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上海海洋大学下属学院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College of Fisheries and Life Science.SHOU)的前身为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于1912年设立的养殖科,先后经历了养殖生物系、水产养殖系、渔业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等阶段。学院已从单一的养殖科,发展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等多层次,水产养殖学、水生生物学、海洋生物学为主要特色的多学科专业学院。
学院概况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的前身为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于1921年设立的养殖科,先后经历了养殖生物系、水产养殖系、渔业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等发展阶段。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学院已从单一的养殖科,发展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等多层次,水产养殖学、水生生物学、海洋生物学为主要特色的多学科专业学院。
学院建有水产养殖技术与工程系、水产种质与育种系、水产营养与饲料系、水产动物医学系、水生生物系、发育生物系、水生动物生理系和海洋生物系等8个系和1个实验中心;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水产、生物学、海洋科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水产,生物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水产养殖,生物科学,海洋科学)和1个专业硕士点(渔业发展),6个本科专业(方向)(水产养殖学、水族科学与技术、水生动物医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海洋生物学方向)。其中水产养殖学和生物科学2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科于1993年被批准为农业部重点学科,1996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14年水产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序列,2017年水产学科入围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并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评级;水生生物学科于2008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海洋生物学于2007年被批准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学院建有国家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科技部国合基地)、国家级水产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淡水水产种质资源与利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国家水生动物病源库、农业部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农业部鱼类营养与环境生态研究中心、上海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由中国鱼类学重要奠基人、著名鱼类学家、一级教授朱元鼎先生创建的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室和标本室等研究教学机构。
学院在编教职工164人,其中,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上海市领军人才3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3人、上海市农业领军人才4人、国家海洋局海洋领域优秀科技青年2人,上海市启明星、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晨光学者、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等荣誉或奖励14人次。在院学生2550名(其中本科生1119人,硕士研究生1298人,博士研究生82人,外国留学生39人,国内交流生12人)。
“十二五”期间,累计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48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0余项,省部级项目160余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近3亿元;累计发表科研论文1770余篇(其中SCI435篇);累计授权专利28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10余项),审定新品种5个,制定国家标准2项;累计科研获奖60余项(国家级2项、省部级11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农业丰收一等奖2项;出版专著60余部(主编24部)。参与承办了“第九届亚洲水产学会”,主办了“国际甲壳动物养殖学术会议”、“第七届海峡两岸‘鱼类生理与养殖’学术研讨会”、“海洋生物高技术论坛”、“全国水产养殖博士生论坛”、“中国水库湖泊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每年主办全国河蟹大赛、承办上海国际休闲水族展览会,每年组建教授博士渔业科技服务团远赴全国26个省市开展渔业科技下乡活动,累计服务水产科技企业近600家,培训养殖户近3000人次。
办学条件
水产养殖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农业部和上海市的重点学科,2005年被授予上海市优势学科,2009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水产一级学科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养殖水化学、水生生物学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级精品课程,2006年鱼类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鱼类增养殖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水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国内首个水生动物疾病防控领域的本科专业在我院成立,同年,水产养殖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本科专业综改试点项目。
