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
湖南别称
三湘,湖南别称。“三湘”是“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
一般说法
1.湖南湘乡湘潭湘阴(或 湘源 ),合称 三湘 。
【出处】:见《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十四·全州》。但古人诗文中的 三湘 ,多泛指 湘江 流域及 洞庭湖 地区。 唐 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诗:“昔放 三湘 去,今还万死馀。”
【示例】:清 吴伟业 《送圣符弟之任蕲水丞》诗之四:“廿载流移复, 三湘 转运长。”
2.指 沅湘、潇湘、 资湘
【出处】:晋 陶潜 《赠长沙公族祖》诗:“遥遥三 湘 ,滔滔九江。” 陶澍 集注:“ 湘水 发源会 潇水 ,谓之 潇湘 ;及至 洞庭 陵子口 ,会 资江 谓之 资湘 ;又北与 沅水 会於湖中,谓之 沅湘 。”
【示例】:明 徐桢卿送盛斯徵赴长沙》诗:“蛮中瘴远三 湘 水,江畔春逢十月花。”
3.指 湖南 。
【出处】:陈毅 《岳麓山顶眺望》诗:“ 岳麓山 头任我行, 三湘 眼底绝风神。”
其他说法
1.“三湘”是湖南省的别称。“三湘”是指漓湘、潇湘和蒸湘
“三湘四水”一词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无论是媒体还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都爱用“三湘四水”来代指湖南。
不过对“三湘四水”一词也有很多种提法与解释。“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这基本取得了共识,但对“三湘”一词的理解却各有不同。
据考证,“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而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多以“三湘”代指湖南。
据《水经注》称:“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广西北部地区,在汉代属零陵郡管辖,始安县即如今广西的兴安县。阳海山现称阳朔山,阳朔山立有一块“湘漓分派”大石碑,湘水向东北流去,漓水向西北流去,这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人们通称“漓湘”。湘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与发源于九疑山的潇水汇合后向北奔流,这一段为湘水中游,称“潇湘”。潇湘二水滚滚流到衡阳,与蒸水合流,为湘水的下游,称“蒸湘”。从而将“漓湘”、 “潇湘”、“蒸湘”统称“三湘”。这里暂且不论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但这种说法的明显缺陷是没有涵盖湘西北大片土地。
2.第二种说法将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但湘潭、湘乡、湘阴分布在湘北、湘中,也无法概括湖南全省。
3.第三种说法将“三湘”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虽然这种说法比前两种说法涵盖的地域范围要广,但又把湘中、湘东遗漏了,因此也不能概括湖南全省。
4.第四种是潇湘、资湘、沅湘之谓“三湘”。此说是因为漓水南流入注珠江,不属湘江水系;而蒸水短小,还不如耒水、洣水、舂水渌水、涟水,所以去掉漓、蒸二湘,留下潇湘。又因湘水北流至湘阴北之临资口汇合资水,故叫资湘。再湘水北流至岳阳县西中州汇合沅江主洪道而称沅湘。湖南“四水”其中就包括资水和沅水,且沅水则在汉寿以东的目平湖汇合澧水,故潇湘、资湘和沅湘的“三湘”说,真正包括湘、资、沅、澧“四水”的所有流域地区。
5.第五种说法,湖南在历史上全省曾分为三道,民国3年(1914年),6月2日 北京政府公布各省所属道区域表。湖南分为湘江道(驻长沙县)、衡阳道(驻衡阳县)、武陵道(驻常德县)和辰沅道(驻凤凰县)。10日,任胡瑞林为湘江道尹,俞寿璋为衡阳道尹,余楶为武陵道尹,黄本璞为辰沅道尹。民国5年(1916年),10月,省府裁撤武陵道,常德岳阳平江临湘华容汉寿沅江澧县安乡临澧南县11县划归湘江道桃源石门慈利大庸4县划归辰沅道。这时,全省分为三道。一直延续到道制取消。湖南现有湘南湘西湘中3个地方,与三道的位置相近。
那么“三湘”一词究竟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有人认为:“‘三湘’一词最早见于唐宋之问的《晚泊湘江》:五岭凄惶客,三湘憔悴颜。”(袁建光:《湘江源流考》,《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第25卷第3期,2004年5月)其实,早在六朝时期,“三湘”一词便大量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如晋宋时期著名文人陶潜(365—427)就在《赠长沙公族祖并序》中云:“伊余云遘,在长忘同。笑言未久,逝焉西东。遥遥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远,行李时通。”晋宋之际颜延之(384—456)撰《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云:“江汉分楚望,衡巫奠南服。三湘沦洞庭,七泽蔼荆牧。……”北周庚信(513—581)撰《周柱国大将军纥弘神道碑》云:“既而三湘辽远,时遭鹏入。五溪卑湿,或见鸢飞。”《周大将军闻嘉公柳遐墓志》云:“直以五溪辽远,马伏波之思归;三湘卑湿,贾长沙之不愿。”南朝陈徐陵(507—583)撰《为贞阳侯与太尉王僧辩书》云:“重以三湘放命,七国连从”。《陈文帝哀策文》云:“三湘九派,沴气云昏。”“三湘”一词还出现在帝王的诏令中,如南朝宋孝武帝(430—464)《校猎历阳大赦诏》云:“礼横四海,威震八荒。方巡三湘而奠衡岳,次九江而检云岱。”南朝陈武帝(503—559)《尚书下讨周迪符》云:“西结三湘,南通五岭。衡广勘定,既安反侧。”此外,这一语词也屡见于正史如南朝梁沈约(441—513)所撰之《宋书》中。
不过还有一种本人比较赞同而又少见的说法,那就是用“三湘”作为“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
众所周知“沅水”流经湘西地区,在常德德山注入洞庭湖,而湘水流经长沙、湘阴后注入洞庭湖,因同一归属地,故称“沅湘”。屈原在投江前作的《怀沙》里说:“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在《离骚》里也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唐代戴叔伦也有“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的诗句流传在世。由此可见在古时就已有“沅湘”之称。
而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并且漓水与湘水既不同源也不同水系,漓江发源于兴安猫儿山,向南流入珠江,属于珠江水系。湘江发源于桂林东面的海洋山,向北流入湖南,属于长江水系。因漓江水量小,但水位高,湘江水量大,但水位低,两条江落差有32米。为了将湘江水引入漓江,修建了一条人工运河——灵渠来合流,然后将水通过北渠注入湘江,通过南渠注入漓江。才有了漓湘合流之说。
参考资料
三湘四水.国家林业局政府网.2015-06-30
湖南省志-大事记 上篇 中华民国.湖南省地方志官网.2016-01-12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8 12:42
目录
概述
一般说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