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一名《三教开迷演义》)是明代潘镜若
创作的白话长篇神怪小说,二十卷一百回,成书于明万历年间。
书叙明万历年间福建莆田人林兆恩,学贯天人,理参释道,人称三教先生,有门人宗孔,字大儒,长沙人,与羽士袁灵明最契,同居金陵崇正坊混元庙。林兆恩往访之,正值峨媚山行脚僧宝光亦至,众人遂兴立三教盛会,禅三教合一之法,日与处士辛德、萧闲、蔺音、费用、吴明等讲道。不久,林兆恩返回莆田。而处士辛德之子与萧音之子、吴明之子交结歪邪子弟戚情、陆欲等,不务正业。大儒欲诲之,戚情怒而推倒混元庙中镇狐之碑,放出狐精。狐精遂变化骗人,勾淫女子。羽士灵明与行脚僧宝光设坛捉妖不获,适有僧真空游方至庙,与宝光建道场,施法超度蔺音之子蔺穿,结果误放地狱众迷魂入世。后吴明又请王道士捉狐精,狐精率众迷魂摆迷魂阵,为王道士所破,捉住狐精,众迷魂四散逃去。
大儒、宝光,灵明恐迷魂造祸世人,立志外游破迷,闻知林兆恩在杭州,遂往访之,一路上或“开释”,或“戳破”,或“劝化”世俗各式人等的“叹贫迷”“好胜迷”“争竞迷”“邪说迷”“过谦迷”“好名迷”“苦思迷”“好奕迷”。众人至杭州,知林兆恩已入京,转而离杭北上访林兆恩,一路上又开各式人等的“愚昧迷”“急躁迷”“慢滞迷”“美男迷”“阿迷”“忌妒迷”,至使三教名益扬,求开迷者日多。众人又开商人“求利迷”,又历破百姓“懒惰迷”“做官迷”“银子迷”“妄想迷”“杀生迷”。众人至京,又知林三教已南归,遂乘船南下,一路上又化解各式人等的“惊恐迷”“慕禄迷”“贪决迷”“闲散迷”。至莆田,林兆恩又已出游,众人遂返金陵混元庙,出金榜历述开迷二十款,超化群迷,地狱一空。后宝光、灵明均成正果,宗大儒立功建勋,衣锦还乡。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高峰。对于《西游记》之后的神魔小说创作者而言,他们很难在面对这样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时避开它的影响。在这样一种创作环境下,明代的后续创作者必然会在选材上踵武前贤,模仿、承袭《西游记》中的文学元素,以仙佛之游来充当小说主题、结构故事情节。受此影响,明代中后期的游历小说得以蓬勃发展,《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等一大批利用游历来结构故事单元的通俗小说纷纷涌现出来。
嘉靖三十年(1551年),林兆恩创立三一教,并招收门徒,决意终身从事倡导三教合一论。林兆恩生平著述虽丰,但有相当多著述出自门徒之手,《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一书便是其中之一。该书成书于明万历年间。
该书虽称“演义”或“传”,并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观点加以敷演,但是作者却把当时实有人物林兆恩等写入作品中。这在篇末跋语已经点明:“其中事迹若虚若实,人名或真或假,且信义而笔,无有定调。”而作者亦向友人答复书中所述“皆其生平经历所遇,实有其事与人者,除怪诞不根者十之三,以妆点作传之花样,其余借名托姓,总之,不扬人恶,亦不隐人善。”更奇的是让其家人在第七十三回中表演一段灭妖邪文字,成为书中角色;而自己也在第二回的情节中出现,这种写法的确非常少见因为小说固然有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但是把自己和家人拉入作品中,将其经验世界或家庭直接赤棵裸的呈现在读者之前,诚为罕见。尤其作者既云虚实相生,何必一定如实具写;唯一合理解释是作者为了强调书中写作尽是亲身见闻,旨在从事宗教的宣传,而非以文学的兴味为主要目的。果真如此,作者的文学观点实在大有商榷余地因为经常带着家庭剧团的清初文人李渔,自己虽然粉墨登场但是在创作的众多小说或戏剧中,从不让自已直接呈现在作品里面对读者,最多不过寄寓自己的心志感慨罢了。
《三教开迷归正演义》在结构上以“破除迷魂之害”与“寻访林三教”为线索,写大儒等三人如何收服逃散的迷害,最终得正果,与《西游记》等书一样,属于线性结构。在具体的神怪魔法描写时,有些地方亦写得颇有特色。
现仅存明万历白门万卷楼刊本,藏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白门万卷楼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