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机学院
中国上海市境内公办高校
上海电机学院(Shanghai DianJi University)是一所面向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院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首批CDIO试点院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为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上海市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发展历史
上海电机学院的前身是上海电器制造学校,1953年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创办,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筹建,在调入原上海市上海中学部分工科班、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部分青年产业工人班和干部班、上海工业学校部分青年产业工人班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为部属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校址设在闵行区江川路690号。初时校名为“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电器工业学校”,1954年改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电器制造学校。
1956年,学校更名为电机制造工业部上海电机制造学校。
1958年2月,一机部、二机部和电机制造工业部合并成立新的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电机制造学校同年改属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
1958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亲临学校视察,充分肯定学校“学校工厂合一,教学生产并重”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成绩;同年,中共上海市委教育卫生部副部长赵行志组织全市中专学校在上海电机制造学校召开勤工俭学经验交流现场会。
1960年,上海电机制造学校被授予全国文化教育卫生战线先进集体称号。20世纪60年代,又创立了风靡全国的“蔡德泰教学法”。
1962年,又归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学校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电机制造学校;同年,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并入。
1965年,学校划归上海市。1970年,学校被迫解散。
1978年,学校复校,更名为上海市电机制造学校,举办全日制中等专业教育,隶属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
1985年,经上海市报送国家教委批准,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是当时全国首批三所试点学校之一,同时更名为上海电机制造技术专科学校。学校采用五年制大专与四年制中专套办的新学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2年后分流,其中40%升入大专。
1987年,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职工大学闵行分部(成立于1982年)并入学校。
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校隶属于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教学业务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领导。
1998年,上海机电工业职工大学一分校(成立于1978年)和上海机电工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成立于1983年)并入。
2002年4月,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和上海市机电工会依托学校,创办“上海电气李斌学校”,后于2003年8月升级更名为“上海电气李斌技师学院”,这是全国首家以劳模名字命名的技师学院。
2002年7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授予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9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职高专重点建设院校”。12月,被上海市教委列入上海市10所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建设院校之一。
2004年3月,上海机电工业职工大学(于1987年由机电局职大、电器公司职大等8所职工大学合并组成)、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成立于1951年)并入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校设有三个校区,即校本部江川路校区、军工路校区、文井路校区。
2004年9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上海电机学院。
2007年,被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08年,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2008年12月,学校临港校区一期工程项目获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并于2009年1月奠基开工。同年,原上海电机学院杨浦校区(军工路1100号)划转上海理工大学。
2010年6月,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10月,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同年,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学校本部正式搬迁至临港校区。
2012年,“电气工程”被纳入“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监测范围。
2013年,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顺利通过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验收。
2013年,学校获批成为上海市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同时获批成为上海市专利试点建设单位。
2013年8月22日,经市政府批准,原隶属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管理的上海电机学院划归市教委管理。8月23日,在上海市第一批行业高校划转工作会议上,上海电机学院正式划转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管理,并由上海市教委与上海电气集团签署协议合作共建。
2017年5月,学校被授予为“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第一届常务理事单位。8月,被上海市教委认定为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学校获批建设上海市专利工作示范单位。
2018年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同月,学校与临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4月3日,学校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月,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9月,上海电机学院等5所高校共同发起组成的“临港区域高校联盟”成立大会在学校召开。
2019年4月,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11月,临港开放市民大学在上海电机学院成立。
2020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21年,学校获批上海市学位点培优培育计划,启动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
2022年1月5日,上海电机学院与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举行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11月28日,上海电机学院产教融合推进大会正式开幕,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与上海电机学院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海电机学院还分别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临港集团签署《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区发展研究中心协议》,与积塔半导体签署《共建车规芯片工程实现联合实验室协议》,与中国商飞上海上飞公司、东航技术、春秋航空签署《共建航空产业学院协议》。
2023年10月,“三线精神传承馆”在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开馆。
