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堡街
耒阳市上堡街
上堡街在耒阳市蔡伦竹海生态旅游风景区西门泉水湾景区和正门株山湾景区之间,当地也称上铺街。东隔耒水与原陶洲乡(现合并大义乡)滩龙直钓岩景区相望,南与株山湾景区麻石里接映,西与泉水湾景区万人坑竹林山涧交错,北与黄泥江古街衔接。
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地大词典》载:“上堡市,在湖南耒阳县南四十里耒水西岸,对岸为永兴县地(笔者注:该句有误,应该改为‘对岸与陶洲市相望’),向产铅锡,有锡坑三十余所。上堡地名历史悠久,在上堡后背岭商周文化遗址发掘证实,上堡人在商周以前已步入奴隶制经济生活,属扬越方国领域。东汉建武年间(25-57),境内上堡乡民已从事开采铁矿石,冶炼成铁。东汉元兴年间以后,手工造纸遍及上堡街、陶洲市、盐沙铺等竹林山乡。并在明代中期创办了上堡市等社学。上堡除竹林之外,矿藏资源十分丰富,《明统一志》载:“衡阳、耒阳、常宁三县出锡”,耒阳出锡的地方就是指上堡。明崇祯十年四月《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第290页载:“过上堡市,有山在江之南,岭上多翻砂转石,是为出锡之所。山下有市,煎炼成块,以发客焉”。所以在上堡街明代就立锡所,清代设立盐所。清光绪32年(1906),上堡街一地有铁、铅、金、银、锡、锑矿100余处。民国初年,上堡等地建有炼铁厂。民国19年(1930),永兴人刘君祥在上堡严冲开办铁矿,土法开采,产量甚微。历史上堡管辖范围很广,整个现在的黄市镇辖域统称上堡。新中国成立后,在1956年6月,撤区并乡改为上堡乡,1958年10月,政社合一,上堡乡、公平乡、太平乡属公平公社管辖,1959年9月,从公平公社柝出黄泥江镇(后改为黄市镇),1961年4月27日,将上堡乡成立人民公社,11月恢复区级机构公平区,1985年5月,将上堡公社(乡)改为黄市镇,而上堡街这个地名由原来的上堡大队变更为上堡村了。因而原来在株山地域的磺矿,凉亭坳上、万清等地域的铁矿均为上堡磺矿、上堡铁矿了。此外现在株山湾地域建设的大坝还是叫上堡水电站。故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时,开办的上堡铁矿并不在上堡街,而在白沙江资家冲,1958年6月设上堡工区生产磺矿,1959-1960年,生产硫铁矿2821.7吨,就在现在的株山十宝山下,1962年停办的上堡铁矿与磺矿合并更名上堡硫铁矿。由于矿产资源枯稀,上堡硫铁矿于1995年11月8日破产,现转少数矿工开采至今。而当时的上堡铁矿位于上堡公社的万人坑(现万清村)、余家山、野牛塘(现凉亭村)、鼎峰坳、牛丝塘、新沟里等处…… 矿体分为赤铁矿型、褐铁矿型两大类,蕴藏量较富,矿石品位含铁量最高66.7%,最低40.25%,平均49.86%,是世界上少数的几个富铁矿之一。其有色金属矿有钨,主要矿床是上堡钨锡铍矿,位于上堡公社(今黄市镇)的新沟里、肖家冲、万人坑一带。矿体赋存于上堡背斜核部碳系壶天群大理石、大理岩化灰岩南北向断裂隙中,主要矿物有锡石、白钨矿、铍等;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萤石及矽卡岩矿物,矿石产状形态为透镜状、扁豆状、似层状,C1级金属储量为:钨1234.8吨;锡3291.3吨;铍2551.5吨。 大理石有白色和蛋清色两种,储蓄4220万立方米。
其中耒阳上堡大理石洁如玉、润如脂,又称汉白玉,首都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汉黄鹤楼、岳阳楼、长沙桔子洲、衡山南岳大庙、炎帝陵建设用的汉白玉,部分或全部取材于耒阳蔡伦竹海内,在邮票上也有表现。2001年重建的杭州雷峰塔全部采用蔡伦竹海内汉白玉,蔡伦竹海内的大理石并销往北京、上海、福建、河南、河北、武汉、广州、深圳等省市。
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从1949年9月30日奠基到1958年5月1日正式落成,其碑石石料采集颇为宏大。纪念碑由包括耒阳蔡伦竹海内的汉白玉及花岗石17000块砌成,其中采自青岛浮山的纪念碑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大石料,是中国建筑史上极为罕见的完整花岗石,其石坯长14.4米,宽2.72米,厚3米,重达320吨以上,采运工作历时7个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从开采到运输共计7116名工人参与其中,据不完全统计,纪念碑从奠基到落成部分耗资就达3亿余元。
