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语出《军争》篇,意即可以使敌人三军意志消沉,可以使敌将决心动摇。
语出《军争》篇,意即可以使敌人三军意志消沉,可以使敌将决心动摇。自古以来,运用各种手段对敌人的心理施加压力或实施攻击,就是军事斗争的重要辅助方式。《左传》中已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记载。《孙子》认识到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也是士气和军心的较量,在书中有不少论述心理战方面的内容,归结起来主要有:①以敌之三军和敌之将帅为心理战对象。《孙子》认为,三军为战场交兵的主角,其心态勇气如何,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将帅为“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孙子・作战》),其信念坚定与否,对战争结局影响至深。因而规定了心理战“夺气”和“夺心”的两大目标,并把对象分别指向三军和将帅。②以士气和信念(心)为打击重点。《孙子》主张对敌三军要想方设法使之失去刚劲勇锐的士气,“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士气低迷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主张对敌将帅要竭力动摇其必胜信心,使其忿怒而举措失当,令其丧失斗争信心而萎靡不振。③广泛运用各种手段夺气、夺心。《孙子》主张,在战略上广泛运用伐谋伐交手段,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拆散其军事联盟,离间其君臣关系,致使其战略决策出现重大失误;在战役、战术上,掌握敌军“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的士气变化规律,避开其士气旺盛时期,侦伺其由盛转衰的征候,“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最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军争》),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上述心理战思想涉及作战对象、运用范围和作战原则等,内容十分丰富。随着战争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后世兵家也在进一步充实心理战的理论内容。如宋人张预所说的“挠之而使乱,激之而使惑,迫之而使惧”(《孙子》张预注)等,便是对“心战”战法的补充。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