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科于1993年被批准为农业部重点学科,1996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14年水产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序列,2017年水产学科入围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并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评级;水生生物学科于2008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海洋生物学于2007年被批准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学院建有国家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科技部国合基地)、国家级水产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淡水水产种质资源与利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国家水生动物病源库、农业部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农业部鱼类营养与环境生态研究中心、上海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由中国鱼类学重要奠基人、著名鱼类学家、一级教授朱元鼎先生创建的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室和标本室等研究教学机构。学院在编教职工160人,其中,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上海市领军人才3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3人、上海市农业领军人才4人、国家海洋局海洋领域优秀科技青年2人,上海市启明星、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晨光学者、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等荣誉或奖励14人次。在院学生2550名(其中本科生1119人,硕士研究生1298人,博士研究生82人,外国留学生39人,国内交流生12人)。
“十二五”期间,累计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48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0余项,省部级项目160余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近3亿元;累计发表科研论文1770余篇(其中SCI435篇);累计授权专利28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10余项),审定新品种5个,制定国家标准2项;累计科研获奖60余项(国家级2项、省部级11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农业丰收一等奖2项;出版专著60余部(主编24部)。参与承办了“第九届亚洲水产学会”,主办了“国际甲壳动物养殖学术会议”、“第七届海峡两岸‘鱼类生理与养殖’学术研讨会”、“海洋生物高技术论坛”、“全国水产养殖博士生论坛”、“中国水库湖泊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每年主办全国河蟹大赛、承办上海国际休闲水族展览会,每年组建教授博士渔业科技服务团远赴全国26个省市开展渔业科技下乡活动,累计服务水产科技龙头企业近600家,培训养殖户近3000人次。
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产学研基地,依托“产、学、研”基地开展渔业科技服务。参与了支援中西部建设,在新疆冷水性人工鱼类繁育与养殖、云南设施渔业车间建设与推广、西藏亚东鲑技术开发、安徽河蟹养殖等。2005年以来,学院开始组建教授博士服务团开展富有成效的渔业科技入户活动,足迹遍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辽宁、宁夏、西藏、新疆、台湾等省(区),有力地推动了服务社会工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院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著名学者,他们在发展我校水产养殖及相关学科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一批年富力强的学术带头人正活跃在水产养殖、水生生物、海洋生物学科的学术前沿,为把我院率先建成高水平特色学院而努力拼搏。
学院简史
1912-1952,水产专科学校养殖科
1952-1958,上海水产学院养殖生物系
1958-1985,上海水产学院水产养殖系
1985-1993,上海水产大学水产养殖系
1993-2003,上海水产大学渔业学院
2003-2008,上海水产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8年起,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学院大事记
主要学科
学院水产养殖学科于1993年被批准为农业部重点学科,1999年被农业部重新认定为重点学科,1996年被批准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02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年成为上海市优势学科,2007年再次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在这个学科的基础上,2003年建立了上海高校水产养殖学E-研究院,2008年水产养殖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2009年获水产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水生生物学科于2008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本学科于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水生生物学科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知名度。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教授及国际学术界有影响的孟庆闻、苏锦祥、伍汉霖、梁象秋教授等为中国和学校水生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院海洋生物学学科前身追溯为上世纪50年代设置的海洋生物学课程。自20世纪中期以来,学科点教授专家在海洋鱼类物种及形态多样性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先后主持了《南海鱼类志》、《东海鱼类志》等重要专著的撰写,主编了《中国动物志》“圆口纲、软骨鱼纲”等约1/4的全国性鱼类多样性专著的撰写,出版了《鱼类比较解剖》等专著。2001年,学科点获得海洋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获得动物遗传与繁殖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水生生物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本科专业
水产养殖学
水产养殖学专业源于1921年设立的养殖科,具百年专业底蕴,是国内率先在原农业部下属高校中设立的本科专业。2009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017年入选上海市全英语教学建设专业,2019年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本专业建设依托的水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2017年列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本专业围绕学校“水域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和地球环境与生态保护”办学主线,“瞄准国际前沿、对接现代渔业,深化学科融合,强化实践教学”,形成了“国家杰青”领衔的、特色优势明显的师资队伍,拥有国家精品课程为代表的优质课程资源,打造了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平台,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和国家专业综合改革所建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在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特色鲜明。本专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三农”情怀的、服务中国及世界水产养殖业现代化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毕业生胜任在水产养殖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术推广、生产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够在相关领域自主创业、考研深造、出国深造等。
