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胡乡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辖乡
三胡乡,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地处来凤县西部,东与翔凤镇香花村、宣恩县李家河镇建筑坪、毛坡村接壤,南连翔凤镇青山村、中华山林场旧司乡新田沟村、大岩板村革勒车乡大地坨村镇,西邻革勒车乡包子沟村、古架山村土家寨村镇,北接咸丰县忠堡镇,乡人民政府东距来凤县城13千米,区域总面积125.4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三胡乡户籍人口为30221人。
历史沿革
清代,属贞肃里。
民国元年(1912年),沿袭旧制;民国三年(1914年),设区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编组保甲;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贞肃里改为三胡乡。
1958年,成立三胡公社。
1959年,增设管理区。
1961年,恢复区制,将三胡改为区,区辖公社、大队、生产队。
1975年,再次撤区并社。
1997年1月,撤区并乡。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三胡乡辖胡家沟1个居民委员会,阳河、黄柏、三堡、石桥、狮子、官坟、金桥、范家、六正金龙、安子、苗寨、猴栗、梨园、讨火15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1年10月31日,三胡乡辖1个社区、15个行政村:胡家沟社区、金桥村、三堡岭村、狮子桥村、石桥村、官坟山村、梨园沟村、苗寨沟村、猴栗堡村、讨火车村、黄柏园村、阳河坝村、六正村、范家沟村、安子堡村、金龙沟村;乡人民政府驻胡家沟社区大坝路。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三胡乡地处来凤县西部,东与翔凤镇香花村、宣恩县李家河镇建筑坪、毛坡村接壤,南连翔凤镇青山村、中华山林场旧司乡新田沟村、大岩板村革勒车乡大地坨村镇,西邻革勒车乡包子沟村、古架山村土家寨村镇,北接咸丰县忠堡镇,乡人民政府东距来凤县城13千米,区域总面积125.4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三胡乡地处低山、二高山地区,地势呈北高南低,平均海拔670米。最高点位于石家坡,海拔1254米;最低点位于猴栗村南河,海拔495米。
气候
三胡乡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4.8~17.5℃,年日照时数1360小时,无箱期200天,年均降雨量1400毫米。
水文
三胡乡境内属老虎洞水系,蓝河经石桥村水源头进入经官坟、安子、金龙到猴栗流人老虎洞河,全长22千米。境内其他溪流计7条。
自然资源
三胡乡矿产资源有重晶石、方解石、白云石、青石、麻石等,主要分布在阳河、黄柏、三堡、金桥带,土量重晶石200~250万吨,方解石、白云石300~500万吨,青石、麻石10000~12000万吨。
2011年,三胡乡有耕地面积90810亩,人均3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三胡乡辖区总人口30900人。总人口中,以苗族为主,达1263人,占47.7%;有汉族6624人占28%,土家族5594人,占23.7%。
截至2017年末,三胡乡常住人口为20195人。
截至2019年末,三胡乡户籍人口为30221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三胡乡财政总收入868万元,比上年增长20%。
截至2019年末,三胡乡有工业企业9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3个。
农业
