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镇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位于黄山风景区东北麓,南接黄山风景区,东依谭家桥镇,西靠耿城镇,北邻仙源镇、新明乡。2014年,三口镇总面积56.74平方千米,总人口7439人(2017),下辖5个村,盛产木竹、粮油、茶叶、中药材,是中国名茶太平猴魁和黄山毛峰的原产地。政府驻地白果树村。境内主要景点有福固寺、汪氏宗祠、夫子峰与轩辕峰等。
建置沿革
三口镇前身为三口乡,古属太平县道泰乡。
宋太平兴国元年,乡下设里,境内属道泰乡二图,沿之民国初年不变。
民国十七年(1928年),太平县划分5个自治区,置区公所,二区设三口。
1949年4月28日,太平县人民政府成立。5月,全县设3个区,三口属仙源镇。
1950年2月,撤乡、镇、建区、村,全县设5个区,现镇境三口区。
1952年8月,设三口乡,以驻地三口村为名。
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建立三口人民公社
1965年12月,撤销巷里人民公社并入三口人民公社。
1983年7月,实行乡、村建制,恢复三口乡。
1984年9月,属汤口区。
1988年3月,属汤口办事处。
1992年3月,实行撤区并乡,撤销三口乡,归并仙源镇。
1994年3月,设立乡级三口办事处。
1996年4月,撤销三口办事处,复设三口乡。
2002年8月16日,设立三口镇。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2年8月,辖三口、竹园、联中三个村。
1958年10月,增设了湘潭大队。
1984年9月,辖三口、竹园、联中、湘潭、汪家桥、刘联、巷里7个大队。
1996年4月,辖汪家桥、巷里、刘联、联中、三口、竹园、湘潭7个村。
区划详情
2014年,三口镇下辖汪家桥村、白果树村、湘潭村、巷联村、联中村等5个村,含65个村民小组71个自然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三口镇位于黄山区东南部,介于东经118°11′~118°15′、北纬30°16′~30°19′之间。东依谭家桥镇,南接汤口镇,西靠耿城镇,北邻仙源镇、新明乡。辖区总面积56.74平方千米。
气候
三口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适中,年均气温15.5℃,年日照时间1672小时,全年无霜期约220天,年均降水量1556毫米。
地质地貌
镇境地层区划属扬子江地层,江南地层分区。部分面积为沉积岩分布地区。
境内地貌属皖南山区中部的低山丘陵和山间盆谷区,山间盆谷带分布低岗,巷里、联中、三口、竹园盆地面积最大,周围间缀丘陵岗地,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沿盆地水系两恻,发育Ⅱ~Ⅲ级河谷阶地和沿河滩地,都由第四纪冲积物组成,形成三口盆地。
镇境地处黄山区东南部,地形呈南高北地走势,但中部地势较为平坦,为荷叶畈,小刀畈,洪家畈、罗家畈等畈水田连片。
自然资源
林业资源
三口镇地处皖南山区丘陵植被区,原生自然植被已大部分被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所替代,只有南部的陡悬式中山区存留一些阔叶林或高山草甸。人工植被主要有杉、竹、果、桑、茶等及农作物。2005年,三口镇森林覆盖率为72.9%。2010年,境内林地5259公顷(其中公益林3745.4公顷),森林覆盖率87.6%。
动物资源
境内野生动物品种繁多,其中短尾猴、杜鹃、啄木鸟、岩羊等尤为珍贵。
矿产资源
境内尚书里、夫子山有磁铁矿、富铁矿、萤石矿点分布,此外,大理石、花岗岩、陶土等矿产资源储量较丰。
人口
全镇人口以汉族为主。2006年,全镇3070户,总人口9325人(其中男4693人,女4631人)。2010年,三口镇常住人口7055人。2014年,镇户籍人口10039人。
2017年,总人口7439人。
交通
境内交通设施配套完善,公路通达各村。103省道和铜黄高速公路横贯全境,距城区和高速入口不足4公里。
经济发展
综述
2014年,三口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79亿元,占年任务的110%、同比增长15%;财政收入3225万元,占年任务的100.8%、同比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12545元,同比增长12.9%、人均增收1429元;固定资产投资1.58亿元,占年任务的105.4%;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750万元,占年任务的108.8%。
第一产业
2010年,三口镇建成1万亩超级稻生产基地,其中核心示范片面积3000亩。2011年水稻亩产量550公斤以上,核心示范片亩产超过600公斤。
2014年,流转土地1781亩,建成千亩油菜、千亩树莓、千亩苗木、百亩瓜蒌;制定高速沿线农业产业与绿化规划,出台土地流转奖励扶持办法。发展千亩油菜种植基地,其中大户种植油菜1200余亩;完成产业基地建设任务,培育发展140亩瓜篓基地,千亩树莓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葡萄园、草莓园亩均效益提高。
第二产业
境内有拱家岭萤石矿等矿业,另有特色食品加工等产业。2014年,新签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个。
第三产业
2014年,全镇旅游业农家乐接待9.21万人次、同比增长15.4%,旅游总收入268.91万元、同比增长20.3%。非收费景点接待游客2.33万人次、同比增长10.8%。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0年,全镇拥有中学1所、小学3所,中小学师生1260人,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在全区乡镇学校均属一流水平。
医疗卫生
2010年,境内建有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8所,拥有床位18张,大型医疗仪器28台,卫生院业务量和诊疗在全区两类卫生院中居于前列。
社会保障
2014年,由镇财政补助4万元实施老年人健康体检;新农合参合率达99.5%,新农保参保率达99.8%,60周岁以上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100%。镇政府租赁专用校车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进行暑期安全教育和防溺水宣传,;资助本镇农村家庭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的18周岁以下子女和农村家庭爱心助学微梦想孩子。
主要景点
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汪氏族人所建的最大的也是最后一幢祠堂。正祠的前进,因做三口粮站被改造,破坏了原貌。仅正祠的中、后两进和文昌宫基本完好。
夫子峰位于夫子山风景区内。峰下有洞酷似狮口,峰腰以下,竹林成海、蜿蜒而上,宛如狮身,故又名狮子峰。相传明代儒学家朱大夫子(朱熹)到此游览后更名此峰为“子峰”,后改名“夫子峰”。
夫子湖
夫子湖于1978年修建而成,面积40公顷,蓄水量达604万立方米。湖内有一个亭“凤兮”,呈六角形状。新安书画社副社长汪则之先生书写“轩辕悟道乘龙去,赤子归根驾鹤来”于两侧亭柱上。
福固寺于唐天宝六年(747年)由月轮和尚中兴。原名“轩辕古刹”,后改名“复古寺”。寺庙已坍塌,现存遗址。此寺兴占地约二十余亩,大小基础兴12处。最大的一处约占4亩,为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