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脚猫
汉语成语
三脚猫,是汉语的一则成语,较早出自元·张鸣善《水仙子·铺眉苫眼早三公》。
成语出处
元·张鸣善《水仙子·铺眉苫眼早三公》:“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
后人根据这支散曲提炼出成语“三脚猫”。
成语典故
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记载:“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捕鼠是猫的专职,“三脚猫”的本职技能很不错,却“走不成步”,所以“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就这样,“三脚猫 ”一词成了做事技艺不精的意思了,并一直沿用到今。
“三脚猫”的出典由来,有人认为最早出自于元末明初泗泾的文学家陶宗仪的名著《南村辍耕录》中。陶宗仪在文中讽刺只有三只脚的猫,却被人当作是世上少见的“飞熊”。这在明人郎瑛辣所作的《七修类稿》中有所记载:有头三只脚的猫,走起路来勿成步子,但它却善捕捉老鼠。于是“三脚猫”这一词便在民间流传开来,专指那些“做事技艺勿精,只是初通皮毛的人”是“三脚猫”。它与民间另一句俗语“‘猪头肉’三不精”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由于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收集的不少是淳朴而又原生态的坊间奇闻异事、典故出处、民俗民风,所以“三脚猫”等当时盛行的俚句俗语也被收入其中。这也成为最早出现“三脚猫”这词的出处。当然,也有人考证后认为“三脚猫”是来源于清代光绪年间。当时一些武林高手常在上海十六铺一带江边卖艺,在十八般武艺一一摆弄过后,场子上的观众仍纷纷叫好,不肯散场,于是卖艺的不得不随手提举起放在江边的那三只脚的铁锚当做武器来表演。而当卖艺人走后,有观众也跃跃欲试前去提那铁锚,但均败下阵来,于是民间就戏称那些懂一点皮毛技艺但又不精的人为“三脚铁锚”,以后为顺口就直接称之为“三脚锚”而“锚”与“猫”是同音,被人们讹传为“三脚猫”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早年间在上海南码头有一艘走江湖的船,船上一位拳师靠在江边卖艺为生。这位拳师除了使枪弄棒之外,还有一项绝技,就是拿他船上的两个每个重五六十斤的铁锚当兵器舞动如飞,当时轰动了整个上海滩。在南市停留卖艺年余,拳师开船离去,而“三脚猫”这个词便传遍了沪上,成为练功夫的专门名词,倘若讲某某人懂得一点拳术功夫,便会说他:“懂得一点“三脚猫”功夫。
又有人说:“三脚猫”乃“三顾茅”之讹,“三顾茅”是“庐”字的歇后语,“庐”与“路”字之音相似,路者路道也,上海话“略懂门径”谓之“有点路道”,做事有手腕,亦言“有路道”,“三顾茅”即言其人颇有“路道”也。
成语寓意
“三脚猫”是讥讽人没有学问本领。它应该是来自方言。以同义的温州话“三脚虾蟆”为标本,可证“三脚猫”不是字面的实际意思,从大量的词例可知,此“三脚”实际是“山脚”的谐音,指偏僻地方。“猫”谐音“冒”,指冒失。如此,各地所说的指略知皮毛的“三脚猫”,则应是“山脚冒”的理据:山脚冒冒失失的人。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三脚猫”,是指那些对技艺略知一点皮毛,而不自知深浅的人,或是形容那些“水平不高”“技术粗浅”、“本事蹩脚”“只有半吊子水”的人,也可比喻为“新奇罕见的事物”。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宾语、定语。
运用示例
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集》:“张明善作北乐府《水仙子》讥时云……说英雄,谁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01 08:25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