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叶黄连(学名: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 P. G. Xiao)是毛茛科黄连属的植物。根状茎黄色,不分枝或少分枝,节间明显,具横走的匍匐茎;叶片轮廓卵形,稍带革质,三全裂,裂片均具明显的柄;花葶比叶稍长;多歧聚伞花序;苞片线状披针形,三深裂或栉状羽状深裂;花药黄色,花丝狭线形;花柱微弯。花期3-4月,果期4-6月。
形态特征
根状茎黄色,不分枝或少分枝,节间明显,密生多数细根,具横走的匍匐茎。
叶3-11枚;叶片轮廓卵形,稍带革质,长达16厘米,宽达15厘米,三全裂,裂片均具明显的柄;中央全裂片三角状卵形,长3-12厘米,宽3-10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4-6对羽状深裂,深裂片彼此多少邻接,边缘具极尖的锯齿;侧全裂片斜卵状三角形,长3-8厘米,不等二裂,表面沿脉被短柔毛或近无毛,背面无毛,两面的叶脉均隆起;叶柄长6-18厘米,无毛。
花葶1-2,比叶稍长;多歧聚伞花序,有花4-8朵;苞片线状披针形,三深裂或栉状羽状深裂;萼片黄绿色,狭卵形,长8-12.5毫米,宽2-2.5毫米,顶端渐尖;花瓣约10枚,近披针形,长3-6毫米,宽0.7-1毫米,顶端渐尖,中部微变宽,具蜜槽;雄蕊约20,长仅为花瓣长的1/2左右;花药黄色,
花丝狭线形;心皮9-12,花柱微弯。蓇葖长圆状卵形,长6-7毫米,心皮柄长7-8毫米,被微柔毛。3-4月开花,4-6月结果。
产地生境
三角叶黄连生长于海拔1600-2200米间的山地林下,常栽培,野生的已不多见。喜高寒、冷凉的气候,能耐寒,怕炎热。喜潮湿,怕干旱。适宜生长于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海米以上,终年潮湿多雾,雨、雪特别丰沛的环境。
三角叶黄连主产于中国四川洪雅西南部,峨眉山西麓。
繁殖方法
三角叶黄连繁殖方式是无性繁殖。
选择秧子:三角叶黄连的秧子(无性繁殖枝)均从大田中剪取,秧子的好坏对植株的成活、发育有很大的影响。除注意母株的年龄外,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害植株的无性繁殖枝,无性繁殖枝要求芽苞硕大饱满、紫红色、节间粗壮、质地坚实的为好。凡是无性繁殖枝纤细柔弱,叶色黄绿,芽苞瘦小的均不宜做种苗,这类秧子栽培后成活率低,第二年难发新叶,发叶后的生长发育也不良。
拔秧:左手按住母株,右手握住无性繁殖枝节间基部,带芽、叶扯下就是秧子。扯下的秧子每40-50株整齐地扎成一把。拔秧时无论好的、差的都要拔净,好的供栽秧用,差的弃之。如差的留在母株上,无性繁殖枝就会继续生长,顶芽触地生根,形成扦子连,母株根茎形成的药材品质与产量都很低。因此,扯秧子的目的不单纯是一个解决种苗的问题,而且是提高产量、品质的一项重要的田间管理措施。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在海拔1700-2500米选好土地,于4-5月间开始开荒整地。开荒整地工作必须在7月底前完成,以免影响栽秧。整地方法有整毛地和整通地,一般采用最普遍的是整毛地,整通地已很少采用。
整毛地:开荒面积应比实际种植面积大1/5-1/3,一方面是解决荫棚需要的材料,另一方面保证地内适当的通风透光。开荒的具体做法是将荒地内的树木、竹子、杂草全部砍除(保留大树,但应砍去中下部分的枝条),凡是能做荫棚桩的树干、枝条均砍去小枝后选留起来。竹子连叶全部留做棚盖物(现用遮阳网直接搭棚,竹子等可做他用)。地的四周则只砍除竹子和能做棚桩的树干枝条,将不能用的树干枝条、杂草收集起来烧成灰作为基肥。
作厢:将地面石块等清除出场地,堆于下坡做成埂,拟堵截水土流失。按厢宽150厘米左右挖厢沟,厢面不要翻土,厢沟要进行深翻,拣净石块、树根和竹根,与厢内连接的树根、竹根等用锄头或砍刀齐两侧沟壁斩断。挖厢沟只翻不碎,也不提沟,稍低于厢面,以便每次培土均可从厢沟内取土,到收获年份时沟深可达30厘米以上。
