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丘脑位于丘脑后上方,构成第三脑室顶的周围边缘部分。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和后连合。
上丘脑的构成
上丘脑位于第三脑室顶部的周围,包括松果体、缰三角和髓纹。①松果体:是一扁锥形小体,形如松子。位于两上丘的中间,以柄借缰连合与后连合附着于第三脑室顶。松果体细胞能合成褪黑素,实验证明它们能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所以松果体对性腺与生殖系统有抑制作用。切除松果体,或松果体肿瘤,可引起性早熟。褪黑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在黑暗条件下旺盛,由于昼夜节律的改变,褪黑素的合成有节律性的周期性变化,而影响机体的生理周期,因而松果体与生物钟有关。②缰三角:内含缰核,发出缰核脚间束终止于中脑的脚间核和某些中缝核,以及中脑网状结构和中脑水管周围中央灰质。③髓纹是一复杂纤维束,起于丘脑前核、隔核、外侧视前区和苍白球内侧份,终于缰核。髓纹、缰核和缰核脚间束,可作为间脑至中脑的内脏传出通路之一。
解剖结构
1、上丘脑:
上丘脑是间脑一个分部,位于背侧丘脑的后上方,包括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松果体和后连合。缰三角深方的缰核即低等动物的缰神经节。人类上丘脑并未随生物进化获得更大的发展。缰核及其联系主要属于边缘系统。丘脑髓纹延伸向后,终于膨大的缰三角。两侧缰三角在后方连合,即缰连合,其后方连接锥形的松果体。松果体属于内分泌腺,种系发生起源于低等动物的顶眼。交感颈上神经节有纤维穿小脑幕终于松果体。松果体对光线敏感,与光照引起内分泌调节改变有关。
丘脑髓纹纤维的起源处较多,主要来自隔核、下丘脑外侧区等,止于缰三角内的缰核,缰核与部分髓纹纤维跨过中线形成缰连合。缰核发出缰脚间束(后屈束),止于中脑脚间核和中脑被盖背核。后者有纤维参加背侧纵束,止于脑干的内脏运动核和网状结构。这是情绪活动和嗅冲动投向脑干的一个通路,以影响内脏活动。
2、松果体:
松果体是一个不成对的结构,呈尖朝下,底朝上的锥形,长约5~8毫米,宽约4毫米,位于中脑两个上丘之间的沟内,由许多大小不等的细胞团块组成。网状结缔组织包围细胞团块,其中有许多血管。细胞团块含有神经胶质和实质细胞。实质细胞的染色较淡,并有线粒体、色素粒和分泌颗粒。松果体是内分泌腺,分泌抗雄激素因素,有制止儿童性成熟的作用;并能分泌松果体激素,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
松果体又名脑上腺,位于间脑的后上部、胼胝体压部和中脑上丘之间,是圆锥形小体,呈淡红色,以细茎与间脑相连。茎分为上下二薄板,二板之间即第三脑室的松果体隐窝。松果体长为8~10mm,宽约6mm,厚约4mm,重约0.2g。人的松果体7岁时最发达,以后逐渐萎缩。松果体在种系发生上与作为光感受器的顶器关系密切,故认为它和感光有关。
松果体含有高浓度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褪黑激素。5-羟色胺储存在神经末梢和松果体细胞突起的末端,去甲肾上腺素存在于交感神经及其末梢内,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兴奋时,以胞吐形式放出。现如今已确定褪黑激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
与丘脑相关的疾病
丘脑综合征:
丘脑病变的病因以肿瘤和血管性疾病最为常见,可产生丘脑综合征。1906年,某些学者最早详细描述了丘脑综合征(其实应为后外侧丘脑综合征)。本组病征主要病因为丘脑膝状体动脉循环障碍。临床上丘脑一侧或双侧损伤会出现以下表现。
(一)对侧偏身感觉减退:
由于丘脑外侧核群特别是腹后核受损,可出现各种感觉均缺失。其特点为病灶对侧肢体所有感觉均有障碍;深感觉和精细感觉损害重于浅感觉;躯体及躯干的感觉障碍重于面部;严重的深感觉障碍可表现为感觉性共济失调。
(二)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
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也称丘脑痛。为内髓板核和中央核受累所致,多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难以忍受和形容的持续性自发性疼痛。
(三)对侧面部表情运动障碍:
丘脑损害时,由于丘脑至皮质下(锥体外系统)诸神经核的反射径路中断,病灶对侧面部可出现分离性运动障碍,即当患者大哭大笑时,病灶对侧面部表情丧失,但当患者做随意动作时,面肌并无瘫痪表现。
(四)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或共济失调:
由于丘脑外侧核群病变使之与红核、小脑、苍白球的联系纤维受损害,出现舞蹈症或手足徐动症等,并可因手指的指划运动而呈特殊的姿势——丘脑手。
(五)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是由于
丘脑与边缘系统的联系受损所致,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出现强哭或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