水生动物医学
我校的水生动物医学教育最早追溯到1921年开设的渔病学课程,这是我国水生动物医学高等教育最早的纪录;2012年设立水产养殖专业水生动物医学方向;2013年获教育部批准建设全国第一个水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2018年列入上海市地方高校专业建设。面向我国及世界现代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围绕学校“水域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和地球环境与生态保护”办学主线,依托水产养殖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水产学科,对接现代水生动物医学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具备水生动物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国家或区域水产动物健康安全的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水族科学与技术
2003年我校招收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2004年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2006年获得上海市教委第二期教育高地重点建设项目资助。2014年本专业入选第一批教育部卓越农林计划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2018年获得上海市教委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资助。十多年来,我校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一直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一。本专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具备观赏水族养殖与鉴赏、繁殖与育种、水质调控、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水族工程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与能力,能够在水族馆、景观设计公司、水族生产企业、饲料生产、技术推广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9位教授、6位副教授、5位讲师分别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高等院校。
生物科学
上海海洋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是在本校1952年成立的水生生物学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学校构建食品、国家一流水产学科(包括海洋、水产)三大学科群的主要依托专业之一。1996年获水生生物学硕士点,2005年获水生生物学博士学位授予点,2011年获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获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获批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对专业形成了强大的支撑,生物科学专业2008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被上海市评为“优秀专业”,2019年获批第一批“国家一流专业”。生物科学专业依托近100年积淀的办学底蕴和强大的师资,以及十多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一流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具备全球视野、服务国家和区域的水生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生(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生物高新等领域具有科学思维、创新能力、生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流特色人才。专业涉及宏观的水生生态修复与保护,利用转基因、基因编辑、蛋白组学、表观遗传学、干细胞等微观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探究生命的奥秘等。
生物科学(海洋生物)
我校的生物科学(海洋生物)本科专业是依托生物科学这一国家重点专业和上海市优秀专业,在海洋生物学市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目前以海藻生物技术、海洋甲壳动物繁殖发育与虾类良种选育、海洋贝类进化与分子生物学、环境适应的表观遗传调控等四大研究核心的海洋生物教学团队。 本专业培养具备充足的生物学知识和完善的海洋生物学知识,同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科技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所有核心课程都有相应的实验课程与之配套;同时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掘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使学生能适应多变复杂的未来环境。我校同时具有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点,具备培养本硕博一体化海洋人才的能力,从2007年迄今已经招收400余人,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毕业生既有到国际、国内的各高校进一步深造的高精尖人才,又有能到一线企事业单位直接进入各类工作岗位的通识人才。
生物技术
上海海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于1995年设立并开始招生, 本专业依托水产一流学学科和生物学学科,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前提,通过构建“通识与素质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综合实践模块”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实施“基础实验-实习教学-毕业实践-创新创业”渐进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传授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及前沿进展,强调生物技术在水产和海洋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同时注重与环境、医学等学科交叉。培养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系统掌握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及前沿进展,今后能够在国家或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及生物技术相关企业和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的生物技术人才。
院系设置
水产养殖系
