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史”通常是指
史记、
汉书和东汉
刘珍等写的
东观汉记。《
后汉书》后取代《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
三国志》,称为“
前四史”。
魏晋南北 朝以《
史记》、《
汉书》、《
东观汉记》为三史。 唐 开元 以后,因《
东观汉记》失传,乃以《
史记》、《
汉书》、《
后汉书》为三史。见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三史》。《
后汉书·郡国志序》:“今但録中兴以来
郡县改异,及《
春秋》、三史会同征伐地名,以为《
郡国志》。” 唐
刘知几 《
史通·补注》:“如 韩 、 戴 、 服 、 郑 钻仰
六经, 裴 、 李 、 应 、 晋 训解三史,开导后学,发明先义,古今传授,是曰儒宗。” 清
唐孙华 《赠赵松一》诗:“六经贮巾箱,三史供点窜。”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
三国、
晋朝、宋、齐、梁、陈、
北魏、
北齐、
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
史记》、《
汉书》、《
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
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
南史》、《
北史》、《
新唐书》、《
新五代史》,形成了“
十七史”。明代又增以《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合称“
二十一史”。清朝
乾隆初年,刊行《
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
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从《
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
旧五代史》也被列入。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
二十四史”。并刊“
武英殿本”。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
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