2011年,三胡乡农作物以水稻、蔬菜为主。农业总产值3758万元。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粮食播种面积48240亩,生产粮食14803万吨;油料播种面积6300亩,总产530吨。其他经济作物面积36270亩,总产3508吨。牧畜物以饲养生猪为主。生猪出栏48100头。
工业
2011年,三胡乡境内工业以矿石为主。工业总产值3758万元。工业企业8个,其中县级规模企业4个,个体工商户367户,从业人员430人,主要工业门类有采矿、加工、酿酒等,主要工业产品有碳酸钡、古杨梅酒、杨梅果醋等。
商贸
截至2011年末,三胡乡有商业网点163个,职工2513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城乡集贸市场7个,年成交额6亿元。出口总额839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主要产品有糠醛、树脂。
金融业
2011年末,三胡乡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7969万元,比上年增长18%;各项贷款余额3456万元,比上年增长20%。
邮政业
2011年,三胡乡邮政业务收入850万元,其中纯收入100万元。
交通运输
三胡乡境内有S248等道路过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三胡乡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390人,专任教师8人;小学4所,在校生1284人,专任教师66人;初中1所,在校生568人,专任教师5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三胡乡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三胡乡有乡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6个,各类文化专业户15户;各类图书室5个,藏书5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50人。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三胡乡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个,其中门诊部1个,床位80张,每千人拥有病床2.6张,固定资产总值50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2名,其中执业医师8人,执业助理医师6人,注册护士8人。2011年,三胡乡完成诊疗1.5万人次。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6万人,参合率85%。
社会保障
2011年,三胡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95户,人数210人,支出55万元,比上年增长10%,月人均656元;医疗救助12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398人次,共支出12万元,比上年增长3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06户,人数2267人,支出165万元,比上年增长30%,月人均60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6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0万元,比上年增长15%。社会福利费20万元,比上年增长17%;敬老院1家,床位16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15人社区服务中心1个。有慈善分会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4万元,使32人(次)困难群众受益。
