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两军
文革期间中央军委命令“三支两军”
三支两军,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用语。
词语简介
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使国家陷入了严重的灾难和混乱。1967年1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文化革命领导小组作出《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派群众的决定》。3月19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集中力量执行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任务的决定》。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执行三支两军任务的官兵有280多万人。1972年8月2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已经建立党的委员会的地方和单位,军管即可撤销,军宣队立即撤回部队,各级支左领导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即应撤销。此后,执行三支两军任务的官兵陆续撤回部队。派人民解放军执行三支两军任务,在当时的混乱情况下是必要的,对稳定局势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后果。
发展简史
起初,中央只是下令对广播电台、粮食和物资仓库、监狱等“要害”部门实行军管,随即扩大至民航系统。随着局势一天天的混乱起来,需要“管”的单位越来越多。各单位的“当权派”都被“打倒”了,“造反派”又互斗不已,谁能负起管理之责?只剩下部队了。于是,1967年3月19日中央军委根据时任军委主席毛泽东的指示作出了“关于集中力量执行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任务的决定”(这一文件首次将“三支两军”作为一个整体性任务向全国全军提出)。仅在1967年前5个月中,解放军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区就对全国7,752个单位实行了“军管”,并对2,145个单位实行了警卫保护,其中包括中央各部委、1,219个银行(占全国银行的42%)、547个广播电台(占全国广播电台的24%)、111家报社(占全国报社的53%)、10个铁路局(全国共18个铁路局)。1972年8月,“支左”人员开始陆续撤回,“三支两军”遂告结束。
“三支两军”是在“文化大革命”使国家和人民陷入严重内乱的形势下开始的。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进入“夺权阶段”,全国处于“打倒一切”的全面内乱状态。地方党政组织陷于瘫痪和半瘫痪之中,公、检、法等机关失去作用。武斗成风,工矿企业停产或半停产,交通严重堵塞。
在1967年3月至1972年8月的五年多时间中,解放军先后派出两百八十余万人,分赴中国各条战线执行“三支两军”任务。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人员之多、时间之长、任务之巨,是解放军建军史上前所未有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
历史评价
“三支两军”缓和了紧张局面,维护了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学习秩序和生活秩序,保护了一些干部,减少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对稳定局势起了积极作用。
1972年8月2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征询对三支两军问题的意见的通知》,附《关于三支两军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三支两军的人员除少数干部转业留在地方工作外,大部分陆续撤回军队。
参考资料
三支两军.人民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1-01-26 16:16
目录
概述
词语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