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卫星创新院”)是中国微小卫星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总体单位之一,主要从事小卫星、微、纳、皮卫星及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实验。
历史沿革
1999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电信等单位组成了中国科学院小卫星工程部。
2003年12月,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挂牌,作为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共建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微小卫星及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试验应用。
2014年10月,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根据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工作部署,开始筹建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2017年7月,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正式获得中编办批复成立;9月,作为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研究所分类改革首批试点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注册在临港新片区,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注册在
张江高科技园区,两个法人同时运行。
2019年9月12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首批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和开工,其中,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应用模块化研制项目是当天签约项目之一;10月,临港园区(—期)正式启用,建筑面积9.5余万平方米,包括7个卫星总装大厅,拥有完善的力、热、噪声、微波暗室等环境试验条件,能够同时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承担100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
2023年11月23日18时00分04秒,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及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该卫星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抓总研制。截至当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已成功发射涵盖通信、导航、遥感、科学、微纳等领域的96颗卫星。此次任务是该研究院的第50次卫星发射任务。
2024年2月3日,搭载中国移动星载基站和核心网设备的两颗天地一体低轨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其中,“‘星核’验证星”搭载面向6G分布式自治架构的星载核心网“星核”系统,由中国移动联合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共同研发,采用国产化软硬件,支持在轨软件重构、核心网功能柔性部署和自治管理,进一步提升星载核心网在轨运行的效率和可靠性。
2024年9月19日9时14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携手远征一号上面级点火起飞,随后成功将第59颗、60颗北斗导航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该组卫星属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后发射的第二组MEO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接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24年10月29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低成本货运航天器和载人月球车研制方案的评选进展情况,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轻舟货运飞船方案胜出,获得工程飞行验证阶段合同。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22年11月,卫星创新院共有在职职工738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219人),包括国家“WR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2人、国家“WR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百千万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国防科技卓越青年基金1人;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4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3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16人;上海市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3人、上海市科技精英1人、上海市临港英才1人、上海青年拔尖人才1人、上海优秀学科带头人1人、上海市启明星计划入选者4人、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上海市扬帆计划入选者9人。
上海市领军人才:梁旭文
上海市启明星计划入选者:郭崇滨
(注:名单不全)
科研部门
据2023年5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拥有8个科研部门和4个支撑部门。
科研部门(8个):通信卫星总体研究所、导航卫星总体研究所、遥感卫星总体研究所、科学卫星总体研究所、微纳卫星总体研究所、技术研发中心、新技术中心、战略与论证中心
支撑部门(4个):AIT中心、软件评测中心、可靠性中心、仿真与运控中心
所获荣誉
2021年4月27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导航卫星总体研究所总体研制班组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2023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获得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研制团队获评2023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
科研成就
科研领域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科研领域主要涵盖卫星系统与工程、卫星科学与技术,重点开展通信、遥感、导航、科学、微纳等五个领域航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面向通信领域,设立通信卫星总体研究所,开展通信卫星总体设计研究,突破电子科学与技术和飞行器设计等关键技术,提升“复杂卫星系统”设计能力;面向导航领域,设立导航卫星总体研究所,开展导航卫星总体设计研究,突破高可靠长寿命自主可控卫星总体和平台关键技术,提升“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能力;面向遥感领域,设立遥感卫星总体研究所,开展对地遥感与探测研究,发展低成本、网络化遥感探测星座,提升空间探测、军事气象和海洋环境“遥感探测”等能力;面向科学领域,设立科学卫星总体研究所,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突破超净超稳超精卫星平台、载荷平台一体化设计等关键技术,提升“高精尖卫星系统”设计能力;面向微纳领域,设立微纳卫星总体研究所,开展型谱化、智能化、批产化微纳卫星研究,突破微纳平台模块化组装等关键技术,提升“高功能低成本卫星系统”设计能力。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设立新技术中心;为提升重大任务论证能力设立战略与论证中心;以航天卫星工程核心技术攻关、航天产品研制为导向设立技术研发中心;面向仿真、运控、信息化运维等关键领域设立仿真与运控中心。
科研成果
从2003年至2022年,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累计执行46次发射任务,成功发射了涵盖通信、导航、遥感、科学、微纳等领域在内的87颗卫星,其中包括北斗三号组网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天宫二号伴随卫星、太极一号卫星等卫星。
2023年2月,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SMILE任务卫星团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赴欧洲航天局(以下简称“欧空局”)欧洲空间技术中心(ESTEC)开展卫星初样星箭联合试验,完成了接口对接、卫星分离和冲击试验。该次试验采用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院研制的SMILE结构星与阿丽亚娜空间公司的飞行适配器和包带进行对接。卫星创新院、欧空局、阿丽亚娜空间公司、空中客车防务及航天公司(Airbus)等单位参与此次联合试验。这是自2020年1月SMILE任务级初样设计评审(M-PDR)后的首次中欧现场交流活动,也是SMILE任务研制过程中的里程碑节点。
据2023年3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发表的论文有百余项。
据2023年5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共拥有百余项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23年5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培养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培养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培养点、1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
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信息与通信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计算机应用技术
专业硕士授权类别(1个):电子信息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已招收并培养了百余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
文化传统
办院目的
卫星创新院致力于成为中国先进卫星科学技术的创新引擎、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政学研产用紧密结合的桥梁纽带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开放平台,为中国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文化活动
2018年6月23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举办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系统2018年“探索科学·服务创新”科学文化月系列活动之“探索宇宙星辰 深入了解地球”主题科普活动,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系统硅酸盐所、光机所、技物所等单位的17组亲子家庭40余人参加了活动。
2022年4月16至24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携手上海天文,举办了以“航天点亮梦想,创新启迪未来”为主题的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
2022年5月,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举办2022年公众科学日活动。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