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县
韦庄诗作
《上元县》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纵观南朝历史;颔联强调六朝衰亡的急迅、可悲;颈联具体咏写历史人物;尾联以议作结,抒物是人非之意。此诗用语悲怆凄楚,有沧桑之感。
作品原文
上元县①
浙西作
南朝三十六英雄②,角逐兴亡尽此中。
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
残花旧宅悲江令③,落日青山吊谢公④。
止竟霸图何物在⑤,石麟无主卧秋风⑥。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上元县:县名,即江宁县,唐上元二年(761年)以江宁县改名,治所即今江苏南京。唐末时为浙西节度使所辖,故此诗题下有注:“浙西作。”
②南朝:指建都南京之宋、齐、等朝代。三十六英雄:指南朝诸帝。
③江令:南朝江淹,曾任建平王记室带东武令,故诗文中称之为江令。他擅长辞赋,其《别赋》、《恨赋》抒发别愁离恨,最为有名。
④谢公:晋之谢安,曾为尚书仆射、征讨大都督。晚居金陵蒋山,有墩,名谢公墩
⑤止竟:到底。
⑥石麟:公卿墓侧之石麒麟。
白话译文
南朝更替大概有三十六位英雄,相互争夺兴盛灭亡都在这当中。
要想有国有家都只是一场春梦,他们为龙为虎只不过成为虚空。
残花旧宅悲叹文采斐然的江令,落日青山凭吊功勋卓越的谢公。
英雄的霸图已完结还有何物在,只有无主的石麒麟横卧于秋风。
创作背景
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韦庄过相州(今河南安阳)至金陵,国家的动乱现实与金陵的历史兴废,在诗人的心中重叠再现,感慨万端,触目伤情,遂作此诗抒发吊古伤今情怀。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咏叹六朝兴亡,以历史人物作题材,花草、节候、物什为之烘托映衬。人生易老,弹指挥间,应是令人悲哀之事;而政治上的风云人物,随着历史的兴衰而生死升沉者,为数不少。“三十六英雄”,举概数以明南朝兴亡更替频繁,“英雄”们争相角逐,这历尽沧桑的金陵城就是见证。首联纵观南朝历史,概咏金陵城是历代英雄竞逐之地。然而,英雄们成了历史陈迹,六朝荣辱只留给后代人无限的嗟叹感喟。诗先举三十六英雄称数其多,次以“角逐”二字概括“英雄”的争斗,以及走马灯似的兴亡演绎,最后用“尽”字把一切英雄、一切历史兴亡收结。英雄难觅、往事尘埃,只有古老的石头城依然向凭吊的人们沉重地诉说着什么,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涌上心头。
诗的颔联紧承“兴亡”二字,主要就“亡”字引申——兴必有所亡、兴必归于亡,故诗云“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二句互文见义,强调六朝衰亡的急迅、可悲。对于六朝的各代统治者来说,其兴旺富强或者仅昙花一现,或者是海市蜃楼,继之而来的却是战乱、屈辱、灭亡,代代相因,概莫能外。因此,有国有家者其短暂若南柯一梦,企图永远保有龙虎之威者亦不过幻想而已。
前两联总咏六朝兴废,故从历史的演变代谢着眼,感叹英雄竞逐,终归泯灭。颈联具体咏写历史人物,故借残花旧迹、落日青山作渲染,这些无情的景物取代了江淹、谢安的历史存在。江淹长于辞赋,其《别赋》《恨赋》常借风光景物抒写别恨离愁;谢安一生耽爱山林,素有东山之志,功成身退,游玩自适。而喜悲的江令与爱山的谢公都已成为历史古迹,只有残花旧宅、落日青山依然在目,不能不让凭吊者潸然悲叹。诗之悲叹江、谢,实在咏叹六朝衰亡,残花旧宅、落日青山就是这段衰亡史的见证。诗的尾联以议作结,抒情风格经由前六句的不断酝酿,达于极致。
元稹六年春遣怀》云:“止竟悲君须自省,川流前后各风波。”韦庄此诗末二句则谓六朝英雄的霸图早成过去,唯石麒麟卧仆于草野秋风之中,不知其墓主为何许人。亦物是人非之意,不过结语比前幅更加悲怆凄楚,“无主”二字极凄凉深婉。南朝众多英雄,有国家为龙虎者,文名政绩卓著者,尽管都曾风云一时,但此时只有那石麟在萧瑟秋风中惶惶若丧家无主之犬。石麟是墓茔神兽,如果说有主名的石麟还能说明墓主的地位与功业的话,那么,无主的石麟一点也不能让向后人表达,只能在秋风中空卧。
名家点评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谢永芳《韦庄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诗写经临金陵古都,面对残花旧宅,落日青山,慨叹六朝政权和英雄人物的相继泯灭,恍如一梦,转眼成空,只剩墓麟秋风,抒发了一切终归梦幻虚空的悲感。全篇追怀南朝往事,感慨时代忧患,分明寄寓着对于唐王朝行将崩溃的悲悼。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所长、教授张忠纲《全唐诗大辞典》:诗人来到六朝故都,触目伤怀,感慨万端。此地六朝时曾风云一时,而今却是国亡人去空余残花陈迹,落日青山。诗人借古抒怀,吊古伤今,传达出一种悲怆凄恻的沧桑之感。
作者简介
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唐昭宗乾宁元年(894)进士,曾任校书郎等职,后入蜀。唐亡,王建称帝建前蜀,韦庄任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的诗大多描写晚唐末期的社会动乱,最著名的有长诗“秦妇吟”。韦庄又是词人,与温庭筠齐名,人称“温韦”。有《浣花集》十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1:5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