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圃制是一种典型的西方农庄的轮耕制度。耕地被划为条形,
封建主的土地和农奴的土地互相交错。耕地大致被分为春耕、秋耕、休闲三部分,轮流用于春播、秋播、休闲。每一块土地在连续耕种两年之后,可以休闲一年。
耕地分区轮作法之一。在欧洲盛行于公元9世纪前。耕地常分成两块,每年一块耕作,一块休耕,逐年调换以保
地力,作物也轮种。生产
技术进步后,二圃制由三圃制替代。但因土地、气候等条件的不同,有的地区二圃制与三圃制常同时存在。西欧,在15世纪时,因大牲畜和
铁犁的使用,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原来,欧洲的农业
耕作制度采用二圃制,即耕地一半耕种,一半休闲,以保养地力,并且每年相互轮换。从8世纪开始改为三圃制,即每年1/3耕地实行休闲。这样,耕种面积增加,大大提高了
生产率。
亦称“三田制”、“三区轮作制”。中世纪欧洲国家盛行的一种谷物
种植制度。那时,由于
生产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有轮重型犁的推广普及,大规模的
土地开发活动增加了大量的耕地,8世纪后,三圃制盛行于地势平坦、气候湿润阴凉、土质粘重的
中欧和
西欧等地。它把耕地分为面积大体相等的
休闲地、春播地、秋 (冬) 播地三个耕区。作物也在各区轮作,春播作物或大麦或
燕麦或
豆类,秋 (冬)播作物或小麦或
黑麦。耕地和作物分别依次逐年轮换,三年一个循环。在
封建庄园内强制实行三圃制。农民拥有的耕地以狭
长条地(又称
条田)的形式,与领主保有地错落相间地散布在各个耕区内; 每年种植的作物种类和农作时间强制划一,农民无权安排; 休闲地和收割完毕后的耕地,都作公共牧场,共同使用。与
二圃制相比,三圃制一年可以收获两次,休闲地面积由二分之一减少到三分之一,既有利于减少
农业灾害或歉收的风险,又有利于耕地和劳动力
利用率的提高,因而
农业生产水平高于二圃制。
实行三圃制的庄园里
有林地,提供柴薪、木料;有草地,提供饲料;有河流,提供水源;有的还有池塘,用来养鱼。有些封建主的住宅往往建成城堡式样,作为防卫中心,还有教堂和教士的住宅。此外还有属于封建主的磨坊、烤炉和各种作坊。农奴的住房一般比较狭小,质量较差,农舍周围有一小块园地供他使用,他的份地也远离农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