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池斋药店,位于江苏省
泰州市兴化市东城外大街10号,是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
历史沿革
上池斋药店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间)。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上池斋”第五代业主方少泉仿上海国药号式样,将店面改建成石库门,同时将近200平方米的店堂地面铺设进口彩色釉面方砖,主次三个柜台饰以进口青花釉面方型瓷砖。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上池斋药店落架大修。
2005年,兴化市人民政府进行再次大修,并扩建了围墙、凉亭,增开了朝西门楼,成为兴化金东门历史街区代表性建筑群。
建筑格局
上池斋药店坐南朝北,西侧有弧形风火墙和龙脊雕花围墙,面北大门上镶有含灵芝神鹿雕塑,嵌“上池斋”砖雕门额。药店上层为药库,底层店堂,店堂由前后两进,中间卷棚搭连组成,木结构硬山顶。店内设施齐全,中西合璧,其花饰瓷砖、德国镜面、八角琉璃灯、木雕挂落、书法匾额等。店内东南侧有“上池神井”,水质优良,历史上专门以此水煎药。铺面以南为制药作坊,明建清修,制药工具齐全,其中一尊瓷质乳钵较罕见。
主要建筑
北面店铺
北面店铺部分为一幢带中庭的二层楼房,原通面阔8.3米,通进深约15米。2005年,加建后通面阔约11米。屋面为“勾连搭”形式,依屋面形式共分为四部分,自北向南依次为披檐、硬山、卷棚、硬山。店铺结构为类主次梁结构,其中主梁东西方向布置的横向大梁,按位置不同分楼面与屋面两种,楼面主梁截面200毫米×370毫米(高×宽),屋面主梁截面240毫米×240毫米(高×宽),分别承担楼面与屋面荷载。梁头落于两端山墙内的柱子上;次梁分为楼面次梁和屋面次梁两种,楼面次梁梁高与主梁一致而厚度略小于主梁,梁身垂直于主梁布置,梁端直接用榫卯接入楼面主梁梁身,屋面次梁为传统梁架结构,梁身也垂直于主梁布置,次梁梁头搁于主梁上。柱子分两种,一种半包在山墙内支撑主梁,为主要受力柱,柱与柱之间有枋连接,起稳定加固作用,形式与传统山面梁架类似,另一种比普通柱子细,为辅助受力柱,多与门扇、挂落等构件结合使用。在布局上,店铺部分底层为店面,东侧有中草药柜台紧靠东墙。背靠北墙,为名医坐堂处。南侧有丸散膏丹柜台,形制与东侧柜台类似,丸散膏丹柜台与店门正对方向中间有一组雕刻仙鹤、鹿含灵芝、葫芦缠枝图案。东侧柜台内木柱上现存有一块木质漆制抱柱广告牌,高1.4米,宽0.22米,内容为“本斋拣选药料遵古法炮制发兑”。此外药店内共有竖匾五块挂于店铺一层各处,其内容分别为“上池斋”“橘井流芳”“水饮上池”“采芝寿世”“杏苑长春”。南侧柜台西边有楼梯通向二层。二层为药材库房,楼面做法为大梁上以垂直方向架设铺板枋,铺板枋上以垂直方向铺设木板。室内设有南北两个内天井,北天井靠北侧檐墙,南天井在二层楼面四周环以走廊及栏杆,二层南侧与东侧有两个房间,原为药铺办公用房。
南面作坊
南面作坊部分为一层三间明式建筑,硬山顶,面阔约11米,进深约7米。作坊部分传统结构体系,现状构架形制为圆作,七檩,前后双步用中柱,出前廊。金檩与脊檩下用雕花短机承托。作坊明间原为药材加工处,次间为丹丸等成药制备处,其中西次间用于制备高级药材及秘方。
文物遗存
上池斋药店整个店堂保持古色古香的历史原貌,金字牌匾、装药的木头抽匣、药罐、捣筒、钱桌都为原物。上池斋药店内有一块长1.5米、宽0.4米的半弧形抱柱式木质挂牌,上书“本斋拣选药料遵古炮制发兑”12个鎏金大字,为建店初期制作,成为“上池斋”历史的见证。
历史文化
上池斋
清康熙年间,迁居兴化的扬州人方石川购得一明代建筑,开设前店后作的药号,取《史记·扁鹊传》中“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典故,定名为“上池斋”,至今经营未断。数百年间,上池斋所秘制的“丁沉丸”“龟甲散”“玉带膏”“化毒丹”等疗效显著,享誉兴化周边乡镇和里下河各县。
文物价值
上池斋药店建筑风格涵盖明清至民国的特征,是许多高校建筑学科教学研究实习基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上池斋药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上池斋药店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东城外大街10号。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上池斋药店,路程约3.1千米,用时约1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