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堡
延庆县东南部建筑
位于北京市延庆县东南部。东、西、南三向与昌平区搪壤。三堡又名三铺,位于延庆县八达岭镇东南,与昌平区交界。该村地处关沟古道的峡谷内,辖三堡、黄土岗2个自然村,辖区面积3.9平方公里,现有村民34户,70余人。是关沟风景区的一个结点。
历史沿革
早在金代,这里就有村,名叫三铺,为大道铺司。到清代,该地仍称三铺,《察哈尔通志》记载该地进称“三堡”。由于该村地处延庆山谷的阶地上,并且年代久远,所以形成了一些重要的人文景观。知名的有仙人桥、金鱼池、观音庙、弹琴峡、五郎影、摩崖石刻等。弹琴峡西侧石壁上刻有“五桂头弹琴峡”,且有少数民族文字。在石刻的上面有一个山洞,过去曾修过两层的小庙,其上层为观音阁,下层是关帝庙。
传说三堡村金代就已建村,原名三铺。“铺”字应源于古代的邮驿组织之一“急递铺”。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关沟古道沿线上的居庸、榆林、土木都是古代著名的驿站。而急递铺也是驿站的一种形式,专门用于传递军事情报和皇帝的重要政令。资料显示,急递铺的设置始于宋代,当时称“急脚递”。又作“急递站”、“急脚马递铺”。金仿宋设急递铺,元代得到进一步推广。据《元史.》卷一零一卷《兵志四·急递铺兵》记载:“世祖时,自燕京至开平府,复自开平府至京兆,始验地里远近,人数多寡,立急递站铺。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则设一铺,于各州县所管民户及漏籍户内,签起铺兵。”而三堡(铺)村正好处在这条交通钱上。明代继承了元代的急递铺制度。三铺,顾名思义应该是从南往北数第三个急递铺。昌平区境内没有发现头铺、二铺的地名。但有专家考证,三堡(铺)村是昌平州八急递铺之一,延庆卫之青龙桥腰站,就置在三铺。南口为第一站,阴凉崖为第二站,三铺为第三站。
古人之所以在三堡(铺)村设置急递铺,是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分不开的。三堡(铺)正好处在古代关沟古道的重要节点上。以元代为例,从大都通往上都的三条道路中,有两条经过的延庆,即四海冶路和居庸关大道。而居庸关大道又从延庆开始分为缙山道、西路、驿路等。
从元大都(今北京)出发,经清河、榆河、新店、龙虎台、出居庸关,到达延庆的三堡村,这条路被称作居庸关大道。而从三堡出发,一路经八达岭、岔道、外炮、榆林驿、怀来(旧城)、狼山、统幕、鸡鸣驿、宣德府(今宣化),出今张家口,至兴和路(今张北),转向东北上都。这条路被称为西路。另一路由三堡向北,经今延庆县小张家口、红门、沈家营、大柏老、旧县(原缙山县)、车坊、黑峪口、十八盘岭、白河堡等地,又经赤城县的长伸地、龙门所、向东过长城,再沿着黑河上游谷地而至上都。这条路被称作缙山道、黑峪道或色泽岭道。
三堡(铺)正好处于西路和缙山道的三叉口,是过往客商、传递消息的士兵以及达官显贵们歇脚休息的理想场所,在此设急递铺、设客栈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儿了。而三堡(铺)村的美也紧紧地与这条古代交通路线相联,沿线的风物、传说不时地吸引了慕名而来的游客。
周边景点
弹琴峡
沿着三堡村的小路往北走,古道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两山越来越壁立,形成一个峡谷。村中老人介绍,过去这条道很窄,只能容行人和骑马的人通过。抗日战争时期被加宽,才可以通过较大车辆。这就是传说中的关沟古道了。往前行不到1公里就是著名的弹琴峡五桂头,是关沟著名景点。弹琴峡指的是五桂头山东侧一条花岗岩峡谷,温榆河从北流入,河水在谷底乱石中流淌,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加上峡谷的回音,远听犹如弹琴声。元代诗人陈孚在《弹琴峡》一诗中描绘到“月作金微风作弦,清声岂待指中弹?伯牙别有高山调,写在松风乱石问。”如今,随着铁路、公路的修通,人们再也听不到泉水流出的“叮咚”琴声了。而在弹琴峡北侧的一处石窟中,一尊弥勒佛依然坚守在这“古琴”旁边,在用心倾听那已渐已远去的琴音。
弹琴峡北入口处,有一座小庙,元代民间艺要在庙内石壁上刻有一尊佛像,佛像面带笑容,这一景观被称为弥勒听琴。弹琴峡隧洞上方石壁上刻有杨五郎影及满文。
五桂头
五桂头山本名五龟山,又名五鬼头、五贵头、五桂头,在三堡村北,因山势如五龟相聚而得名。传说明初燕王朱棣扫北时曾借助擅使火器的霍氏五兄弟的威力打败了北元残部。燕王做了皇帝之后,又担心霍氏五兄弟造反,就把五兄弟以蒙古细作的罪名杀害了,并把五颗人头悬挂在附近道旁示众,人们遂称此地为五鬼头。后为安抚人心,皇帝又封霍氏五兄弟为五显财神,并在关沟建了一座“五鬼头财神庙”。后来,人们觉得“鬼”字不好听,便改成了“贵”字,修京张铁路时改为“五桂头”。五桂头山在关沟古道上的位置显著,摩崖和题刻遗存十分丰富。在五桂头山南侧高速公路弹琴峡隧道东外壁巨石上有一处“五郎像”摩崖造像,面对关沟古道,西侧崖下为“五贵头、弹琴峡”摩崖石刻。从形象上看,“五郞像”应为释迦牟尼坐像,依岩壁而凿,龛随像身,高浮雕,像高约6米,宽约4米。头顶部有球形髻,双耳垂肩,眉目清晰,表情庄重,眉心有痣,领下垂至腹,宽衣博带式外衣,内着裙,裙带有小结,外衣上部有披肩,阴线勾勒衣褶,坦胸,脸部肩部饱满,双手交于腹前结定印,双腿结跏趺,下有莲座,痕迹依稀可辨。座下有安放供桌的沟槽,像周围留有雕凿时搭加的窝眼。元代,蒙古人笃信佛教,在关沟四十里的山崖上镌刻佛像及吉祥语,祈求平安,《元史.卷三十》曾记载:遣指挥使兀都蛮镌西番咒语于居庸关崖石。元朝总称西域各族为西蕃(或写作西番),藏族被看作是西蕃之一,所以有时又习称藏族地区为“西蕃”,有时又异写为“西番”。除“五郎像”外,在五桂头山崖下部还裸露出4幅少数民族文字的摩崖,从文字的外形看,酷似藏文,正与元史的记载相符。