邮政电信
截至2011年末,三胡乡有邮政局1个,代办所5个。全年报纸、期刊累计期发行10万份(册)。电信企业1家;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698户,电话普及率96%;移动电话用户5485户;宽带接入用户23户。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三胡乡由三堡岭和胡家沟合称得名。
文化习俗
土家族、苗族男女结婚有严格程序,不懂程序轻则认为男方不懂礼,重则开亲不成。
其程序大致为:男方看中某一女子,就请媒人去说亲,配备三道聘礼,分三次送到女方家里,女方同意后,男女双方方可走亲往来,再定日子过记(正式订亲)。过记后放炮火,拜访女方亲戚,如果在春节需要拜大年;放炮火后就去女方讨“八字”,女方父母发“八字”后就可择日结婚了。
结婚的前二天,男方家组织人到女方家圆礼,带上米、酒、肉和彩礼。由“客总”带队,询问嫁妆多少,以便结亲时组织人员来抬。土家姑娘在出嫁前几天就要“哭嫁”,有伴娘相陪“哭嫁”,出嫁时也要“哭嫁”。男方结亲前一天要在家中组织“插花挂红”。
婚日,男方组织人员去接亲,由总管负责,在女方家吃早餐后,举行迎亲仪式,先烧香蜡纸烛敬家先,再拜谢亲朋,讲一轮词令后燃鞭请主人发亲;发亲后请“男、女高亲”动步。新娘穿红衣裤,打红雨伞,由女方家人扶着出门,前面有男方2个未婚女孩子接亲,后有2个女方未婚女孩子送亲,另有新娘的长辈或兄嫂为男女高亲送亲。
新娘出门时要辞别祖先,手拿两束筷子往前后各丢一束,男、女双方各抢一把,将两把长约2米的葵花篙(或竹片捆成)外包红纸的“喜把”,点燃照耀,女方便来抢去一个“喜把”,意为财不带完,各留一半。
在路上,抬嫁妆的人因路途多为山路,路上多弯道,又有树枝拦道,抬的人要会“报靠”,前说:“前有左手”,后面的人报:“后园右手”;前说:“大转湾”,后面报:“慢慢圆”;前说:“上有青蓬扫顶”,后说:“下往弯腰而过”。过桥或翻过垭口时歇息就拦住新娘,不准新娘过去,向“高亲客”讨要红包和烟。
到婿家时,男方陈香烛酒礼和一个雄鸡,雄鸡从新娘头上抛过,意为“堵煞回喜神”。拜天地、家神、父母后,入洞房。
入洞房后新郎新娘洗“和气脸”,喝“和气茶”。接婚第二天为正酒;第三天散客,高亲返家(现多为当天下午回家)。婚后三日或择吉日“回门”,新娘偕新郎回娘家看亲。“回门”必须当天去当天回。据老人们说新婚一个月不空房,否则老鼠要咬蚊帐。
生孩子后,男人到岳父母家去报喜,生男孩报公鸡,生的女孩就报一母鸡。娘家得信后,在小孩出生后的第三天,准备雄鸡、腊肉、鸡蛋、醪酒(甜酒)、小孩衣物和一些营养品来婿家吃“三朝”饭,等到第十天邀请娘家亲朋好友来婿家打十朝。一般进出三天,婿家大摆宴席,招待亲朋好友。满三十天后还要吃满月酒,小孩一岁时还要挖周,届时亲朋齐聚,赠以衣物、食品或金钱,以表庆贺。
土家人对寿诞非常重视,小孩满一岁时,要大摆宴席迎请亲朋好友来给小孩“挖周”,有的是等小孩满3岁时“挖周”。成人在男进35岁、女进33岁时也要挖周冲喜。老人在其父母不在世上后,每年子女亲朋友都要在其生日那天来祝寿(俗称祝生),年满60、70、80、90岁时要摆宴祝大寿庆贺。
相生而定,同时要背山面水,左边要青龙山望,且右边白虎山不恶。正中为堂屋,左边修厢房,右边修吊脚楼,要求厢房不得高于正屋。木屋造型美观,结构牢固经久耐用。现百年以上的老房屋在三胡还很多。
建房俗称“起屋”,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它的顺序是:择吉日,选屋场,取木料,发墨,做柱子和枋,砍梁(偷梁),祭鲁班,包梁,起排山,开梁口,上梁,抛梁,盖瓦,送师傅。然后请木匠再来装板壁,装好后进新屋。
起房有大有小,正屋从小到大依次为:“三柱二棋”、“三柱四棋”、“三柱五棋”、“五柱四棋”、“五柱五棋”、“七柱六棋”、“九柱十一棋”、“四合水天井”。厢房是主人的财力和屋场而定,因家族集居性,房子是在正屋的基础上扩建形成厢房和吊脚楼结构的。正屋正中的一间为堂屋,是祭祖、迎宾和办“红白喜事”的地方,神槛上修有香位,板壁上贴有家先。堂屋左边为大边,为长辈人居住。厨房、卧室的安排都有一定的讲究。
