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自然科学类昆虫学专题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300号(近斜土路),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隶属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是自然科学类昆虫学专题博物馆。
历史沿革
清同治七年(1868年),法国神父韩伯禄(P.Heude)筹建上海震旦博物院昆虫部。
清光绪九年(1883年),上海震旦博物院昆虫部在徐家汇建成。
民国十九年(1930年),上海震旦博物院昆虫部因标本众多,无法储藏,在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兴建新的震旦博物院。
1953年,上海震旦博物院归属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2000年,上海震旦博物院并入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2002年,组建上海昆虫博物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市政府和徐汇区政府共同投资2000万元专项资金建成新馆和展览部。
2004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2007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完成二期提升工程,建成昆虫生态园和昆虫温室。
建筑布局
综述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它的前身是震旦博物院。当时有一个法国神父来上海传教,就在徐家汇天主教堂,他的中文名字叫韩伯禄,是个博物学家,主要收集各种动植物标本、矿石、家具等。后来由于标本太多,无法存放,在重庆南路和合肥路口兴建震旦博物院,包括陈列室、研究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当时储藏的中国动植物标本为远东第一,此外也收藏日本、菲律宾、安南(越南)、暹罗(泰国)、马来等地的标本,有亚洲大英博物馆的美称。解放以后由中国科学院接管,收藏昆虫标本一百万号,是中国收藏量居前的昆虫馆之一。
展厅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以科学性和趣味性贯穿始终,系统地介绍了昆虫的起源、演化、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昆虫家族、中国昆虫区系、昆虫种类的多样性以及昆虫文化,总陈列面积2000平方米,展出各类标本和实物约20000件,分为《序厅》《昆虫生命厅》《昆虫世界厅》《昆虫与人类厅》《昆虫文化厅》等几大单元,其中展出的重要昆虫标本有光明女神蝶、金斑喙凤蝶、中华丽叶修等。
《序厅》对博物馆所展示的昆虫世界作了简单的介绍,此外还对上海昆虫博物馆历史沿革、成就与荣誉以及管理体制作了概述。
《昆虫生命厅》跟随着地面上的昆虫标记,我们进入了这个五彩缤纷的“时空隧道”,走过隧道就如同穿越了几十亿年的时空,经历了地球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漫长演化历程。原始昆虫出现于显生宙古生代志留纪时期,距今已有4亿多年。而有翅昆虫出现于石炭纪时期,也就是三亿六千年前,可谓是动物界最早的飞行家。
《昆虫世界厅》主要介绍了昆虫纲的三十四个目以及各目的主要代表昆虫,这个昆虫的分类系统树将各目的地位简单而又明了地表示出来,底部的昆虫比较原始低等,出现较早,越往上部发展,昆虫越高等,出现越晚。
《昆虫与人类厅》鸣虫是昆虫中特殊的一个类群,由于它们的身体有奇特的发音构造,因此能通过声音相互联系,在江浙和京津地区有众多鸣虫的民间爱好者,他们以虫会友并已经形成一种虫文。上海昆虫博物馆特别组织策划了鸣虫展。展览以自然界的鸣虫为主题,主要涉及鸣虫的文化、鸣虫的种类、各种鸣虫的发声原理、鸣虫鸣声的内容和作用、鸣虫的声音接受器、人类的鸣虫仿生、鸣虫的饲养、自然资源的保护等六个方面。
《昆虫文化厅》
艺术精品土著圆形图代表吉祥、富贵、幸福、展厅上看到昆虫,最多的是蝴蝶,被称为“会飞的花朵”。这里都是用来自巴西的闪蝶翅膀作成的工艺品,这些蝴蝶是中国所没有的,颜色完全是自然的,在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光泽。(对过蝴蝶展框)这些蝴蝶是全世界珍贵的蝴蝶,全部都是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的种类。
蟋蟀文化是中国的虫文化,斗蟋蟀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就在《诗经》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形象描写。到了宋朝,出现了宰相贾似道因斗蟋蟀而误国的咄咄怪事,他本人也被史学家称之为蟋蟀宰相。贾似道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蟋蟀研究的专著《促织经》,而至明、清两朝,从王公贵族到庶民百姓,从耄耋老人到三尺童儿,皆以玩虫为乐,所以在中国,蟋蟀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而源远流长。这里展示的是一些器具,有给蟋蟀称体重的毫戥(deng)秤,有饮水用的水盆和吃饭的饭板,以及专供蟋蟀交配的洞房。这是斗格,供蟋蟀格斗的场所,中间有横闸,将斗格分为两个区域,抽去横闸,两虫就能面对面地格斗。
馆藏文物
综述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藏品主要来源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标本馆的旧藏(包括其前身震旦博物院昆虫部收藏的标本以及中国科学院接管后在中国各地采集的昆虫标本)。藏品分为昆虫标本和文献资料两个大类。截至2019年末,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藏品有1200000件/套。
藏品保护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馆藏的昆虫标本都经过防蛀、防霉和烘干处理,存放在统一规格的标本盒里,然后分门别类归入库房,按照昆虫分类系统排列。博物馆库房共3间,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库房内安装统一的钢结构密集柜和除湿设备。
文化活动
宣传教育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参与社区、街道和学校联合举办的科普活动。该馆制作的中国昆虫、特别是蝴蝶标本展品以及昆虫科普宣传版面在巡回展出中得到了社区、街道和学校广大市民和学生的喜爱。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做好、做足昆虫学的科学普及宣传工作。
学术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对直翅目、等翅目、同翅目、双翅目等昆虫进行了连续的系统分类学研究,特别是“现生六足总纲高级阶元的系统演化”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迄今发现新属新种400余个,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本,参编专著10余本,获国家级奖2项,中国科学院奖8项,地方奖2项。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不断积累和总结在研究与科普工作中获取的珍贵素材,出版科普读物,已出版《中国名贵蝴蝶》《原野虫趣》《秋日虫语》等,积极参与《科学》杂志生物部分昆虫科普条目的编写等。
所获荣誉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荣获2014年度科普教育基地先进集体称号。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获《2015—2019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2020年8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被授予“上海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3月,被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机构设置
单位性质:国有科研单位。
经费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拨款。
机构设置: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设科研、收藏、科普和社会服务等部门人员编制、组成:20人。科研人员10人,中科院院士1人,拥有高级职称的5人。
服务观众项目:昆虫科普展厅、蝴蝶乐园、昆虫温室、昆虫网室的参观;昆虫互动实验室的实验互动;昆虫多媒体放映厅;以及触摸屏知识问答游戏区等。
观众接待:年约4万人次。
历任馆长:杨平澜、夏凯龄、罗志义、金杏宝、章伟年、张雅林。
参观信息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300号(近斜土路)。
公共交通:上海市内公交49、72、89、218、572、733、932、隧道二线,公交线路枫林路站下。
地铁4、7号线,东安路站下1号口出。
09:00一16:30(16:00停止售票)。
成人15元/人,学生和儿童7元/人(学生凭电子学生证享受学生优惠票价)团体应提前预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7 11:1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