整毛地由于厢面翻土,可使冬季冰冻封冻时,土壤产生的膨胀不会拔起秧子,使秧子的成活率高。整通地与整毛地的要求相同,主要不同点是普遍深翻土地,将地内的树根、竹根、草根和石块等全部清除干净,然后按照厢宽150厘米左右作浅沟,这样整的地土壤疏松,当冬季封冻土壤膨胀时,栽培的秧子会被拔起冻死。因此,秧子的成活率低,并且劳动强度大,费工。
搭荫棚
三角叶黄连栽秧可按照“8阴2阳”的光照需求搭棚,如栽秧较迟则只将棚桩栽好,翌年春再搭棚盖(现已不用此法);可用遮阳网直接搭棚,以能透光40%左右为宜,同时注意阳山密些,阴山宜稀些。
栽种
三角叶黄连栽秧在立秋前最好,处暑后栽秧较次,白露后栽秧较差。一般海拔高地区栽秧应比海拔低地区的早一些,可根据气候冷暖适时栽秧。
栽秧:三角叶黄连无性繁殖枝扦插的方法是一手握秧苗,一手用铁制的叉子按株行距10-15厘米在厢上钻孔,孔略倾斜,不宜垂直钻孔,以免积水。然后将秧苗芽下部的节间折弯,用叉子叉住弯曲处,插入孔内,芽苞尖与土面相平,留叶片露出土面,抽出叉子,用泥封孔。注意不能擦伤芽苞,芽苞受损后会死亡。一般每亩可栽秧子5-6万株。
翻秧:三角叶黄连的秧子不宜在同海拔的地方种植,必须交换地方种植,以保持品种品质不致退化和减少病害。产区习惯将高山的秧子运到低山种植,将低山的秧子运到高山种植,这种措施称为“翻秧”。种植三角叶黄连,一般将海拔1800-2500米称为高山,1400-1800米称为低山。翻秧对防止三角叶黄连的品种退化,减轻病害是非常有效的措施,栽培生产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栽秧后,一般每年中耕除草2-3次。第一次在春季上架后进行,第二次在夏季进行,第三次在冬季初下架前进行。三角叶黄连地内最易滋生杂草,中耕除草应特别细致,中耕使用黄连钩松土,同时连根刨起杂革,放于簸箕内倒在棚外,要求草净、土松。中耕除草松土时,应注意不要践踏厢面及刨伤芽苞,地周边及棚外1m地边的杂草都要除去,以免向地内蔓延。
培土:产区俗称“上土”。栽秧后次年春季培土一次,称为上春土:用两齿钉耙(俗称黄连抓子)挖起厢沟中的泥土,将其覆盖于厢上植株行间的老叶,但不能盖住嫩叶、嫩芽,以免影响发育。以后各年不再上春土,只上冬土。从二年春到三年春、四年春,各年冬季均上冬土一次。拟收获年冬季可以不培土。上冬土的方法与上春土的方法不同,是将挖起的泥土碎细后,均匀地覆盖于厢上,完全盖住植株,特别要盖住芽苞,培土厚度3厘米左右。上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追肥和促进根茎增长的作用,并能保护植株更好地越冬,防止冰冻拔起植株和冻坏芽苞。因此,上土是三角叶黄连产区提高药材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上、下架:三角叶黄连在冬季必须将整个棚盖物(包括顺竿、横竿、遮盖物)撤去压盖在厢上,称为。放架”或“放榨子”,又叫“下架。一般与上冬土结合进行。冬季下架因压住黄连,土地冻结膨胀时就不易拔起秧苗,起到保护植株越冬的作用;另一方面,放架后棚盖物才不会被雪压坏。放架要依次向前撤,边撤边依次盖在身后的厢面上,以免增加上架时的困难。春季雪化解冻后即将棚盖物重新搭上棚架,称为“上架”或“拣架子”,其做法与搭棚一样,只是不重新栽棚桩。拟收获的雅连,可在春季或去年冬季下架时将棚盖物揭起不再搭上架,称为亮架(上、下架现已用遮阳网,原产区栽味连已弃用以上方法)。
追肥:20世纪50年代以前栽培三角叶黄连称为不施肥的白水庄稼,这可能是产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60年代后原产区做了不少施肥的田间实验,证明追肥对提高三角叶黄连的产量是有较大作用的。由于栽培地山高,人烟稀少,畜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有机肥料来源缺乏,施用的肥料多为油饼、过磷酸钙、尿素等。施用化肥时应特别注意浓度与施用方法,以免发生伤害。
