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体空
佛教用语
三轮体空指布施时之应有态度。又称三事皆空、三轮清净。指布施时住于空观,不执着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轮。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名“三轮体空”。
简介
此三轮略如下述︰
(1)施空︰指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实在的能施之我,布施时便无希求福报之心。布施之时亦本应不抱可得回报之心。
(2)受空︰指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故对受者不起慢心。(宗尚附:布施之人所布施之物,皆为四大假合所成,因缘会聚之时,所受之人才会通过布施之人得到,究其被布施之物,本性为空实不可得。《金刚经》有云“法尚亦舍 何况非法”所言即是此理。以法为例说明下,经本只是一个途径以引导众生体悟自性本空的道理,后期次第引导证悟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界,最终趣入无余涅槃,证得无上佛果。)
(3)施物空︰指了达资财珍宝一切所施物品,从本性上来说,本性为空。以告知所施之人对所施物品不应起贪惜心。
如此透悟三轮体空之布施行,最为清净,亦最殊胜。般若部经典中,随处可见此等说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大正8·749a)︰‘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宗泐、如‘世人行施,心希果报,是为着相。菩萨行施,了达三轮体空故,能不住于相。三轮者,谓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也。佛告善现︰应如是不住于相而行施者。盖欲菩萨降伏妄心也。’
《大般若波罗蜜经》卷三九二〈成熟有情品〉谓,修布施时若起执着,则更受身,展转受大苦,因此应了达施者、受者、施物、施果本性空,而不执着;其意与上述相同。
此外,《法界次第》卷下之上载(大正46·6866)︰‘若布施时,施人、受人及财物三事皆空不可得,入实相正观。’或谓三轮之相有粗细,即施者于自身起慢心,对受者怀爱憎之念,对施物生惜心,是为粗三轮相;未达万法如幻之理,执有实我法而布施者,此为细三轮相。
意义
三轮体空的真正意义是让人们戒除贪欲,了达事物本性为空的真理。佛家有十戒,但常说的是贪、嗔、痴 ,这三样中首当其冲的是贪。对治贪来演说“施空”,意在指导人们帮助别人不要希求回报。很多人都是因为布施后心内希求回报,但回报暂时未报,或以其他形式回报而苦恼,《僧伽吒经》云“一切勇。有二众生渴仰于法。何等为二。一者于一切众生其心平等。二者既闻法已等为众说心无希望” ,此处的“希望”就是指众生心常怀得回报之意。
举个例子,看一下你身边成功的商业人士,是不是都坚信这句话——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 受空:接受别人的帮助,要记得感恩,这样才能维持住帮助你的人的联系,(宗尚附:一切皆为因缘法,缘分到的时候,大家自然联系,因缘散尽,自然就不会再联系。刻意维持彼此间的联系反而是为攀缘)这种联系便是佛家所说的缘分。
[修改:受空, 解释为接受者角度的讲法需待商榷。(宗尚附:受空,亦是从本性皆空角度来阐述的,我们常说的人,人体实为四大假合,因缘汇聚方成为人身。如细细观察人身,可得每时每刻都无不是变化着的,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存在。此处即为《心经》所言“色不异空 ”的妙理)感恩、结缘是另一层面的解释 。这里是讲的布施者心中三轮体空 ,观布施者、受施者、所施之物三者皆无实性。故不宜讲成受者如何如何。 请各位批评指正。当然人要感恩,当我受到帮助时,反过来帮助了别人,回报别人,倒可以在那时三轮体空,但那时我是施者,我观受者空,仍是受我布施者无实性空。非其观我也。谢谢,阿弥陀佛。若有不到位的,仍请指正。为播正见,辩则明,然谬实不可,尽管此处实为细微,然然于佛法传播处,缪虽细微,亦实大大不可也。阿弥陀佛。随喜前人于此词条之辛劳。愿其明矣、正矣。] 施物空:对于商贾财货要看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烦恼源于看不透这一层,所以很多人蝇营狗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4 11:58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