在山下八达岭高速公路“弹琴峡隧道”斜下方,有一座“五桂头山洞”,是100多年前詹天佑修京张铁路时留下的遗迹,一说为泄洪洞,早已废弃。在“五桂头山洞”右侧的岩壁上,保留有多处磨崖石刻。左侧面积最大的一处为“重修魁星阁碑记”,主要记述了清末武状元黄大元考中状元后,出资修复魁星阁的经过。落款为“大清同治三年岁次甲午□□”,字迹模糊不清。旁边还有“弹琴峡、五桂头”六个字的石刻,字高、宽各约0.5米。旁边有“邑人王福照书”的落款。转过摩崖刻字北侧不远,距地面大约5、6米高的岩壁上有一处建筑遗址,这就是黄大元重修过的魁星阁和关帝庙遗址了。
黄大元,字鼎三,清怀安县李信屯(今张家口怀安县)人,清同治二年(1863年)武状元。关于黄大元的传说有好多版本,延庆地区传说大致如下。相传黄大元幼年丧父,随母亲乞讨度日。十多岁时,大元出外乞讨,来到延庆上水磨村杜诗家,当一名小长工,母子住在杜诗家的一个小柴棚子里。有一夜,忽然杜诗发现柴棚红光冲天,以为是失火了,忙命家人救火。到柴棚一看并没失火,只有黄大元母子住在里面。杜诗感到很奇异,便将黄大元收为义子,传授诗书武艺。
同治二年(1863)京师武场开科取士,杜诗带着他的徒弟又是义子的黄大元进京赶考。师徒走到三堡五贵头,路过一座残破小关帝庙。师徒来到庙前,跪在地上,默默祷告。却说比武前一天,主考官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黑虎口里衔着一块骨头冲上将台。第二天比试射箭,黄大元在考场心情紧张,手忙脚乱,误把骨头扳指衔在口中。主考官见状,正合梦境,奏明皇上钦点黄大元为新科武状元。同治三年(1864)黄大元、杜诗来到关沟那座小关帝庙还愿,重新修建了关帝庙,并创建了魁星阁。庙建在距地面5、6米高的山崖上,有二十一阶石级可达庙门,庙门是一个天然石洞,庙分上下两层,上层关帝庙,下层为魁星阁。
上关城遗址
三堡(铺)村南约2.5公里延庆与昌平交界的地方有一处上关城遗址,今属昌平区。据史料记载,明代上关城建于洪武二年徐达北征期间。《重修居庸关志》卷二记载:上关门在(居庸)关城北门外八里,其城上跨东西两山,下当两山之冲,为堡城。周围二百八十五丈,南北城门城楼二座,敌楼一座,偏左为东西水门各一空,护城墩东山二座,西山二座,烽堠一十二座,属隆庆卫地方里口紧要。修京张铁路时,城楼、城门、水门被都被拆除了,城墙也都成了废墟,仅存西山坡两道“人”字形城墙了。“上关积雪”曾是明代永宁八景之一, “大雪满边城、睥睨疑玉垒,云间叠翠迷,天外银屏倚”,明代重建隆庆州的赵羾曾用优美的诗句记述了冬日上关城冰雕玉砌的美景。出上关城往西北走不了多远,路边有一巨石,外形酷似一只伸首翘望的乌龟,俗称乌龟石。传说这只乌龟兴风作怪,被王母娘娘用金簪钉在此处,乌龟变成这块石头,金簪变成一株桑树,桑树后被人砍伐了。
三堡火车站
三堡村中至今还保留着100多年前的三堡火车站。京张铁路始建于1905年,历时四年全线完工,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它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管理、自主筹资兴建的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至今仍在使用中。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工程师詹天佑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作为四等小站,三堡站显得格外冷清和安静,西式风格的老站房默默地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百年京张的传说。
漫步在三堡村的古道,耳畔时而传来和谐号火车的汽笛声和八达岭高速公路上的呼啸而过的汽车车轮声,再也没有了“嘀嗒”的马蹄声、悠远的驼铃声和“叮咚”的泉水声。几百年过去了,时光在这里飞逝,今天经过这里的人们也许根本就没有留意到三堡这样一小山村,更无暇去关注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但三堡村依然在这里默默注视着南来北往的过客。而我们,但愿不只是三堡的匆匆过客……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三堡村 .延庆县八达岭镇.2015-07-09
关沟古道上的节点——三堡.延庆县八达岭镇.2015-07-09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5 17:3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