2024年5月31日7时39分,由上海电机学院微纳卫星智能制造团队与航天专业公司及相关研究院所合作研制并冠名的人造卫星“一号卫星”搭载谷神星一号(遥十二)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7月,上海电机学院与上海理工大学签署共建航空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院协议。9月19日,上海电机学院航空学院正式成立,上海电机学院被上海市航空学会授牌为上海市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单位。10月20日,“上海电机学院中欧新能源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同年,入选“上海高校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试点高校。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15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44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14日,学校有教职工1053人,其中专任教师853人,博士占比超48.07%,双师型教师占比达44.43%,拥有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领军人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各级各类重点学科1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上海市Ⅳ类高峰学科,“机械工程”为上海市Ⅱ类高原学科,“电气工程”为上海市一流学科监测建设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11个、上海市示范性全英语专业1个,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
上海市精品课程
截至2022年10月,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奖项,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
截至2022年10月,近五年学校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创业竞赛、职业技能竞赛等奖项1170余项,其中包括世界技能大赛网站设计与开发项目优胜奖、“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等奖项和荣誉。
学校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与上海电气、中国重燃、上海临港集团、东方航空、上海振华重工、积塔半导体等行业头部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等方面密切合作。截至2022年10月,学校在长三角地区建有8个技术转移分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学校坚持开放兴校,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获批“上海电机学院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与29个国家(地区)的93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近30所高校合作开展学分互认交流,近年来选派1350余名学生赴海(境)外交流学习。学校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与沿线国家高校的教育合作交流,开设自动化等4个全英文授课专业及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每年接收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留学生来校攻读学位、短期交流和语言培训。(数据截止到2024年3月14日 )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据2024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1个。
建设成果
截至2022年10月,近年来,学校获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重大项目立项支持,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30余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45.9万册,电子图书176.9万册。
上海电机学院学报》是由上海电机学院主办的以电气、机械、自动控制等自然科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科技学术期刊,双月刊。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是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主要刊登电气、机械、信息与控制等方面最新应用性研究成果。分设机电工程、计算机技术、经济与管理工程、数理科学、行业科技等栏目。
电世界》创刊于1946年6月,是中国现有电气技术杂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也是当时国内唯一的一本电工普及刊物。《电世界》为月刊,每月5日出版,主要报道国内外电工、电力技术的最新动态、最新产品和先进经验,并普及电气基础知识,解答疑难技术问题。专业内容包括发电、供电、电机、电器、电气自动化、电子技术、电工仪表等。
《技术教育研究》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由上海电机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以反映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为主的连续性内部准印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校内外教育教学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分设基本理论、教学研究、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栏目。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明德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指大学的根本宗旨,首先在于彰显人性固有的内在道德之光,然后亲近人民并竭尽全力为之服务,最后则要通过个人修身与社会实践,使社会和个人都臻于和谐圆满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是做人、做学问的理想途径,也是中国文化人精神追求的最高的目标。
“博学笃行”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广博学习、深察慎思、追求真知、切实实践,是儒家先贤做学问的方法论。
“明德至善”提出了终极目标,“博学笃行”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法。
学校徽志为“白底红字的同心圆形”,内圆外侧上方是学校中文校名,内圆外侧下方是学校英文校名;内圆内侧嵌有字母“DJ”为“电机”的拼音首字母缩写,其中“D”呈工业化齿轮状,“J”呈书写之笔状。学校徽章为题有中文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校徽的标识色彩是电机红。
自强不息、追求卓越
校园文化
截至2015年年末,学校共有校级社团100 余个,各类社团学生社员达 5000 多人。先后举办过“斐讯杯”校园文明礼仪大赛、“年轻的风”校园歌手大赛、“金话筒”杯主持人大赛、“翼云杯”诗文朗诵比赛、集体舞大赛、迎新年晚会、“自强杯”大学生技能大赛、“卓越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创新论坛”等校园活动及以“品味读书人生,共话电机经纬”、“弘扬抗战文化,品读红色经典”为主题的读书月活动。
学校先后完成了修缮校史馆,设计安装“国内首台万吨水压机”模型展品、一系列校园雕塑、大型校史浮雕、校园文化石等文化工程项目。
学校积极开展校外志愿者活动,如上海动物园志愿服务项目、上海海洋水族馆志愿服务项目、苗苗阅读服务项目及上海科技馆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志愿者等。2014、2015 年,徐豪、如先古力·吐尔孙 2 名优秀大学生加入到西部志愿者行列;组织百余人参加上海科技馆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火车站春运志愿者服务活动;服务临港聚人气工程;150 名电机“蓝精灵”服务 2015 上海浦东国际女子马拉松赛活动等。
校区建设
2014年,学校共投入2044万元用于校园绿化,新增绿地面积58000平方米。截至2015年年末,学校占地面积880640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236579.6平方米,绿化面积占用地面积26.9%。
闵行校区保存有大量的高大乔木和名贵花灌木,在校园主干道及绿地中起着骨干树的作用,被评为“上海市花园单位”。
校区情况
临港校区
临港校区座落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水华路300号。
闵行校区
闵行校区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690号。
现任领导
校园环境
上海电机学院图书馆建馆于1959年,1992年闵行图书馆新馆启用。两校区馆舍建筑面积共24924.25平方米,有阅览座位3556座,纸质藏书150万册,中外文期刊703种,电子图书178万册,电子期刊49万多册。馆内有各类借藏阅一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读者研讨室、会议室及大型多功能报告厅等,周开放时间98.25小时。
图书馆下设党政综合办公室、采编部、读者服务部、咨询服务部、信息技术部、闵行校区管理部、期刊编辑部。业务部门有编目室、科技书库、人文社科书库、报刊与期刊阅览室、电子文献室、电子阅览室、闵行校区阅览室、期刊编辑室等。图书馆现有馆员23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23人(占100%),其中博士3人,硕士7人;拥有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3人,中高级职称者占全馆人数的82.61%。
知名校友
所获荣誉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上海电机学院.
学院设置.上海电机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9:18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