修建人民大会党也离不开耒阳石雕工艺师的身影,如耒阳夏塘三坡人谭树秉于1959~1960年,受耒阳县人民政府委派,赴北京参加修建人民大会堂的重任,任石工技术队长,主砌汉白玉台阶与廊柱,荣获甲等技术奖,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为耒阳人民赢得了崇高的荣誉。谭树秉,1917年生于耒阳夏塘三坡,16岁起学石工,接受家传,并博采他人之长,技术精湛,开山凿石,无不方正砌驳岸、桥涵等,牢固坚实,雕狮、象、龙、凤、人物、花鸟及篆、隶、楷诸种字体,皆传神精秀。1969年7月,他不顾自己的矽肺病发作,毅然参加修建坪~梅铁路(广东坪石~湖南宜章梅田),主修梅田铁路桥梁,突破水中施工的技术难关,胜利完成任务。不幸于1977年病逝。
民国7年(1918年)5月上旬,南北军对峙耒阳,程潜总司令将永兴郴州之兵全数调往耒阳,自任前敌督战总司令,任吴剑学为作战指挥官,吴佩孚闻讯,亦亲自督战。5月4日,原驻耒阳县城的湖南护法军程潜部(简称南军),被直系军阀吴佩孚军第三师第一混成旅(简称北军)追击,退至上堡,县城被北军所占。6月6日,南军攻占耒阳,6月15日,南北军代表在公平圩谈判,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北军在县城设立县署,南军在上堡街设立县署,实行南北分治,横征暴敛,勒索人民。当时人民送一楹联大骂:一县两衙分南北;千方百计要东西。 7月,南军退驻郴永,施于吴佩孚议和于耒阳。民国9年(1920)5月26日,北军撤退,湘军占领耒阳。两年多的一县两署宣告结束。
商业
其实这些矿产资源历史上就有记载上堡不仅是矿产资源之地,也是竹林生产基地,民国后期就有竹木14万亩,1976年4月,上堡与陶洲、盐沙、南阳被列为楠竹商品生产基地,品种以楠竹为主,还有少量的金竹、箭竹、苦竹、箬竹、水竹等,也是竹纸作坊的最多地域之一。也是耒水河畔重要的商埠口岸之一。清代至民国初期,耒阳运货以水运为主,沿河港口码头较多,耒水耒阳段港埠码头上游就有大河滩、陶洲、上堡街、黄泥江、石嘴上、沈家湾、清水部、淝江口等,在历史上,盛产楠竹的上堡、陶洲、盐沙等地手工造纸坊最多,每个作坊多的10余人,少的2~3人,产品以包皮纸、烧纸、皮纸、湘薄纸、五色纸等土纸,每90张为一刀,360刀为一担,以担销售。据清光绪三十二年《耒阳县乡土志》载:“土纸在本境销行每岁约三千余担,水运了境至衡州、湘潭、长沙、汉口等处销行,每岁一万余担。由于水上运输发展,耒水上游大河滩、陶洲、上堡街、黄泥江、淝江口等成为繁华商埠口岸。据《耒阳市志》载:清光绪年间(1875-1908),耒阳有集市55个,耒水两岸集市较多,客商云集,其中黄泥江,大河滩、灶头市、新市有耒阳四大口岸之称。其它还有陶洲、上堡街、清水铺、淝江口等耒水五条驿道设35铺,都是商品集散地、小圩场。民国时期公路、铁路通车后,上堡境内的大河滩、陶洲、上堡街、黄泥江、清水铺等集市逐渐冷落。1990年,新辟陶洲、麻塘、石准三个集市。另外,清代和民国时期,耒水河道处于自然状态,浅滩搁船来而有之。纤路杂草丛生,无人修整,1953年4月,一船工在上堡地境纤路行船站(耒阳河道属该站的管辖),组织民工,修整耒阳黄泥江(对岸为直钓岩)至永兴白头狮(观音岩)28.5公里纤路。砍除阻碍纤路的杂木200多株,开挖土石方220立方米,架纤路桥13处,共用劳动力954工日。1956年,郴县专署成立耒水航道整治委员会,分设耒阳、永兴工程指挥部,对耒阳至永兴66公里航道采用以疏浚炸礁为主,辅发导洪筑坝的方法进行综合整治。共组织1769人分段施工,整治险滩44处。1966年,在上堡仙滩(今株山湾十宝山下)兴建东方红水轮泵站(拦河大坝),设计为筑钢凝土固定式拦河坝1座,高9米,活动坝高1.5米,装机80-8型水轮泵30台,提水灌溉上堡、陶洲、盐沙、大义、长冲、白沙、小水、公平八个公社的9万亩田土。因工程质量低劣,船闸漏水,大坝左岸倒塌,耒水养河大队(1959年组建)在耒驻军的配合下,将该坝轮泵基坑炸宽至20米,同时设上堡险滩照料站配置绞滩机一台,作控制性通航。1970年郴州地区民运处和耒水养河大队、耒阳航管站拨款13.5万元,再次整治东方红河坝,壅高水位,降低流速,至1972年恢复自由通航。上世纪八十年代将耒阳从郴州划归衡阳管辖后至今,又在耒水上建遥田、耒中、上堡(今株山)三座大坝,水路拦腰斩断三节,已无法全部通航。上堡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曾就是耒阳的四个县城遗址之一(耒阳市、上堡街,大陂市、新市街),至今还保留宋代以来的古建筑,为湘南古民居建筑风格,民间古村落独具特色,青砖缁瓦、山字墙、人字垛、正栋、院落式统一布局,把大门一关,形成堡垒,能防御外袭。民国三十三年(1944)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5 20:5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