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项线
解剖学术语
在寰枕间隙,凡附着于枕骨上项线的软组织,位置较浅表;凡附着于枕骨下项线的软组织,位置较深在,而紧接上项线上缘的为枕肌附着处。寰枕筋膜是项筋膜的一部分,位于寰枕间隙的浅层,其上部起于枕骨上项线,两侧与颈筋膜的浅层和深层相续。
解剖结构
下部附着于寰椎后弓、项韧带,并与背筋膜相连。寰枕筋膜的深层中部为斜方肌,斜方肌起自上项线内侧部分及枕外隆凸、项韧带、下颈椎及全部胸椎的棘突、棘上韧带,止于锁骨肩峰部、肩峰及肩胛冈;其深层为由内下斜向外上走行的头、颈夹肌。头夹肌位于颈夹肌的上部,起自C3~6的项韧带,止于上项线外侧部分及乳突的后外侧。头夹肌的深层内侧为头半棘肌,起自C2~7横突,止于枕骨上下项线之间骨面。更深层为一些短肌,位于寰枕间隙的最深部,均止于下项线。从外至内的排列来看,首先为头上斜肌,起于C1横突,止于下项线的外侧;其内侧稍偏深部为头后大直肌,起自C2棘突,向外上走行,恰抵止于头上斜肌止点下方的下项线外侧部。头后大直肌的内侧并近正中纵线的肌肉为头后小直肌,起自C1后弓的后结节,抵止于下项线的内侧部。这些短肌均作用于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头上斜肌及头后小直肌当两侧收缩时,使头后仰;头后大直肌则兼有使头后仰和旋转的功能。
与上项线相关的疾病
枕项线综合征:
1、概述:
由于附着于枕骨上、下项线及其之间骨面的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发生病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称为枕项线综合征。因为附着于枕骨上、下项线及其之间骨面的软组织多与头的伸屈、侧弯和旋转活动有关,寰枕、寰枢关节又是整个脊椎关节活动幅度最大的关节,在头部频繁的活动中附着于枕骨上、下项线处及其之间骨面的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最易发生病变而引起各种症状。据统计,在引起颈性眩晕症的诸多疾病中,本病约占25.68%;在引起头枕部疼痛、偏头痛的诸多疾病中,本病约占18.15%。
2、病因:
由于长期低头工作或频繁的头部活动,寰枕筋膜产生慢性劳损性炎症,如筋膜增厚、组织逐渐变性、纤维间质增多,失去弹性或产生挛缩,使寰枕间隙变窄,造成对椎动脉的压迫和对从筋膜穿出的枕小神经、枕大神经的刺激与压迫,产生枕部头痛或偏头痛等症状。
上颈部的深层组织如深部肌肉、关节、深筋膜等的感觉径路与小脑、前庭神经核等眩晕中枢有连接。因此,当颈项部软组织感受器接受到来自化学或压力的刺激后,通过颈脊神经后支纤维传入中枢引起小脑和皮层下中枢的前庭神经核等组织的兴奋,通过反射产生机体平衡和定向功能障碍,引起眩晕症状。
枕骨髁和寰椎上关节凹构成的寰枕关节,是连接颈椎和头颅的关节。关节囊松弛,其周围有一些韧带和肌肉参与维持关节稳定,并使关节能沿矢状轴做侧屈运动及沿额状轴做仰屈运动。寰椎无棘突,因而可使头能做较大范围的仰、俯活动。头部的频繁活动或长时间低头工作、颈部姿势不当等,容易使寰枕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筋膜发生劳损性病变。尤其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等附着于枕骨下项线的一些短肌,由于病变部位软组织内压增高和无菌性炎症的刺激,通过软组织内感受器传入小脑和前庭神经而产生了眩晕。
此外,在寰枕间隙部位,由头夹肌内侧缘与枕骨上项线、棘中线项韧带为边形成三角形间隙。三角的深层为头半棘肌,浅层为斜方肌。枕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均经此三角穿过浅面的斜方肌而分布于头枕部的皮下。枕大神经为C2脊神经后支的皮支,C3脊神经后支的皮支为第三枕神经。寰枕间隙部位的软组织病变对枕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的机械性压迫和无菌性炎症的化学刺激,通过C2和C3脊神经后支纤维传入小脑和前庭神经核引起的眩晕。这是寰枕间隙部位软组织病变容易引起症状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这类病人也常会存在一些头枕部及头顶部麻木、跳痛等症状。因枕大神经还有吻合小支与枕小神经、耳大神经交通,所以,一些病人常会伴存一些耳部症状。
3、症状:
症状轻者仅表现为头后部、寰枕间隙部位的酸、胀、困感觉,似有绳子的牵拽感,如有的病人表现为头枕部及头顶部的麻木,似有物“压”头或似被棍击打的“闷胀”感,也有的病人有头顶部跳痛和头蒙感,有的病人则表现为头枕部的疼痛,疼痛可向头顶部及前额部放射;一侧病变者可为一侧的顽固性偏头痛。以上症状时发时愈或时轻时重。劳累及低头操作时间过长,则症状增重。有的病人表现为似痛似胀似木又似带些晕的感觉,重时甚至想用针扎、刀割。症状重时影响睡眠,病人不能躺卧在枕头上,上颈部病变部位受压时症状更重。病人在躺卧状态下打哈欠时需用自己双手托起头部,否则会更加难受感。令病人在站立位状态下做头后仰及一侧下肢的后伸动作,病变重的一侧会出现“大脑”似被牵拽的感觉,这种感觉一直可传射至头顶部,甚至前额部。在出现“大脑被牵拽”感的同时常伴有明显的头晕症状。恢复体位2~3min后,头晕症状自消。这种病人大多病程较长,因此寰枕间隙深层病变软组织和椎管后部的寰枕后膜形成广泛粘连所致。在做上述动作时,由于深层短肌的收缩牵拽了寰枕后膜,除引起头晕症状外,还出现了似大脑被拖拽的感觉
除以上症状外,有的病人还相伴一些耳部症状,如病变侧的耳朵似有异物堵塞感、耳后牵胀感、耳鸣、重听,甚至耳聋等症状;或相伴一些眼部症状,如眼眶痛、眼干涩、不想睁眼、眼花、视物模糊、看东西发灰、视力下降等症状;或不能看运动的物体,否则眩晕增重;或伴有一些全身症状,如全身乏力、没精神、头脑不清亮、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症状,以及有憋气、恶心等症状。这些病人常因精神紧张而诱发眩晕或使原有的眩晕症状加重。这类病人做头颅CT等检查大多无明显异常可见,但所有病人于枕骨上项线、下项线或其间骨间的一侧或双侧均可寻及明显压痛点,有的病人在C1的横突部位或后弓部位或C1棘突(后弓结节)处也可寻及明显压痛点。
4、诊断:
于枕骨上项线、下项线或其间骨间的病变软组织附丽区部位做简单的手法治疗,可立刻使症状减轻、缓解,有利于本病的诊断。同样,在枕骨上项线、下项线或其间骨间的每个压痛点上用0.5%~1%利多卡因5ml做局部浸润注射可使症状立刻获得改善者,也可作为本病的有力的诊断依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20:23
目录
概述
解剖结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