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在中国起源甚早。从现存作品来看,《
诗经》中的《
鸱鸮》,《
楚辞》中的《
桔颂》已肇其端。魏晋以后,作者渐众,作品渐多,如
张协、
谢灵运、
颜延之、
鲍照、
何逊等,都有“尚巧似”或“形似”的特色,所以
刘勰在《
文心雕龙·物色》中总结道:“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但这首诗咏山寺夜灯却基本上是出之以虚笔。首联言山灯明亮,照彻天地,如百花怒放,就像春天突然来到了人间。夜晚的冷寂,本不足比为春,今有灯火,不仅形象如花,亦为环境增添了暖色,所以这个比喻可以成立。这使世人想起了
岑参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银花开。”比体和喻体之间反差也很大,这种相似或许不是偶然的。三、四两句是最实的一联,但写佛灯之盛、之亮,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五、六两句宕开一笔,调动神话传说,一方面渲染佛灯的不同寻常,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佛灯的神奇。至结尾处,诗人突发奇想,认为佛灯“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轮”,这固然是点出了某种喻意,但从自然现象来说,也是由黑夜到白天的一个自然的流程,从而使得通篇前后一体,非常圆融。
江总(519~594),南朝陈诗人。字总持。祖籍
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他出身高门,早年即以文学才能被
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
侯景之乱后,他避难
会稽,又转到
广州,至563年(陈文帝天嘉四年)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
陈后主时,官至
尚书令,“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589年(
隋文帝开皇九年)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
江都(今江苏
扬州)。江总是陈代亡国
宰相,后宫“狎客”,宫体艳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在历史上声名不佳。但随着国家兴亡和个人际遇的变化,他的诗也渐渐洗去浮艳之色,而时有悲凉之音。《陈书·江总传》载有集30卷。但今存明代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所辑《江令君集》仅1卷。
④赠佩异江滨:典出旧题
刘向《
列仙传》,云江妃二女,游于江汉之滨,遇
郑交甫,以佩珠赠之。交甫行数十步,佩珠与仙女皆不见。这两句的意思是:以珠、佩作喻,极言山寺夜灯的不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