水产养殖系成立于1952年,是国内设立最早的水产养殖本科教育学科点。建有水产养殖学博士点、硕士点和本科专业,建有水族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点。已成为国内水产养殖学科人才培养层次最高、最齐全的高等教学单位,教学和科研总体水平居于国内前茅。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主要研究方向上都已由青年科技人员担纲,一些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水平居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重点实验室具有一定的规模并配备了一批一流的仪器设备,整个工作已进入良性运作,与国际、国内的高校及科研机构有着密切的学术交流。
师资队伍:
水产养殖系现有教职工 12 名,其中教授 4 名(博士生导师 2 名),3 名教授年龄在 45 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66.7%。
主要研究方向:
1.水产养殖生态学:主要研究水产养殖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水产养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水质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业的系统生态学理论。
2.水产动物繁殖生物学及养殖技术:主要研究鱼、虾、贝类的性腺发育、受精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及人工繁殖技术,苗种培育及养成技术。
3.设施渔业:主要进行循环水养殖系统和大型水族馆系统的工艺设计及优化,养殖水处理新技术与新工艺,观赏景观设计。循环水健康养殖技术,养殖污染生态调控技术。
4.观赏鱼人工繁殖学:主要研究观赏鱼的受精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及人工繁殖技术,苗种培育及养成技术。
5.观赏水产动物病害学 主要研究观赏水产养殖动物各种疾病的病理学及诊断、防治技术。
水产种质与育种系
水产种质与育种系的最早前身为水产养殖系属下的组织胚胎教研组,历经遗传育种教研室(1994年)、生物技术教研室(1995年)、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学科点(1999年)、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系(2007年)等发展阶段。为适应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特色大学发展需要,水产种质与育种系于2017年随学院学科-专业-学位点三局同布调整时成立,在原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系基础上引进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组建而成。
本系主要参与上海海洋大学一流水产学科与国家级、农业部、上海市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科的建设任务,承担水产养殖本科专业的建设与管理,参与水产养殖专业博士点、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点、渔业专业硕士学位点以及水产养殖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负责及参与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及农业部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具有学科建设、专业管理、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
水产动物医学系
水产动物医学系于2007年组建,下设水产动物疾病学教研室、微生物学教研室,国家渔业动植物病原库挂靠在本系,拥有“临床兽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共有教师13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助教3名,博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30%以上。
“水产动物疾病学教研室”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疾病及其控制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它的工作范围涉及到水产动物病原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渔药药物学,承担本科生主要课程:水产动物疾病学、水族宠物医学,教学和科研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微生物学教研室”主要从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水域生态学、微生态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本科生主要课程: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学、高级微生物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等。
建设中的“农业部渔业动植物病原库” 作为教学和科研工作平台,在国内已经产生一定影响。
作为水族科学与技术教育高地建设项目的“水族宠物诊所”运营一年来,深受市民欢迎和媒体关注,作为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和实践基地,研究生和大学生们得到临床实践锻炼。
为适应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动物疾病学学科越来越显得快速发展的必要性,学校选派青年教师国内和国外进修和攻读学位,以及人才引进,加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
1996年引进潘连德任教,1998年主讲并编印《鱼类病理学》本科教材,主讲“海水养殖病害学”、和陆宏达教授轮流主讲“水产动物疾病学”,主讲“水产动物病原学”研究生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养殖中华鳖药源性肝病病理机制研究”(39970582)”等多项研究,开展“水产动物医学”的临床诊断和控制技术攻关。2005年主讲“观赏水族病害学” 课程,2006年创建首家“水族宠物诊所”开展水族宠物的临床治疗和实践教学。1996~1998年任鱼病室主任。现任水产动物医学系主任。
1997年引进杨先乐任教,主讲“水产动物免疫学”等研究生课程,主持建立“农业部渔业动植物病原库”,主编《新编渔药手册》2005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参编《水产动物病害学》2004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等多项研究项目。1999~2006年任鱼病室主任。
1999年张庆华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医学,从事水产动物疾病相关病原的检测和免疫研究工作。主讲《微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水产动物医学概论》、《微生态与健康》等课程。主持和参加上海市科研项目多项。现任水产动物医学系副主任。
2000年引进胡鲲任教,主讲《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方向为水产品安全、微生物学。现任水产动物医学系副主任。
2006年胡乐琴任教,主讲《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医学,研究兴趣为养殖水域中微生物与养殖疾病发生的关系及其规律的研究等。
2007年引进吴惠仙任教,2005年于上海水产大学从事水产临床医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参加和主持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科委、杭州市科委等多项项目的研究工作。
水生生物系
水生生物系是2007年生命学院学科调整时成立的,由历史悠久、并作出辉煌成绩的原鱼类学学科点和水生生物学学科点组合而成,具有专业管理、教学、科学研究和标本收藏与科学普及等功能。现有教师12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9名。
