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贤三绝碑”始刻于唐代,是为了纪念梁代名僧
宝志和尚而立。据历史记载,笃信佛教的
梁武帝特别敬重宝志和尚,并尊其为国师。宝志去世后,梁武帝特地出资在紫金山
独龙阜玩珠峰下建佛塔(该塔在建明孝陵时移至灵谷寺)安葬。与宝志同时代的画家
张僧繇还特地为其画了一幅全身像。
“三绝碑”中的第一绝,就是唐代画圣
吴道子根据张僧繇的画摹绘的志公像。吴道子的这幅画线条流畅、体态飘逸,因此就成了宝志的标准像而被刻在石碑上。不久,诗人
李白游金陵时见到此画,顿发思古幽情,信笔写下了四十字的像赞一篇。又过数年,书法家
颜真卿任
升州刺史时又将李白的像赞以正楷重誊,并刻于碑中宝志像的上方。于是,“李赞、颜书”就各自成为了“三绝碑”中的第二、第三绝 。
如今,从旧拓上见到的“三绝碑”内容并不止这些。分列于宝志像左右两边的还有元代书法家
赵孟頫题写的《宝公菩萨十二时歌》;而碑最上面的“净土指南”四字,则是乾隆帝第二次下江南时书写。
“三绝碑”历经历史上数次毁刻。最初刻有唐代三大家真迹的原碑保存时间是最长的,一直到宋末元初才因战火毁坏。元代重刻时又增赵孟頫书写的《十二时歌》,此后明人笔记中就称之为“四绝碑”了。可是“四绝”的名字很快就随着碑的被毁而被淡忘了。当清初再次重刻时,人们都习惯用它最早的名字“三绝碑”。如此反复,“三绝”之名就一直延续下来 。
南京灵谷寺内现存的这块“三绝碑”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汪伪南京市市长
蔡培依照一件宋代的原石拓本命人仿刻而成的,年代并不久远,但除了最上方的“净土指南”以及“李赞颜书”还算清晰完好外,其他文字已模糊不清,宝志像更是踪迹全无。据中山陵文保员刘维才老先生回忆,“文革”初“破四旧”,“三绝碑”首当其冲,一班人把碑推倒后,见其正面比较干净,便抬到一处公共自来水龙头下,当做搓衣板。十多年间将位于碑正中的文字画像搓得踪迹全无,而上方的文字却因少遭搓洗而残留下来 。
据刘维才老先生回忆,改革开放之初,并无人知道这块已成了“搓衣板”的“三绝碑”的价值。1981年,一位对碑刻文物造诣很深的美籍华人来中山陵,无意间见到了这块石碑。他表示愿用同三绝碑重量等重的黄金来交换此碑。那时人们才如梦初醒: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宝。于是将其小心嵌在宝志墓前,并用铁栅栏围了一圈细心保护。而一块根据南京市博物馆馆藏拓片而复原的新三绝碑,也已经被重新立在志公殿后,现与旧碑遥遥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