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湖指的是
湖北省国营三湖农场,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境内,原为湖北省农垦事业管理局管理农场,始建于1960年9月。
农场简介
湖北省国营三湖农场原为湖北省农垦事业管理局管理农场,位于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境内,始建于1960年9月,面积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万亩,林地1.7万亩,精养渔池2000亩,总人口1.5万,职工7000人,辖3个生产大队、26个生产小组,
4家国有控股企业及13家民营企业,是湖北省农业现代化首批试点单位和棉花产业化示范样板建设单位,是国家确定的长江流域优质专用棉生产基地,2006年被农业部确定为省部共建的100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场)和联系村(场)之一。
周边场镇:三湖农场西北接省桑梓湖畜牧农场和荆州市沙市区岑河镇,向西比邻江北农场,西南在部分与熊河镇相连,接彭家闸,南隔曾大河与六合垸农场相望,东由四湖总干渠由北至南与潜江市运粮湖农场及张金镇相隔。
2002年三湖农场加挂管理区门牌。2008年成为全省第一家无耕牛机械化农场。
管理区土地肥沃、地力殊厚,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丰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雨量1100mm,是盛产粮棉油和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理想地方。实现了组组通水泥公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水利基本设施完善,排灌泵站51座,装机64台、5666千瓦,排渠纵横交错,硬化灌渠全长60公里。60%的农田达到了水旱轮作、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标准,
粮、棉生产和水利建设的农机化作业程度分别达到80%、50%和60%。
管理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产业兴区、工业强区”战略,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积极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棉业、种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培植了棉花公司、种子公司、畜牧公司、食品罐头有限公司等企业,农业产业化率达到86%,常年生产粮食2000余吨、优质专用棉6000吨左右、油料1000余吨、水产品2000吨,出栏种、仔、肥猪1.5万头左右。
管理区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社会养老保险已向农业职工辐射,自办医疗统筹覆盖率达到了80%,基本解决了有病无钱医和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的发生。城镇居民和农业困难人口分别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救助,做到了应保尽保。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行“平安三联”,构建了治安防控体系,实现了社会稳定,职工安居乐业。
除产棉业以外,主要特产还有皮蛋(松花蛋)、白酒、黄桃、甲鱼、鳝鱼等。
体制变迁
1954年,三湖分属原江陵县岑河区镇口、赤湖、张场乡和原潜江县甩桥、天林乡所辖。1956年,辟为原江陵县岑河区三湖渔民乡和原潜江县张金区新建渔民乡。1957年三湖合二为一,组建为湖北省荆州地区三湖水产管理局,直属原荆州地区行署。1959年改名湖北省荆州地区三湖水产养殖场。其时,三湖的总面积已减至95平方公里左右。
1960年,江(陵)潜(江)两县6000大军“腰斩三湖”,筑成了四湖总干渠。从此,茫茫湖水经四湖总干渠排入长江,千年湖底变沃野,万顷荒滩变良田。是年9月19日,经原中共荆州地委批准,在三湖水产养殖场的基础上成立了国营三湖综合农场。从叶叶扁舟、点点渔火、凌波撒网中走来的三湖人,开始了挖渠筑堤、斩草拉犁、拓荒围垦的新征程。伴随着拓荒者沉重而有力的脚步,三湖的历史揭开了改天换地艰苦创业的第一页。
三湖建场初期属原江陵县所辖。1963年更名为湖北省国营三湖农场,改属湖北省农垦厅,面积仅为61平方公里。1971年组建为武汉军区湖北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七团。1972年复名湖北省国营三湖农场。2002年落实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理顺国有农场管理体制”的精神,按照“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模式运作,成立了荆州市三湖管理区,改属荆州市管辖。
三湖历史
三湖,最早是一个水域名称,其由来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北魏郦道元先生的《水经注》云:“杨水东北流,白湖水注之。湖在大港北,港南曰中湖。南堤下曰皆官湖,三湖合为一水。宋元嘉中,三湖下注杨水,以广漕运。” 光绪六年《荆州府志》曰:三湖“在城东八十里。城东小湖,如沱湖、上党湖、潘泊湖皆接豉湖,东南出王跛口入丫角庙河,南入三湖,出张军河(即今潜江张金河)、红马湖”。近代三湖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有湖面122.2平方公里,与长湖、白鹭湖、洪湖合称荆州四湖。三湖一般水位29.5米,水深3米左右。因其地势低洼,历来是四水汇集之地,也是四湖地区的调蓄区。一者长江水常由洪湖新滩口倒灌入内,二者长湖水直下宣泄其中,三者东荆河分汉江山洪下线压境,四者周围民垸客水集注,加之湖中河道曲折迂回,河面狭窄,且河床浅。是故,三湖常为滔天白水所踞。
岁月悠悠,演变殊多。清咸丰至光绪年间,汉江沙洋堤屡溃,大量泥沙随江水汇入三湖。谚云:“打破沙洋十八年,三湖淤起作良田。”
三湖,以她那光洁、宁静、幽远、廖廓的人间仙境般的风姿,吸引过不少骚客名士的吟唱眷恋。南朝书画家宗少文弃官遗荣立宅隐逸四十年,清代诗人王柏心《晓渡三湖》欲寄家孥谢物役,清末荆州知府黄良佐慕名而至青蓑绿笠吟钓雪……。然而,遗憾的是,古代的云梦泽,近代的三湖,她的美丽,她的传神,仅仅囿于文人雅士和士大夫等有闲阶层的欣赏与赞美之中。对于以渔业和农耕的三湖劳动人民来说,这里从来不是人间乐园。
清末至民国时期,三湖沼泽遍布,茭排封岸,水鸟群飞,蒲苇横秋。由于反动统治的残暴、日寇铁蹄的践踏,加之湖霸横行、土匪猖獗、湖水泛滥、灾祸频仍,多少三湖人在罪恶的屠刀下命丧黄泉,在洪水横流中葬身鱼腹,在黑暗裹着饥饿的袭击下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为谋求解放,三湖优秀儿女跟着共产党,从
土地革命到
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清匪反霸,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王祖栋、王忠良、赵光甲等30余名英豪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千秋功罪,万种歌哭在岁月的长河中消融。
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异地谋生的三湖土著居民陆续从湖南和监利、洪湖等省县返回水乡,或操舟撒网,或犁田叱犊,他们唱响了重建家园的序曲。
三湖农场在开拓者的耕耘中成长了48个年头。在6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三湖人从斩草拉犁开始,种稻植棉、栽树造林,到饲禽畜养鱼虾、建工厂办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走出了一条粮棉立场、农业兴场、产业化强场之路。如今,国有农场综合改革和国家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解放了三湖生产力,调动了三湖人的积极性。1.5万三湖人正乘着党的政策的春风,朝着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