主要业绩
在我国高等教学中,鱼类学课程(1950年)和水生生物学课程(1952年)都是由我们水生生物系的前辈教师创立的,并最早编著出版了专业教材(王以康,1958,鱼类学讲义,科学技术出版社;王嘉宇主编,1960,水生生物学,农业出版社)。50多年来,水生生物系承担了学校大量的教学任务,编写出版的教材和辞书有24本,并取得了多项教学奖励,建成了“鱼类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和“水生生物学”上海市级精品课程。主持了包括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大量科研课题,出版了专著28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8项,是我国鱼类学和水生生物学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基地之一。
专业设置
1、委托管理的专业
生物科学学士学位、水生生物学硕士、博士学位
2、承担建设的精品课程:
鱼类学(国家级)、水生生物学(上海市级)
3、承担的主要课程
本科:水生生物学、普通动物学、水域生态学、污水生物学、海洋生物学、甲壳动物学、水草栽培学、甲壳动物学、鱼类学、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普通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生命科学史、生物分类学、生物多样性、生命科学导论
硕士:水域生态学、分子发育生物学、生物多样性科学、浮游生物学、湿地生态与保护、高级水生生物学
博士:水生动物保护研究进展、繁殖生物学进展、营养生态操控讲座
4、承担的野外实习任务
水生生物学教学实习、渔业环境生物调查实习、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实习、水族生物调查实习、水生花卉认知实习
科研方向
1、水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水产动物发育与进化生物学
3、和谐水生态构建与修复
水生动物生理系
1952年以前,我国水产教育体系中尚无鱼类生理学相关课程,随着全国水产教育形势的发展,1956年我校生理课被定为基础课程,并编写了教学大纲。1960年王义强组织主编了我校第一本《鱼类生理学》教材,1990年由王义强又主编了《鱼类生理学》全国统编教材。198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鱼类生理学的硕士研究生,这在水产院校是最早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单位之一。2012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水生动物生理学的博士研究生。2017年根据学校和学院“十三五规划”、结合水产高峰学科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水产与生命学院明确定位是高水平研究型学院(Ⅰ型学院),以水产和生物学科为基础建立了8个系,其中水生动物生理系为8个系之一。本系聚焦水产养殖和水生动物生理,围绕水产动物抗逆、应激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学、神经电生理学、动物行为学和生物节律、繁殖生理学、水生毒理学、生态生理学等方向开展教学和研究,突出水产基础生物学的特色。
海洋生物系
海洋生物系成立于2007年2月,由原海洋生物教研室和原藻类教研室合并而成,和上海水产大学藻类研究所合署办公;原海洋生物教研室成员主要由原海产动物养殖教研室老师组成。作为我校海洋学、水生生物学和水产养殖学的交叉学科,海洋生物系本着科研和教学并举,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积极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本学科主要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物生理生态学、繁殖和发育生物学、海洋生物技术等;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修复。对于一些重要的海洋生物(包括食用、药用、观赏等生物)则从地理分布,种群变动、遗传变异、种质资源、生理生态、繁殖发育以及人工养殖进行系统研究。本学科未来几年将在如下领域展开重点研究:(1)藻类学与海藻栽培学(2)海藻遗传育种与海藻细胞工程学(3)重要经济海洋动物的繁殖和发育生物学及人工繁殖基础理论。(4)海洋药用生物、观赏生物和海洋保护生物的生理生态学及繁殖发育生物学。(5)海洋生态环境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使本学科成为我校乃至上海市有特色、有影响的主要学科。
该系现有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助教1名,其中7人拥有博士学位;在读硕、博研究生60多名。
环境与生态系
环境与生态系成立于2007年2月,由原水域环境和水域生态学两个教研室合并而成。原水域环境和水域生态学都是伴随着我校的主干学科水产养殖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并且均为我校水产养殖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当前随着我国水域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校院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本学科的建设。本学科已建立了仪器设备完备、人员构成稳定的教学、科研体系。现有教师9名,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2名,其中6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3名。建有两个研究平台,即水域生态环境上海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和农业部水产动物营养与环境研究中心。
主要业绩
1980年回沪以来,本学科教师与养殖学科教师共同努力,建立了新形势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专业基础课“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近三十年来,已完成省部级项目30余项,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的内省部级项目有13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0项,主编、参编了6门教材。近年来,本学科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十多篇。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体系的逐渐伸入,不仅为水域环境保护与修复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并且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如育苗用水系列调配法、育苗用水消毒系列法、金山产学研试点基地、罗氏沼虾与斑节对虾的成功培育与养成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专业设置
1、委托管理的专业
环境科学学士学位、园艺园林学士学位、环境科学硕士学位。
2、承担的主要课程
本科:养殖水化学、环境化学、生态学基础、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环境评价、水域生态工程与技术、水域生态学、景观设计初步、景观学概论、景观资源学、湿地生态工程、景观生态学、滨海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旅游、滨水自然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园林工程概预算与经济分析、园林规划设计、园艺通论、环境毒理学、环境科学概论、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人居环境学、产品环境行为、环境教育学、环境与生物技术、景观与文化、行为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
