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成立于2011年4月8日,学院旨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及临床医学发展需要,重点建设生物医学仪器、神经科学工程、医学影像信息、生物纳米材料4个学科领域,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端研究、开发、管理人才。
简介
成立仪式上,校党委书记马德秀代表学校对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她指出,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建于1979 年,学校是我国最早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大学之一。在过去的30多年中,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师生在教学、科研和产学研结合方面都取得了好的成绩,涌现出来以陈亚珠院士为首的一批优秀师资队伍。马德秀说,强强合并以来,学校一直将推动医工、医理交叉作为关键的发展战略之一。在“985 二期”建设中,成立了Med-X 研究院。在短短的三年中,Med-X 研究院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势头。对于新成立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发展,马德秀提出六点希望。一是加快融合。在未来的发展中,特别是在“十二五”发展初期,学校的目标是冲击世界一流。必须加快融合,抢抓机遇,把生物医学工程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优势挖掘出来,形成人才高地,发挥引领作用,使其率先冲击世界一流,走出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特色之路。二是加强顶层设计。以学院成立为契机,增强忧患意识和创新改革的勇气,围绕“交叉”“探索”“超越”,在顶层设计、发展战略和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在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三是人才队伍建设要有新举措。要坚持分类指导,构建不同的价值评价体系,让每个教师在新的学院里有更大的追求和发展,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人才,同时要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四是加强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力度。五是发挥学科优势,引领其他学科的发展。六是传承和发扬交大文化和精神,形成学院特色文化,凝聚人心,团结队伍,作出表率。
新成立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将根据国际前沿研究、国家重大需求、临床医学发展需要和交大现有的基础,着力建设“生物医学仪器”、“神经科学和工程”、“医学影像信息”、“生物纳米材料”四个学科领域,其相关技术将主要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监护、治疗和康复。
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端研究、开发、管理人才。学院实施精英式教育,注重能力培养,从一年级开始就实行导师制,进行全方位的导航。学生入校后,一、二年级,夯实数理生基础及专业基础;三、四年级,根据领域方向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课程培养计划个性化设计,拓展知识,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本科期间有去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或地区交流的机会。除了设立的各种奖(助)学金外,学校还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校友奖学金、80193班奖学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基金等。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60人,硕士生100人,博士生33人。
(来源:上海交大新闻网)
学院概况
1978年上海交通大学首个代表团出访美国,带回了国外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的信息。1979年上海交大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全国最早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大学之一。三十多年来,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工作者们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作为指引,在科研、教学、产品研发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就。它一直是全国最优秀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之一:在2002、2007年国家一级学科评比中分别列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第三、第二名;于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在2005年建立了系统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已是上海交大这一百年名校中一个“亮点”专业之一。
1979年4月,在精密仪器和水声专业基础上,由朱章玉、高忠华和黄燮昌老师筹建生物医学仪器专业,于当年7月开始招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分别于1981年、1990年审批同意上海交大“生物医学仪器及工程”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上海交大成立了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也同时宣告成立,朱贻盛教授任第一届系主任。其间引进了陈亚珠院士,聘任过胡钧、徐学敏、任秋实三位特聘教授,(这三位教授先后成为973首席科学家)。2004年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系成为全国生命科学和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一部分。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被教育部批准建立系统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特聘教授徐学敏博士任该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本学科“973”首席科学家任秋实博士任上海激光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被教育部批准建立数字医学工程中心,戴克戎教授任工程中心主任,陈亚珠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5年上海交大与原上海原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后,将大力发展医工、医理交叉科学作为主要战略之一。2007年11月12日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Med-X研究院正式成立,该院是上海交大“985工程”建设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之一,是学校直属的从事医工、医理交叉研究的科研教育机构。2011年4月8日,于上海交大建校115周年之际,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在整合Med-X研究院与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基础上正式成立。
