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桥
福建省建宁县宋代古桥
万安桥,原名镇安桥,始建于南宋绍定元年,桥高10.3米。福建三明境内最古老的桥梁。
概况
据《建宁县志》记载:万安桥,横跨濉溪,原名镇安桥,始建于南宋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石头桥墩、木质桥面,桥高10.3米、长92.7米、宽6.1米,六个桥墩,墩上各建一个桥亭,桥亭相连,形成桥面长廊,桥东建有濉川阁,清乾隆十五年改名为万安桥。
加上2002年那起水患,万安桥先后八次毁于洪水、五次毁于火,屡圮屡修。永乐十八年,热心公益事业的廖彦举捐银二千两、米一千石,修建万安桥。正统二年万安桥再次被洪水冲毁,廖彦举聚众人之力再建万安桥。嘉庆九年,万安桥两个桥墩被山洪冲垮,廖彦举后人廖霖捐资再建。清乾隆六年,万安桥再次遭遇洪灾,知县刘毓珍倡议重修,将石墩木廊桥改建为石拱石板桥。1931年夏初,毛泽东率工农红军“七百里驱十五”,“横扫千军如卷席”,在万安桥消灭了敌守军四个团,彻底粉碎国民党第二次大“围剿”。192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撤离建宁时,有人建议炸毁万安桥以阻止国民党追击,朱德总司令当即制止,保护了大桥。大桥被保住了,朱总司令保护万安桥的故事在建宁人民一直流传至今,人民感激朱总司令,亲切地称万安桥为“红军桥”。
2002年6月16日山洪暴发,万安桥被冲毁,勤劳、勇敢、善良的建宁人民自发地为大桥的重建出谋献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出一个月时间便筹集到了490多万元资金。大桥采用现代工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原址上提高桥身、拓宽桥面,于第二年年底竣工。
在一座桥的变迁史上,不论是七岁丧父、十五丧母的廖彦举,廖彦举的后人,还是作为封建官史的知县刘毓珍,直至今天十五万莲乡儿女,无一不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高尚品德、优良传统和精诚团结、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人格魅力。
桥,是架设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万安桥,不再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桥,它早已升华为一种衡量人的良心、胆气、修养和真、善、美的标准,一个寄托情感、开启心智、汲取力量的圣地。
传奇色彩
万安桥,横跨在濉溪河上,永远弥漫着一种令人振奋、充满力量和希望的神奇色彩。
一头枕东山、一头衔濉城的万安桥,是闽江上游(福建三明境内)建造年代最古远的石拱桥。然而2002年6月16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席卷了山城建宁,饱尝八百年风风雨雨的万安桥坍塌了。如今的万安桥,钢筋混凝土结构,四组双立柱桥墩,全长150米(包括引桥在内),2003年12月建成通车。从艺术构建来说,万安桥没有赵州桥那般巧夺天工、精致华丽的工艺;从民族情结来说,万安桥没有卢沟桥那般凄惨壮烈、血雨腥风的战火;从人世情缘来说,万安桥没有霸陵桥那般悲悲切切、诗韵淋漓的缠绵,不论是初建时的石墩木质廊桥结构、重修的石拱石板桥面构造,还是钢筋混凝土架构。但是在我的心目中,万安桥比那部千人读千人叹、万人读万人赞的《红楼梦》还要精深博大,比泰山、黄山和九寨沟还要令人神往,永远是一个人气十足、风景无限的地方!
特别感悟
在万安桥上下游大约二公里的濉溪河面上,先后建造了水南桥、溪口桥和下坊悬索桥等三座桥,万安桥最为古老但又最为年轻。每天小城里许多居民都要到万安桥上去走一走,站一站,既便是寒风凛冽、阴雨绵绵的日子里。我到万安桥去除了能感受清新的空气,经常还能获得一些细微、特别的感悟,当然更多的时候没有什么目的,只想看一看濉溪中的水花,听一听桥下哗哗水声。
濉城小巧、秀美、祥和,是千里闽江流域上的第一座县城。小城高楼林立,错落有致,闲散恬静,依偎在如月芽一般的清澈的濉溪畔,溪流款款地环抱着小城向北哗哗流去。万安桥东的东川阁早已化作遥远的追忆,唯一的古迹就是那幢二层木质结构的城门楼(东门楼)了。东门楼古旧、低矮,怯怯地蹲守在万安桥头。如今的万安桥简约、雄伟、宽阔,一改过去古朴、敦厚、含蓄的老迈景象,一头枕东山一头接东门楼,远看近看万安桥与东门楼的对接都显得不太自然,甚至有点儿滑稽、可笑。我常常抚摸万安桥银灰色的钢管扶手,踩踏着桥面上那长了短、短了长的身影,在心里默默地告诫自己:变化是世界的永恒主题,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内在规律。万安桥的变迁是一种常态,不可避免,虽然有些无奈,有些遗憾。可是,对新旧万安桥截然不同的感觉,仿佛一把锉刀,始终固执、沉闷地徘徊在我的心尖上。或许是对现代文明的认识太浅薄,太敷衍了,或许是对美的审视太求全责备了,以致于好长一段时间我不肯面对今天的万安桥,不能认同、无法接受它的简约、时尚与雄伟。恐怕这就是艺术与实用不能并重的矛盾所在吧,难怪孟子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有一段时间,我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什么是万安桥的变化逻辑?记忆中,万安桥与东门楼曾经是那么的默契,一个古色古香,一个老迈苍劲,像月光下、晨曦中一对静坐在梧桐树下的百岁伉俪,慵懒的眼神里透着智慧,深深的皱纹里藏着希冀。它们日日夜夜静静地聆听哗啦啦的濉溪之水,静静地翻阅东山的四时变幻,静静地吞吐小城的车水马龙。月光下,圆的桥洞,弧形的桥身,脉脉的溪流,潺潺的水声,影影绰绰的月影,几点嗑睡似的渔火……春雨中,迷蒙的桥洞,连绵的雨帘,斜斜掠过的雨燕,沙沙的雨声,哗哗的水流,桥上飘移的花伞……八百年不是一个短暂的历程,但相对于漫长的历史进程,八百年只是一个瞬间。八百年历史的万安桥变得突然,变得畅快,变得伤感,以致浩瀚的书籍、千年的历史竟然承载不了它的骤变,散淡的小城、澄澈的溪流竟然化解不了它的叹息!在这样一个“路隘林深苔滑”的边远山城,石墩木廊的万安桥也罢,石拱石板的万安桥也罢,平直如线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万安桥也罢,它们仿佛孔子、老子式的圣贤智者,早已摒弃了那种热闹而又烦闷的市侩气量,完全彻底地与周围的一切消融为一体,如雨入湖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30 15:05
目录
概述
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