硕士:水环境化学、污水治理、水域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
博士:高级水产养殖学、水产养殖生态学(参讲)。
3、承担的实习任务
环境监测与评价、水环境化学、生态学、水域生态景观评价、水污染控制规划、水域生态学、环境工程、水域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
学科带头人
1、环境与生态系
系主任:刘其根教授
系副主任:张饮江副教授、李娟英副教授
2、环境科学教研室
正副主任:江敏教授(兼)、李娟英副教授
成员:彭自然讲师、凌云讲师
3、水域生态学教研室
正副主任:刘其根教授、张饮江副教授
成员:何文辉副教授、杨东方副教授、胡忠军副教授
科研方向
本学科以水域环境或水域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其中的各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水域环境质量和对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主要生态过程的影响、水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水域环境的污染控制和生物调控原理与技术以及退化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态)修复等。学科着重于研究养殖水域中环境因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与养殖生产的相互关系、养殖水域环境调控原理与技术和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等。还涉及水域环境的养殖容量、渔业水域规划与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等。主要的研究方向有:
1、水域环境监测(理化和生物)与质量评价。
2、水域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
3、水生生物群落、水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生态过程。
4、水域环境污染控制、生物调控原理与技术及退化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
5、水域景观设计、规划和构建。
6、湖泊、水库渔业生态学和池塘养殖生态学
营养饲料与生理系
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的发展是伴随着我校水产养殖学科的发展而逐步沿革发展而来的。该系成立于2007年1月,主要从事和开展水产养殖动物生理、营养需求、饲料开发与应用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科技服务。
发展经历
营养与饲料与生理系的沿革和发展主要经历如下阶段
(一)、发展阶段
1952年以前,我国水产教育体系中尚无鱼类生理学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相关课程,随着全国水产教育形势的发展, 1956年我校生理课被定为基础课程,并编写了教学大纲。,1960年我校王义强老师组织主编了我校第一本《鱼类生理学》教材,以后在1990年由王义强先生又主编了《鱼类生理学》全国统编教材。 1992年,由我校赵维信老师还主编出版了全国农林高等专科学校的《鱼类生理学》教材,由魏华教授主编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鱼类生理学》。
我校198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鱼类生理学的硕士研究生,这在水产院校是最早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单位之一。1986年开始由王道尊为淡水渔业和海水养殖专业本科生开出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课程,1994年初农业部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通用教材——《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王道尊副主编。1995年周洪琪为研究生开出“水产动物营养学”,为了进一步提高培养研究生的质量,2000年以后,陈乃松开设“水产饲料学”,黄旭雄开设“生物饵料学”,殷肇君开设了水产“饲料加工工艺学”,冷向军将开设“饲料毒物学及水产品安全学”,周洪琪将开设“饲料质量检验”。2006年以后,成永旭教授同时为本科和研究生开设了《水产动物营养繁殖学》课程。1988年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建立水产养殖学博士点,2000年开始招收营养饲料博士研究生。周洪琪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二)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的成立
2007年根据学院学科整合和调整,将原来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教研室和生理教研室进行合并,于2007年1月,组建了生命学院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系现有教职工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还有两人为在读博士。平均年龄40岁左右。现今营养饲料生理系(系主任 成永旭,付系主任 黄旭雄)有两个教研室,即营养饲料与生理教研室( 室主任:陈乃松,付主任 华雪铭),生理教研室(主任 曲宪成)和正在筹建的上海水产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周洪琪教授为本系的总顾问。
学科定位
我校水产养殖是国家级重点学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水产养殖呼唤高效生态的健康养殖,这一发展趋势决定了营养饲料与生理系在水产养殖学科的重要地位。其原因:(1)水产动物饲料日益成为水产养殖发展的第一要素。水产养殖中最重要地技术要素为四大要素:水,种,饵,病。水是前提,种是载体,饵是物质基础,水产生产的第一要素。(2)我国水产饲料发展和现状决定了其科研教学的重要性。饲料工业发展促进养殖水平提高,但仍需发展。
学校和学院在水产养殖学科的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中,对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的发展已形成共识,认为本系教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团队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水产养殖国家级重点学科发展的水平。
科研方向
主要科研方向和相关情况(见下表)
表: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科研优势方向发表文章和科研项目统计
工作重点
1、办好本科专业和研究生教育
2、建好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
拟保持和形成如下三个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
(1)配合饲料研究团队
(2)营养繁殖学研究团队
(3)生理和内分泌干扰素研究团队
3、搭好科技平台,促进产学研发展
根据营养饲料学科的特点,在营养生理系层面上重点建设“两个研究实验室”和“一个转化服务平台”,即 饲料分析与检测实验室, 饲料机械与加工实验室和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
4、凝聚科研方向,多出科技成果 目标重点凝聚在蟹类研究方面,兼顾虾和鱼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两只蟹,两条虾,两条鱼”,力争通过集成申报大项目,在3~5年内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两只蟹:三疣梭子蟹,中华绒螯蟹
两条虾:克氏原螯虾,日本沼虾
