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直肌
人体器官
上直肌,起自总腱环上方、止于角膜缘后上方7.7毫米处巩膜上的横纹肌。长约41.8毫米,腱长5.8毫米,附着肌腱宽约10.6毫米,肌宽10.2毫米。该肌行走方向与眼球视轴成23°角。由动眼神经支配,离肌止点26毫米处为神经支配点。其功能因眼肌走行与眼球视轴成23°角,腱附着处略呈弧线,鼻侧比颞侧靠前,所以在第一眼位(原眼位)收缩时,主要功能为上转,次要功能为内转和内旋;当眼球外转与第一眼位呈23°角时,则上直肌只发挥主要作用,次要作用消失;当眼球内转与第一眼位呈67°角时,由于节制韧带的限制,该肌只有次要作用,而主要作用消失。
临床相关疾病
高度近视限制性内斜视
1、病因:
除外直肌走行下移、产生下转的力量之外,上直肌走行也向鼻侧偏移、产生内转的力量,甚至合并下直肌走形向鼻上方偏移,同时眼球后极部向肌锥的颞上方疝出,极度增长的眼球在狭窄的眶尖内受到机械限制,没有足够的空间内转。患者眼球的疝出和眼球颞后上方的Pulley组织脆弱有密切关系,此部位缺乏眼外肌组织,仅有Pulley组织,故高度近视患者增长的眼轴容易从此处突破Pulley组织。若眼眶空间足够大,虽眼轴增长,只要未超出肌锥的范围,便不会引起Pulley带破裂。反之,在非高度近视老年人中发生的Sagging eye综合征,也正是由于上直肌-外直肌肌间带的退化形成的。
2、治疗方法:
出采用上直肌颞侧1/2肌腹、外直肌上方1/2肌腹联合转位,同时合并内直肌后徙术将眼外肌走形的异常矫正。。此术式操作较简便,避免了外直肌、上直肌缝合固定于巩膜壁导致巩膜穿孔的并发症;未分离上、外直肌之间的肌间膜,尽量恢复了上、外直肌之间的Pulley连接带,也避免了硅胶本身引起的机械限制和排斥反应。总之,对于此类患者的手术原则是修复上直肌-外直肌之间的连接带,将眼球回复至肌锥内,回复上直肌、外直肌滑车至正常解剖位置。
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
1、病因:
为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眼球运动障碍性疾病,表现为一侧眼的两条上转肌同时麻痹,患眼向上、内上及外上活动受限,而其他方向运动无异常。当健眼注视时,麻痹眼向下偏斜,上睑轻度下垂;当麻痹眼注视时,健眼向上偏斜,麻痹眼上睑下垂症状消失。多数患者出现Bell现象。为了保持双眼同视,患者多具有下颌上举等代偿头位。该病一般为单眼发病,可能是神经肌肉发育不良所致。一般分为下直肌原发性受限、上直肌原发性麻痹及支配上转肌的神经先天性异常三种情况,单纯上直肌麻痹:患眼外上方活动受限,内上方活动无异常。合并上睑下垂者多为真性上睑下垂。
2、治疗方法:
(1)对于上直肌无功能且斜肌功能无亢进、而单纯下直肌后退术无法完全缓解症状者,可选择患眼下直肌后退联合内、外直肌向上直肌移位术(Knapp手术)。
(2)对于健眼下斜肌和上直肌功能均亢进、尤其上直肌明显者,可选择患眼下直肌及健眼上直肌后退术。对合并水平斜视者,可同时行水平肌肉手术矫正水平斜视。对垂直斜视度数较大者,我们采用分次手术的方法,一般先行斜肌断腱术和直肌后退术;如果手术量不足,于第1次手术后6个月再行第2次手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20 16:11
目录
概述
临床相关疾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