科学研究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旨在对接国际前沿研究、国家重大需求、临床医学发展需要和交大现有的基础,重点建设“生物医疗仪器”、“神经科学与神经工程”、“医学影像与信息学”、“生物材料”四个学科领域,其相关的应用技术主要将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监护、治疗和康复。近五年,主持科技部973首席项目2项,973课题 8项;国家863项目5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30项,其中重点项目2 项;学院还有一批国家、上海市的其他重点科技项目。近四年的科研经费超过八千万元;涌现出陈亚珠院士、徐学敏教授、杨国源教授、高维强教授等一批优秀的科研团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一批国内外瞩目的科研成果;在IEEE Trans. ,ASME Trans. ,Ann. Biomed. Eng. ,Biomaterials. ,Phy. Rev., Langmuir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SCI论文153篇、EI论文120篇,授权发明专利82项;获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共分四个研究方向:
1.医疗仪器
2.医学影像与信息学
3.神经科学与神经工程
4.生物材料
在科研方面,2003年胡钧教授领衔的“DNA单分子的纳米操纵”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徐学敏教授领衔的“中央空调系统中空气清洁灭病毒病菌装置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庄天戈教授领衔的“JHQ医学影像存取与传输系统”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孙福成教授领衔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治肿瘤设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朱贻盛教授领衔的“非线性分析方法在心脑重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6年梁培基教授领衔的“视网膜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及视网膜神经元网络中的信息处理”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5年任秋实教授获973首席项目一项。2009年徐学敏教授获973首席项目一项。在全国重点学科中仅上海交大有两位生物医学工程的973首席科学家。在近5年中,生物医学工程系有973一级子项目7个、863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上海科委重大项目3项、专项2项、重点项目1项,有授权专利26项和国家标准1项。生物医学工程系的教师在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Nano letter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Biophysical Journal、ASME Journal of Biomechanical Engineering、ASME Journal of Heat Transfer、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Annual Review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Optics Express、 Optics Letters、Biomaterials、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徐学敏教授担任了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的Associate Editor,童善保研究员担任了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的Associate Editor,赵俊副教授担任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Imaging的Associate Edi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aging的Editor。
在教学方面,1996年庄天戈教授获电子部工业部第三届全国工科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一等奖(计算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第一版)); 1999年庄天戈教授获上海市育才奖;2002年庄天戈教授编写的教材《计算机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 (第二版)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4年庄天戈教授负责、赵俊副教授主讲的《生物医学图像处理》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中第一门国家精品课程),同时获上海市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 2000年张绪省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这是上海交大第一篇入围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为朱贻盛教授;2004年童善保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为朱贻盛教授;2005年朱贻盛教授被授予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同时获上海市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
专业特色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另一些亮点有:
1.陈亚珠院士所领导的“液电冲击波体外肾结石粉碎机” 临床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得成千上万的肾结石患者获得了无创伤性治疗,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曾于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5年,在陈亚珠院士领导下生物医学仪器研究所又致力于物理治疗肿瘤技术研究,特别利用热的生物效应,在医学超声治疗肿瘤技术领域,提出了相控聚焦超声多模式组合方式治疗肿瘤的新概念,为肿瘤热疗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先后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l8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表国内外论文三百余篇。
2.2005年上海交大作为组织者之一,在上海召开了第27届IEEE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年会,这是国内首次召开IEEE生物医学工程年会。徐学敏教授担任大会技术程序主席,庄天戈教授担任大会副主席,这是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最高级别的年会,首次在中国召开。且参加此次会议的人数逾2000,创该年会记录。
3.“高强度聚焦超声治肿瘤设备”获五部委新产品证书,成功产业化。
