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镇,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
镇原县,地处镇原县北部,东接环县演武乡,西临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南接马渠镇,北接
方山乡,行政区域总面积243.2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镇原县第一区马渠镇。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陕甘宁边区镇原县第六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设三岔区,下设三岔乡。
1958年,撤区存乡;同年10月,改三岔公社。
1980年12月,公社改乡。
1985年7月,乡改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三岔镇下辖10个行政村:高湾、周家庄、肖园子、米家川、寺庄湾、榆杨湾、安岔、石咀、董渠、大原;下设72个村民小组。
2020年6月,三岔镇下辖10个行政村:高湾村、周家庄村、肖园子村、米家川村、寺庄湾村、榆杨湾村、安岔村、石咀村、董渠村、大塬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三岔镇地处镇原县北部,东接环县演武乡,西临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南接马渠镇,北接方山乡,行政区域总面积243.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三岔镇地处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456千米。境内最高点位于高岭山,海拔1501米;最低点位于柳洲河滩,海拔1411米。
气候
三岔镇属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0.3℃。生长期年平均168天,无霜期年平均16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42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50.1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7—9月。
水文
三岔镇境内主要河道有一级河
蒲河。主要支流有白家川河等,总长25千米。
人口
2011年末,三岔镇总人口182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372人,城镇化率18.5%。另有流动人口9400人。总人口中,男性9247人,占50.8%;女性8963人,占49.2%;14岁以下3636人,占16.1%;15—64岁16790人,占74.6%;65岁以上2094人,占9.3%。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8087人,占99.3%;有回族1个少数民族,共113人,占0.7%。2011年,人口出生率12.0‰,人口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长率5.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7人。
截至2018年末,三岔镇户籍人口为18384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三岔镇财政总收入205万元,比上年增长10%。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50万元,企业所得税12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48元,比上年增长9%。
2018年,三岔镇有工业企业18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
农业
2011年,三岔镇农业总产值6340万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糜谷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4万吨,人均799千克,其中小麦0.5万吨,玉米0.6万吨,糜子0.02万吨。经济作物主要有豆类、油料。2011年,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1万吨。畜牧业以饲养羊、牛、驴、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羊饲养量6.1万只,年末存栏1.5万只;牛饲养量0.8万头,年末存栏0.6万头;驴饲养量0.4万头,年末存栏0.3万头;生猪饲养量0.7万头,年末存栏0.2万头;家禽饲养量3.7万羽。
工业
2011年,三岔镇工业总产值7065万元。三岔镇有工业企业10家,职工187人。
商贸
2011年,三岔镇有商业网点395个,职工650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0.4亿元,比上年增加15.2%;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
金融业
2011年末,三岔镇各类存款余额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各项贷款余额0.3亿元,比上年增长3.2%。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三岔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312人,专任教师9人;小学16所,在校生2142人,专任教师175人;完全中学2所,在校生2013人,专任教师19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83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26%,比上年增长4%。
文化事业
2011年末,三岔镇有镇文化广场1个,村文化广场2个;农家书屋10个,藏书1.45万册。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三岔镇有镇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所10个;固定资产总值58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43人,其中执业医师16人,助理医师5人,注册护士20人。病床数76张。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0.9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6550人,参合率96%。
社会保障
2011年,三岔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7户,人数177人,支出41.6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16户,人数2764人,支出228.5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30人,支出16.5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7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7.63万元,比上年增长6.1%。2011年末,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6550人,参保率96%。
交通运输
三岔镇有国道G309经过境内。
历史文化
三岔镇因蒲河、白家川河两河在境内交汇,古时因交通阻隔,故取名三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