两条鱼:鳗鲡(黄鳝),银鲳
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系
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系现含水产种质资源研究室、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教研室。
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研究室是由李思发教授创建,是我国水产界成立最早的种质资源研究室。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的种质资源和种苗工程研究,即借助形态学、养殖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在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研究我国水产动物的种质特性,建立水产动物种质的鉴定标准和技术方法,并在种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种质创新、保护等工作。20世纪80年代,该研究室率先开展了“长江、珠江、黑龙江鲢、鳙及草鱼种质资源研究”,开创了我国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研究的先河。此后,种质资源研究对象也从“四大家鱼”拓展到中华鳖、团头鲂、罗非鱼、彩鲤、中华绒螯蟹、青虾、三角帆蚌、缢蛏等。在种质创新方面,已育成了团头鲂“浦江1号”、“新吉富”罗非鱼、“康乐蚌”等新品种。与此同时,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研究室还为我国水产种苗工程建设和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的出谋策划,积极为我国水产原良种场规划、建设、种质检验服务。
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教研室的前身是文革前动物生理生化教研室属下的组织胚胎教研组。主要承担我院生物技术本科的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并从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方面的科研工作。本科教学有《组织胚胎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工程》、《水产动物育种学》等。
自1980年以来,本系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市级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广泛的国际联系。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14部,专利9项,制定国家标准2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等,其他省市自治区科技进步奖5项。
实验设施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实验管理中心成立于2018年5月,具体负责水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分析与检测中心、水生动物认知教育基地、滨海水产科教创新基地、各类科研实验室等,现有实验技术人员28名,其中副高职称6名,中级职称15名。
1.水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水产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9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养殖学、渔业资源学、捕捞学3个二级学科)为基础,主要服务于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族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是上海市重点建设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位于我校公共实验楼B楼,共四层,面积达3363m,是我院本科生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包括基础生物学实验室、动物生理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藻类学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等50多个实验室,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9人。
2.分析与检测中心
分析与检测中心共有物理空间440平米,11个实验室。平台主要服务功能涉及三块,功能区域1是生物显微成像区,涵盖从普通显微镜到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显微成像功能的仪器设备;功能区域2是水域环境理化分析区,涵盖水体营养盐自动分析系统和水体重金属元素分析的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等仪器设备;功能区域3是生物代谢物分析区域,涵盖液相色谱-质谱连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仪器。公共实验平台现有大型仪器设备24台,资产总价值1680万。为学院水产、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本科教学提供了技术上的硬件保障。每年度有4门本科教学实验课程在平台运行,每年公共实验平台服务科研的有效机时数为4000-5000小时,服务人次约350人/年。
3.水生动物认知教育基地
前身是鱼类研究室,是本校从事科普教育的主要基地,由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教授于1952年创立。承担鱼类鉴定、教学、标本制作、标本收藏、科学普及、人才培养等任务,是我国鱼类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基地之一。位于我院F楼,总面积992.88㎡,包括3万多瓶标本,共2500多个种类。2000年6月被上海市命名为“上海市水生生物科普教育基地”。近三年,有56位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基地做相关研究和实验,有48人次国内外学者专家、211人次的本校大学生查看鱼类标本,有315人次的幼儿园小朋友参观基地的生物标本。
4.滨海水产科教创新基地
作为农业部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科技园中试基地、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类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实体化运行基地。承担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学生科研及实习任务,有效充当了“第二校园”的特色功能,涵盖了淡水养殖、饲料开发、遗传育种、学生实习等重要学术项目,占地约384亩,距离学校主校区约20公里,生活设施齐全,实验场地相对充足。截止2019年底,共有9个研究团队入驻滨海基地。教师在滨海基地开展科学研究项目10余项,接待研究生实验6760人次,接待本科生生产实习21人次、为期1周的本科生短学期实习450人次。
5.各类科研实验室
包括水生生物遗传学实验室、海洋生物实验室、系统进化与分子生态实验室、鱼类学实验室、发育生物学实验室、水产养殖生态实验室、设施渔业实验室、观赏水族养殖实验室、营养与饲料实验室、生物饵料实验室、病毒学实验室、水生动物病害控制实验室、鱼类免疫与病害控制实验室、鱼类分子免疫学实验室等140多个实验室。分布于生命学院A、B、C、D、E楼,面积达5929m,是学院教师与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所获荣誉
2024年9月,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8 10:38
目录
概述
学院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