4.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曾与两个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一个是Motorola中国研究中心,另一个是Kodak全球数字医疗研发中心。另外,本学科已与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在国内同学科中是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办学较为广泛的一个。
5.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先后培养和正在培养的生农医学博士后50余名,位居全国同类学科前列。由于一批博士后成绩卓著,因此2005年被授予上海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称号。
6.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被列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
发展历程
1978.11.19 以党委书记邓旭初为首由12人组成的上海交大访美代表团出访48天后凯旋返回,带回国外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的信息。
1978.11 学校在精密仪器和水声专业基础上,由高忠华、朱章玉、黄奕昌等老师负责筹建“生物医学仪器”专业。
1979.1 学校成立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委员会,并与上海第一医学院着手合作
筹办生物医学(电子学)仪器专业。
1979.4 “生物医学仪器”专业/教研室成立。同年7月招生,学制五年,在医学院修一年医学课程。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为生物医学仪器专业提供教学科研必要的经费。
1979.9.8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签订《关于合办生物医学仪器和医学工程专业,师生互相学习、进修有关事宜协议书》;张寿、石美鑫分别代表各自学校签字。
1979.9.14 学校向六机部、国防工办上报并转呈王震副总理《关于与上海第一医学院共同筹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事项》 的报告。
1979.12.4 学校向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上报精密仪器系生物医学教研室的《生物医学仪器专业建设报告》和9月编制的《生物医学仪器五年制教学计划》。
1980.1.23 上海交大与国家医药管理总局《签订关于生物医学仪器专业对口合作的协议书》。
1980.3 “生物医学工程跨系委员会”成立,副教务长严祖礽任主任,六系系主任楼鸿棣教授和八系高忠华副教授任副主任。当时确定在生物医学、生物力学、人工智能、感觉器官和生物力能学等五个领域开展工作。
1980.5 范绪箕校长决定从教育部下达的世界银行贷款专项中分配给生物医 学仪器专业40万美元额度,订购了ATAC-450信号处理系统、RM6000多道生理记录仪和II S 图像处理机。
1980.12.17 学校向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上报精密仪器系生物医学仪器专业1981年招生计划。
1980.12.25 学校审定生物医学仪器申请首批硕士点。
1981.1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同意我校“生物医学仪器及工程”学科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王鸿樟教授负责“生物医学仪器及工程”教研室工作。
1981.7.16-18 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第一医学院联合举办的“生物医学工程学术讨论会”在我校举行,范绪箕校长致开幕词,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冯元桢教授、日本东京大学舟久保教授等参加并做学术报告。
1981.12.11 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成立生物医学工程、系统工程、人工智能、环境保护、能源等6个跨系委员会。
1982 徐俊荣教授任“生物医学仪器及工程”教研室主任。
1983.11 由世界银行贷款和医药管理局资助的医学数据处理装置ATAC-450和多道生理记录仪RM-6000到货,翌年3月,日本派工程师来校协助安装并投入使用。
1983.11.5 由生物医学仪器教研室与上海医用仪表厂、中山医院、硅酸盐研究 所合作研究的SU3型扇形超声显像仪通过由上海市教育局主持的鉴定。该仪器探头设计新颖,采用光电伺服系统和高阻尼聚焦型压电换能器等,振动小,光栅均匀,质量与Aloka SSD-110S 机媲美。生物医学仪器教研室与肿瘤医院放射科合作研制的国内第一台超声加热治疗机 CSZA 通过技术鉴定,达到80年代国外同类机水平。
1984 中国医疗器械工业总公司委托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全国医疗行业技术骨干举办“微机原理学习班”,取得很好效果。
1985.3 由世界银行贷款购置的IIS 图像处理机到货安装,从此开始了我校医学图像处理研究的新时期。
1985.5 学校撤销教研室,建立学科组。
1985.6 医用超声学科组研制成“声光衍射超声功率计”、“应变式功率计”以及与中科院有机化学所联合研制的“PVDF压电薄膜水听器”通过技术鉴定。参加鉴定会的代表有60 余人。
1986.3.1-22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P. G. Katona应高忠华教授与教研室主任徐俊荣教授之邀到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教研室访问讲学。Katona教授建议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学制改为四年,并建议加强传感器教学和增加结合医学课程的后续课程的教学。
1986.11.14 “CS-II型多功能超声针灸仪” 通过技术鉴定。鉴定会由陈中伟教授主持。该仪器由830(生物医学仪器)教研室与温州市屿头仪器厂合作研制。
1987 《医用X-片计算机彩色合成技术》成果通过市级鉴定。
1987.6.27-30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前所长Richard Cobbold教授应邀来校讲学。内容包括:Doppler超声定征动脉疾病;固体传感器设计与应用前景;离子敏场效应管传感器原理问题和潜力;第四届国际传感器会议介绍等。参观了系实验室,并举行了技术座谈。
1988.6 从本年开始本专业学制由五年过渡为四年。85级学生与84级同于1989年毕业。1989年开始新生按四年制方案培养。
1988.9.29 由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徐俊荣教授与上海医科大学耳科王正敏教授合作研制的新型电子耳蜗通过技术鉴定。该型耳蜗灵敏度高,抑制噪声能力强已为10多位耳聋病人恢复听觉,并获得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
1990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批同意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学科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博士生指导教师:王鸿樟教授。
1990.11.7 七五攻关重点项目“抗高频电刀干扰器”通过由上海市高教局与上海市医药管理局主持的鉴定。本项目得到上海医用仪表厂、第三人民医院支持。
1990.12.5 庄天戈教授被国家教委聘请担任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1990.12.19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教研室与上海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联合研制的“应用电子计算机三维重建和显示技术对大体进行解剖学研究”课题通过专家鉴定.
