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识
佛教术语
(一)八识之三种分类︰即真识、现识、分别事识。关于三识之体,诸家之间有异说。《大乘义章》卷三(末)云,第八阿黎耶识亦名真识,第七阿陀那识亦名现识,前六识名分别事识。
【三识】
同书卷十三云(大正44·725b)︰‘大乘法中,心识有三︰(一)事识,(二)妄识,(三)真识。’《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云(大正44·186c)︰
‘真识是其神知之主,集起所依义说为心;妄识总对一切境界发生六识义说为意;事识依意了别六尘事相境界,故名意识。经本之中同说此三,名字小异。(一)名分别事识,亦名转识。(二)名业识,亦名现识。(三)名真相识。分别事识者,六识之心以能分别六尘事,故名分别事。即此六识随六尘转,故名转,不同七识转起外相名为转也。业相现相是第七识,识之中六识之名,以二摄也。真相识者是第八识。名字虽异,与前三种其义不殊。’
盖慧远属地论派,以阿黎耶为真常净识,故以第八识为真识,第七识为现识,前六识为分别事识。智顗在《维摩经玄疏》卷五所说,可谓撷取地论师之说,即(大正38·553a)︰‘(一)波陀那识即六识,(二)阿陀那识即七识,(三)阿黎耶识即八识也。真性解脱即阿黎耶识,实慧解脱即七识,方便解脱即六识。’
摄论派则别立第九识为净识,而以阿黎耶为妄识。《转识论》云,能缘有三种︰(1)果报识,即阿黎耶识;(2)执识,即阿陀那识;(3)尘识,即六识。《显识论》云,识有三种意识,即︰(1)阿黎耶识是细品意识,恒受果报。不通善恶,但是无覆无记。(2)阿陀那识是中品意识,但受凡夫身之果报。(3)常所明意识,是粗品意识,通受善、恶、无记三性果。
元晓认为阿黎耶的特性是真妄和合,并将它配属三识中的现识,以如来藏心配属真识,前七识配属分别事识。法藏之说大明镜与元晓所说相同,不承认第七识摄于分别事识。《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末)云(大正44·263a)︰‘经中现识即是三细中现相也,分别事识即是下六粗也。所以知者,彼经下释分别事识中乃云,攀缘外境界起于事识等。故知事识非是末那。’即其义也。
澄观所说也与元晓同,谓分别事识为前七识,且谓转相(pravr!tti-laks!an!a)、业相(karma-laks!an!a)、真相(jati-laks!an!a)三相,八识皆有。如《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三十一云(大正36·234c)︰
‘经云︰诸识有三种相。则知三相通八识矣。次经辨三识云︰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种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释曰︰约不与妄合如来藏心为真识。现即第八。故下经云︰譬如抵现众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明是第八。余七皆名分别事识。是则三识别为三类。现唯第八,分别唯前七。真相约佛是八出缠。约凡在第八中,亦兼在余七。’
又依《释摩诃衍论》卷四云,真识是根本无明所熏本觉之真心,现识是现相阿黎耶识,分别事识是意识。乃粗分为意识,细分则为末那识之故。由此也可见其大旨同于澄观之说。
(二)九识之后三识︰即阿陀那识、阿黎耶识、庵摩罗识。《法华经玄义》卷五(下)云,庵摩罗识即真性轨,阿黎耶识即观照轨,阿陀那识即资成轨。《金光明经玄义》卷上云(大正39·4a)︰
‘云何三识?识名为觉了,是智慧之异名尔。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黎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诃恶生死欣羡涅盘。别而分之是二乘识。’
然而玄奘等新译家不承认九识,认为庵摩罗、阿陀那共为阿赖耶之异名,其中,阿陀那唯染,庵摩罗唯净,阿赖耶则通于染净。如《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云(大正45·261b)︰‘今取净位第八本识以为第九,染净本识各别说故。如来功德庄严经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此中,既言无垢识与圆镜智俱。第九复名阿末罗识。故知,第八识染净别说以为九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23 16:46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