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树园赐宴图
郎世宁等创作绢本设色画
《万树园赐宴图》是清代乾隆时期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该画描绘了乾隆皇帝弘历于乾隆十九年(1754)夏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内,设宴招待蒙古杜尔伯特部的首领“三车凌”(即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盂克)的情景。以黄色屏幛围起一片似毯如茵的草坪,即筵宴场所“万树园”草坪上架起一蒙古包式帐殿,内铺地毯,设宝座、摆宴桌。两侧还有小型蒙古包及庑殿顶垂幔帐篷。帐篷内设十四桌,上置丝、瓷、玉、玻璃等贵重品,是赏赐给“三车凌”等人的,画面上人物众多,乾隆帝端坐在由十六个内官抬着的肩舆上,在王公贵族和文武大臣的簇拥下缓缓进入宴会场地。“三车凌”等被接见的人都跪在地上迎候。另外两旁分别是乐队和喇嘛。会场四面绕以布幔,武装侍卫按等距站立。布帷外的树木中,人们熙熙攘攘,正在为筵席忙碌不堪,有的正在杀鸡宰羊,准备宴会的膳食。画面右上角一座塔,名为永宁寺塔。画面前面有用木架搭成的戏台等。整个宴会场面气氛热烈隆重壮观。
创作背景
该画是一件描绘乾隆年间平息准噶尔部叛乱的历史画作品。公元17世70年代至18世纪50年代间,中国西北边境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的分裂势力,进行了长达70年之久的骚乱活动。乾隆十八年(1753年),厄鲁特蒙古的另一部杜尔伯特部首领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率部与清军联合作战,这一行动对平息准部骚乱是个重大转折,受到清室的重视和欢迎。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月,几乎在发兵进击准噶尔部“以结数十年未了之局”的同时,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三车凌”,分别封“三车凌”等杜尔伯特部的上层人物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的称号和爵位,赏赐了许多金银玉瓷绢帛等工艺品和丝织品,并连续10天于此宴请他们。同年九月,乾隆派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人到承德,根据这一历史事件创作了《万树园赐宴图》。
艺术鉴赏
技法
图中,乾隆皇帝乘轿出现在画面的左下角,体现出了乾隆皇帝君临天下的气势。文武百官出现在画幅的左面,向皇帝行跪拜之礼,体现出当时清朝政府的强大实力。画面的正中间是一个红色的木头框架,是用来表演杂技用的。后面有一个豪华的大型蒙古包,为三车凌提供住宿,蒙古包前面两侧的货架上,放满了乾隆皇帝为三车凌准备的礼物。以上的画面,是郎世宁采取中西结合的方式而绘,较中国传统画,写实性更强。而万树园后面的山水,则依旧采取中国传统的画法,用水墨渲染出山川的雄伟和壮丽。
此画融合了中西画法的各种技巧,透视法的适度运用、明暗与结构表现的中式变通、山峰树木兼工带写的浅绛渲染与青绿点缀、人物色彩华贵与典雅的宫廷奢华之风,无不蕴涵着中西技法的自然交融,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以往的宫廷绘画,又不同于当时文人绘画和民间绘画的新体绘画风格,东西方艺术成功嫁接的艺术之花由此而绽放。郎世宁继承了以线造型的中国画技法的特点,背景的画法透着工笔画特有的清新灵秀与润泽,建筑器物的表现采用了中国界画技法,营造出深远开阔的意境。同时,他在中国传统美学理念的构图中恰到好处地融入了西方透视法,人物采用正而平光使明暗略有差别,皇帝、大臣和蒙古族首领数十人均具写实肖像特征。这使庄严隆重的场而豁然开阔深远,周围环境和器具服饰的表现也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人物形象
画面上共有人物约四百左右,描绘极为认真、细致。尤其是乾隆和左右主要官吏及杜伯尔特部的主要人物,尤为生动写实,其中四十余人的头像均为肖像,是画家对着真人写生而成的。数十人的面部各其神态,形象逼真,足以反映出画家写真的高超能力。这些人物大多采用明暗渲染法为之,与郎世宁在其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一致。
名家点评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聂崇正:乾隆皇帝和其他约四十余人的头像均为肖像,是画家对着真人写生而成的,形象逼真。和《乾隆帝阅马技图》运动活泼的气氛相比,此图尤其显得庄严隆重。
研究价值
《万树园赐宴图》丰富的内容见证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的形象记录,再现了清朝时期中国少数民族的种类和服饰。
历史传承
此图画毕后,曾挂于承德避暑山庄卷阿胜境殿墙面上。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重要展览
2015年3月27日—6月21日,澳大利亚墨尔本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进行“盛世乾隆(1736-1795)”主题文物展,《万树园赐宴图》是展品之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7 20:49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