2006 梁培基教授领衔的“视网膜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及视网膜神经元网络中的信息处理”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2006 骆建华教授获863重点课题一项。
2006 全国学科评估,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排名全国第二。
2007.12.19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上海交交通大学(项目承担和完成单位)和寿文德、夏荣民、黄小唯(第一至第三完成人)“2007 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表彰我校和他们在完成“GB/T19890-2005《声学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声功率和声场特性的测量》国家标准制定中做出的创新贡献。该标准现已被2个IEC标准草案和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技术报告全文引用。
2007 赵俊副教授获863目标导向型项目一项。
2007.11.12 Med-X研究院成立。在其后三年中通过“绿色通道”引进了高维强教授,杨国源冠名教授,学科带头人殷卫海教授和蓝宁教授等。
2008.4.1 相衬成像界著名教授、美国Alabama大学吴希增教授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吴希增教授作题为“X-线相衬成像进展”的学术报告。
2008.11.18 张杰校长接见王革教授,并授聘王革教授为上海交通大学顾问教授。王革教授作题为“Computed Tomography – From faster to Fastest”的学术报告。
2008 徐学敏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2008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被列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9 徐学敏教授获973首席项目一项。
2009.12 庆祝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成立三十周年活动成功举行
2011.4.8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成立。
学院介绍
1979年上海交大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全国最早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大学之一。三十多年来,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工作者们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作为指引,在科研、教学、产品研发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就。它一直是全国最优秀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之一:于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2002、2007年、2012年国家一级学科评比中一直名列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前三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已是上海交大这一百年名校中一个“亮点”专业之一。2015年,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成为上海交大入选“上海高峰高原学科”(I类)的四个专业之一。
2005年上海交大与原上海原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后,将大力发展医-工(理)交叉科学作为主要战略之一。 而Med-X研究院于2007年11月的成立,就是这一主战略的一个关键的实施。该院是上海交大“985工程”建设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之一,是学校直属的从事医工、医理交叉研究的科研教育机构,以推动交叉性的、转化性的医学研究为核心目标。几年来已有多位原国际著名的研究教育机构的学者全职加盟Med-X研究院。Med-X研究院拥有教育部工程中心、上海市Med-X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上海交大康复工程研究中心、上海交大纳米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等。Med-X研究院还与瑞金医院、仁济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附属医院建立了五个联合研究中心。
2011年4月8日,于上海交大建校115周年之际,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在整合Med-X研究院与原生物医学工程系的科研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为了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究机构,学院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精神、以国际化为主战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改革创新,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学院成立四年多,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师资队伍:学院共有专任教师60名,其中教授22名,副教授31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1名,交大讲席教授5名,特聘教授2名,国家求是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特别研究员19名。我院具有博士学历教师占比达98.3%,海外背景的教师占比达50%。我院率先创建了全部由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著名专家组成的国际学术委员会,它在学院发展战略的制定、教师招聘及聘期评估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学院共有六个学科领域:(1) 生物医疗仪器; (2)神经科学与工程; (3) 医学影像与信息; (4)纳米生物材料;( 5)系统生物医学; (6) 疾病生物学。
三十余年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了一系列科技领军人才,例如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徐广涵博士、普渡大学终身教授张虹、迈瑞公司共同总经理成明和、联影公司总经理张强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物医学图像处理》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并有两位毕业生获得了“国家优秀博士论文奖”。自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成立以来,学院和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和Drexel大学、瑞典KTH以及法国高田矿业学院等国际著名高校建立双硕士、双博士学位项目,并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以及瑞典KTH设立了毕业设计项目或暑期研究项目。学院招收了美国普渡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瑞典KTH等著名国际高校的毕业生来我院攻读双硕士学位项目,并招收了多位来自于美国排名第一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来我院开展暑期实习。我院还主办了两届IEEE EMBS 国际神经工程暑期学校,这是IEEE EMBS在全球范围内举办的第五个暑期学校,并且和KTH在上海和斯德哥尔摩共同举办了四届“上海交大- KTH联合暑期学校”。
在医工、医理交叉科学研究领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师获得了一系列国内和国际的重大科学基金,其中有三位教师担任了“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学院教师还获得了比尔盖茨基金会的重大科研基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师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上海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一系列科技奖项。学院成立以来,教师们在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仅在2014年,学院教师共发表SCI/EI论文226篇,其中A/B档论文数比例已超过50%。学院教师也主办了多个国际顶级的大型学术会议。教师中担任国际学术协会理事或会士的比例达10%,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编委的比例达15%。
尽管拥有着光辉的历史,学院的师生相信,最重要的腾飞期就在不远的将来。 学院的师生对学院的未来发展拥有着以下信念:“现在正是医工(理)交叉科学发展的历史性时刻,我们深切地理解到我们所承担的重大职责和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们有着运用尖端的工程学和物理学研究手段对重大的医学问题进行国际前沿性研究的使命,将为达到以下目标而不懈地努力:我们将努力创造出有着尖端科技水平的生物医学理论、产品和设备,为中国的医学、生物学的持续和高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我们的理想和信念是尽快将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发展成有国际先进水平、有显著特色的从事医工(理)交叉科学研究的大规模平台。尽管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成功地达到理想的彼岸。”
学院领导
名誉院长:陈亚珠
常务副书记:陈江平
常务副院长:金学军
副院长:古宏晨、白景峰、孙建奇、叶坚
党委副书记:周申申、孟祥琦
工会主席:柴新禹
院长助理:张溥明、孙华、陈垚、李瑶
参考资料
学院概况.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科研概况.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学院介绍.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6 16:21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