体亦叫“顶盖”。位于中脑的背侧,由两对圆形隆起组成。上方一对称上丘,是皮质下视觉反射中枢;下方一对称下丘,是皮质下听觉反射中枢。上丘和下丘分别有神经纤维向两侧延伸,称上丘臂和下丘臂(合称四叠体臂)。通过上丘臂,上丘与外侧膝状体发生联系。通过下丘臂,下丘与内侧膝状体发生联系。当外界刺激(如爆炸声、闪光等),经耳或眼接受并产生兴奋,通过听觉或视觉传导路到达内侧膝状体或外侧膝状体后,可经下丘臂或上丘臂将神经冲动传给下丘或上丘。下丘或上丘再通过顶盖脊髓囊将冲动传到脊髓,引起肌肉运动,完成探究反射。
与中脑相关的疾病
中脑梗死:
中脑梗死又称Claude综合征,又称红核下部综合征,为1912年法国某精神病学家首先描述,临床少见,是由于供应红核前部的旁中央动脉终末支梗死导致中脑内侧被盖部(大脑脚)病变所致。临床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引起的复视、眼睑下垂、眼球外斜固定以及红核损伤引起的对侧肢体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轮替动作不良。病变范围较大时,还可引起同侧滑车神经麻痹,对侧动眼神经麻痹或感觉障碍及意识障碍等。也可发展为内侧纵束综合征或Parinaud综合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16:18
目录
概述
解剖结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