土家族传统服饰有一个发展演化过程。大体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改土归流前由原始服饰到形成本民族特点的服饰。第二阶段是改土归流后,清政府使用强制手段寻土家族地区进行的民俗改革,使土家族的服饰逐步趋入汉化。解放前多穿的“家机布”,多为红黑二色。穿着尚俭朴,喜宽松。主体形式是大衣大袖,满襟,后来男人多穿对襟,布扣,男女衣服都短,裤管短,裤腰大。裤子不分老少,皆为青蓝色。中、老年人上穿对襟短衣,外套黑布短褂,以布缠腿。裤子不论何种颜色,另加七寸白布作腰,穿时提着腹前左右折叠,以带系围,男女一式叫“转、腰、裤”。
男女多系头帕,为青丝帕或白帕,长5—10尺,额前裹出人字路。土家妇女很注意头发装饰,结婚前梳两个或一个辫子,结婚后将辫子梳成一个粑粑髻别上一个银簪,套着青丝网子。
崇尚俭朴,喜渔猎以丰富饮食,豪爽,“山中打猎,见者有份”。注重饮食礼仪,讲究节日饮食,如吃元宵,吃社饭。爱吃油茶汤,爱喝罐罐茶。酒与土家人民的宗教信仰、礼尚往来、民族性格、民风民俗结下不解之缘。土家人有事必有酒,有节必有酒,酒是社交工具,土家人淳朴豪爽,热情好客,每宴必用酒。
人死后,主家派人到亲友家去赶信,亲友毕集,前来吊唁。
人刚死时要烧“落气钱纸”,然后帮死者洗澡,剔头(男),穿衣入殓。入殓后,棺下点桐油灯,称长明灯,用筛子罩上,昼夜不熄。晚上请人唱孝歌,打夜锣鼓,通宵达旦。对在外死的人不得在屋内设灵堂,在堂屋外面搭喜棚办丧事。请老司念经做法事,道士开路,直到送死者上山。
入殓时棺材不盖严,上山的前一天晚上要辞灵,整理死者衣服,放正死者身体,有多少岁还要放多少根线在死者腰间,在死者的手上放子孙的衣间角,意为在阴间才知道自己有多少个子孙。再用豆腐等将棺材边缘糊上,再将棺材盖子闭严。
发丧后要将屋里的垃圾向中间扫(不能向外扫),再加柴烤望火,前后都要烤热,特别是背面。出丧时,孝子抱灵牌,在灵前跪拜,谢抬丧之人;全体亲友送葬,意为送死人上山。送葬时,在路上要丢纸钱,意为买路钱。丧家在出葬之前请阴阳先生选择坟地,然后择吉日吉时出殡下葬。坟穴挖好后,道士于井内向外撒米,孝子在井外跪接,叫接“福禄米”。下井后定志向,埋坟时孝子先挖三锄土,每挖一锄叫亡人一声,后由帮忙人的填埋。砌坟做墓门。
复山。葬后三日,丧家老少至墓地叩祭,给亡人添土。回煞,意在亡人在第三天回家挂念在世之人。埋后要扎灵屋,并交地科(买地契)。烧很多纸钱(封包),给亡人在阴间购买东西之用。家庭好的人家还要在亡人上山后做三天上山道场。
土家族崇祀自然,万物有灵,敬奉祖先,信鬼沿巫,长期信仰多神,最突出的是崇祀祖先,迷信鬼神。
一是图腾崇拜。以白虎为图腾。造房、埋坟都讲究左青龙,右白虎,有白虎山望,主家不利之说,小孩出门怕遇白虎。
二是鬼魂崇拜。相信人的躯体外存在着能离开肉体而活动的鬼魂。它能变化形态,在暗地对人起作用,认为人死而灵魂不灭,人们就把许多客观事物的善恶好坏与鬼魂庇佑和鬼作怪联系起来。产生了“祭鬼”、“赶鬼”、“捉鬼”、“喊魂”、“招魂”、“送魂”等习俗。
三是崇拜祖先。它是崇拜鬼魂的继续与发展,它既是一种精神信仰,也是一种道德体现,供奉祖先的目的,一是对祖先的眷念,二是祈求保护。崇拜祖先的习俗很多,每户均设祖先神位,认为祖先是关顾子孙,保佑后代的善神,逢年过节要祭祀,除夕要到祖坟边送亮,清明节要去坟边挂亲,婚丧嫁娶都要祭祖,出远门要辞祖,吃饭前要祭祖,将筷子放在碗上,摆一会儿让祖先吃后再吃。
四是崇拜自然。敬山神、水神、河神、井神、火神、灶神、土地神、四关菩萨等都是从自然界衍生的神灵。
嫁娶禁忌有:忌无春之年结婚、忌寡妇、孕妇送亲、忌喜烛不旺、忌新娘占强。
居房忌讳冲犯太岁,建房时忌讳说不吉利话,忌讳晚上在家吹口哨,鹊噪主吉,鸦鸣主凶。忌看动物交合,俗语说“二月不看狗连裆,三月莫看蛇相捂,四月莫看人成双。”看到都不吉利。
正月初一忌吵架、哭、说不吉利话、忌扫地。
脚不准踩三脚架,衣裤鞋袜不准放在灶上,得罪灶神。忌用手指嫩瓜,否则瓜要烂掉。忌在孕妇家动土、敲打、拆门、移动家俱等,以免惊吓孕妇造成坠胎流产。忌女人裤子晒在男人的衣帽上等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2 20:0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