按秧子:土壤冻结膨胀时,往往将植株拔起,特别是新栽的秧子根少不稳固,最易被拔起。在上架时进行检查,发现拔起的秧苗应及时重新栽入土中,否则会形成缺窝,降低单位面积产量。
病虫防治
病害
炭疽病:三角叶黄连发生该病害较为普遍,感病后叶片上先发生油渍状的小点,逐渐扩大成边缘暗红色,中心灰白色的病斑;有的植株病斑可形成穿孔,叶柄基部也可见暗红色病斑。故在原产区称之为“鸡血红”。病患严重时植株叶片枯萎,或者叶肉腐烂仅剩下枯萎的叶脉而形似丝瓜络,可引起植株根茎腐烂。此病在海拔1800米以下,在温度高、光照强和植株发育不良的情况下,发病较为普遍并比较严重。
防治方法:原产区多采取高山与低山的秧苗调换栽培(翻秧),拟减少发病率。注意棚盖(遮阳网)不可过稀,并加强中耕和排水。也可以喷射50%退菌特500-800倍液,或50%托布津1000-15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霜霉病:原产区俗称为“冬瓜灰”。常发生于夏季初或秋季,发病时植株叶片、叶柄上均蒙一层灰色粉霉,感染迅速,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蔓延到全地,病患严重时植株叶片枯死,根茎也随着腐烂,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特别在低山区易发生此病害。
防治方法:原产区多采取翻秧栽培,注意土壤排水。发病初期可喷洒波尔多液、代森锌,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3-4次。在喷洒代森锌时可加0.2-0.3%的洗衣粉做黏着剂,以提高防治效果。
鸟兽害
三角叶黄连虫害较少,鸟害有黄连鸡,鼠危害较大,其他危害较轻。
竹鼠,又名竹溜。该鼠多在地下活动,区内活动时,使土中形成许多相通的隧洞,垮塌成凹凸不平,导致植株枯萎死亡。兽害有竹鼠、黄羊等,其中以竹喜食竹子的竹根。当其在栽培地三角叶黄连须根常被截断或厢面垮塌成凹凸不平,导致植株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水源方便的地方可以用水灌洞穴捕杀;或于地内巡视,发现厢面有拱起的土埂,可掘土跟踪捕杀;或于洞口设圈套捕杀。
主要价值
【药用部位】以根茎入药。中药名:黄连。
【采收加工】10-11月间采收,连根抓起,去掉泥土,剪去须根和叶,取根茎在黄连炕上烘炕干燥。
【主要成分】主要含小檗碱(berberine)、表小檗碱(epiberberine)、黄连碱(coptisine)、小檗红碱(berberrubine)、掌叶防己碱(palmatine)、药根碱(atrorrhizine)、甲基黄连碱(woren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阿魏酸(ferulicacid)、黄柏酮(obakunone)、黄柏内酯(obakulactone)成分。
【药理作用】抗微生物,抗原虫,对循环系统,抗心律失常,对神统系统,抗溃疡,利胆,抗肿瘤,抗炎。
【性味功能】苦,寒,无毒。清热泻火,燥湿解毒。
【主治用法】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燥、谵妄或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泄泻、痢疾。内服:煎汤,黄连1.5-3克;研末,每次0.3-0.6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应慎服。
治心经实热: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局方泻心汤)
治伤寒发狂:黄连、寒水石各等分。上为末。(普济方)
治赤白痢:黄连、黄柏和栀子仁二两。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龙门石窟方)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