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
西方传统节日
万圣节,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分为每年10月31日的万圣节前夜(Halloween,简称“万圣夜”)和11月1日的万圣节当日(All Saints' Day,被称为“诸圣节”、“诸圣日”)。在中文含义中,通常将万圣节前夜(Halloween)称为万圣节,将万圣节当日(All Saints' Day)称为诸圣节。
词汇起源
万圣节的精确英语词汇为“All Saints' Day”,意指“全部圣人的一天”,为欧洲天主教会举行圣人瞻礼的节日。由于欧洲部分地区会在前一天晚上会举行庆典,故出现万圣夜“Halloween”这一词汇。“Halloween”为“All-Hallows-Eve”的缩写,意指“圣徒之夜”。“Hallow”源于中英语halwen,与holy词源很接近;eve是evening的缩写,取其字母n,将All-Hallows-Eve缩写为Halloween。
在实际用语中,中文所指的万圣节通常为“Halloween”,“Halloween”更准确的中文翻译为“万圣节前夜”。“Halloween”被翻译为万圣节的缘故已不可知,于1980年后出版的图书中,已有将Halloween翻译为万圣节的情况。
历史沿革
节日起源
关于万圣节的起源说法不一,普遍公认的说法是源于古欧洲的凯尔特人文化。
自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会在10月31日晚上开始举行萨温节(Samhain),这一天被认为是丰收的夏天正式结束、严酷的冬季正式开始、新的一年伊始的标志。
凯尔特人相信在每年10月31日,故人的灵魂将重回故地,寻找替身,借此重生。活着的人惧怕鬼魂,于是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鬼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掩饰身份或吓走鬼魂,这就是如今万圣节假面装扮的由来。同时,他们也在家门前放置好吃的食物供其享用,目的是讨好(Treat)鬼怪,免得它们为非作歹、加害(Trick)于人,这即是“不给糖就捣乱(Trick or treat)”的原型之一。
公元1世纪,罗马人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罗马文化中的11月1日为纪念果树女神波莫纳(Pomona)的节日,在这一天,罗马人会在篝火前烤坚果和苹果。当地罗马人逐渐接受萨温节习俗,将之与波莫纳节相融,这或是现代万圣节有咬苹果这一习俗的起源。
公元4世纪起,基督教徒为纪念殉道者,会在特定时间为殉道者展开弥撒仪式。起初,该仪式设定于五旬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609年5月13日,教皇博尼费斯四世(St.Boniface IV)将古罗马神庙“万神殿”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将当天定为“诸圣瞻礼”。教皇格列高利三世(St.Gregory III)时期,将该节日改为每年11月1日庆祝,自此每年的这一天都需将圣彼得大教堂的一个小礼拜堂用于进献所有圣徒。格列高利四世(St.Gregory III)时期,11月1日被推广为基督徒普遍庆祝和纪念众圣徒的节日,宗教层面的诸圣节由此诞生。
中世纪
随着基督教发展,宗教层面的诸圣节逐渐普及至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基督教国家,变成一个重大的宗教节日。基督教徒在11月1日前往教堂参加弥撒仪式,在此前夕,为纪念故去的亲人,会前往相应故人的坟墓进行装饰。而各地旧时的鬼神传说亦融入至节日属性中,使诸圣节逐渐出现世俗化趋向。例如法国的“死神之舞”传说称,死神会在每年万圣节的午夜出现,唤醒坟墓里的死者为他起舞。各地类似的典故,使出于装扮自身、掩饰身份来迷惑死者及妖魔的假面装扮习俗得以延续。
16世纪,由于宗教改革运动对圣人崇拜的抨击,改信基督新教的国家开始废除诸圣节的宗教仪式。但在苏格兰和爱尔兰等地,由于古老萨温节习俗与诸圣节交融,逐渐形成近现代的万圣节文化。
近现代
1840年,随着爱尔兰移民美国,万圣节的部分风俗在美国流行。这些风俗先在新英格兰扎根,传到美国各地,其热闹程度反超欧洲发源地。随着近现代发展,美国万圣节亦消弭原本的宗教属性,向着怪诞、放纵和狂欢的方向发展。在美国影响下,其更重视世俗娱乐化的万圣节传统亦流传至其他国家,包括欧洲和东亚等地区。
节日象征
由于万圣节与鬼怪关联性密切,其象征物多与古怪离奇的事物有所关联,例如杰克南瓜灯、骷髅、蝙蝠、黑猫、女巫等。此外。近现代的哥特式作品、恐怖文学、恐怖电影中的虚拟人物,如弗兰肯斯坦吸血鬼、木乃伊等,亦融入并成为万圣节的象征之一。装饰颜色方面,传统万圣节以黑色和黄色为主,黑色与死亡相关,黄色则是丰收的象征。而在现代,亦开始使用紫色、绿色和红色进行装饰。
杰克灯(Jack-o'-lantern)是现代万圣节最明显的象征之一。该象征源于爱尔兰习俗,名称中的“杰克”是爱尔兰传说中游荡于人间的鬼魂。他们使用萝卜或土豆刻制带有鬼脸的灯笼,将其放在窗边或门前,以此驱除“杰克”等鬼怪。随着爱尔兰移民前往美洲后,发现南瓜更适合用于制作杰克灯后,开始改用南瓜进行雕刻。
节日习俗
民俗活动
不给糖就捣乱”(Trick or treat)这一风俗是数种传统风俗与现代生活的混合产物,其最早可能与凯尔特人会在门口放置食物款待鬼怪,以期保佑新的一年不受鬼怪侵扰有关。而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万灵节风俗中,基督教徒亦会走街串巷,乞讨由面包和葡萄干做成的“灵魂饼”(soul cake)。施舍人通过给予饼干,以此保佑和祝福死去的亲属,让他们的亡灵早日进入天堂。后来,随着欧洲中世纪大瘟疫流行,人们穿上变装服挨家挨户表演,主人通过给表演者啤酒和小吃作为礼物,以此庇佑自己免遭厄运。
当代万圣节,“不给糖果就捣蛋”多在儿童中流行。他们会在夜晚穿好变装服,戴着面具,背着“不给糖果就捣蛋”的口袋,成群结队来到邻居的门口,大喊“不给糖果就捣蛋”的口号。此时主人往往会开门接待,将事先准备的一些糖果放到孩子们的口袋里。如果有人家不进行招待,儿童们则会以各式各样的恶作剧回报他们。
除儿童变装进行“不给糖就捣乱”活动外,青少年以上群体亦会在万圣节变装与怪诞恐怖相关的形象,如吸血鬼、鬼魂、骷髅等。随着时代发展,发展至以小说、现实名人、游戏、动漫等人物为原型进行变装。
在流行万圣节的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则会举行相关的变装舞会或游行活动。其中较为著名的游行活动,如美国纽约自1973年开始举行的万圣节大游行,伦敦德里的万圣节庆典等。
天主教信仰为主流的国家,万圣节仍是较为庄严肃穆的宗教节日。10月31日,天主教教徒会前往教堂或在家中进行守夜(Vigil)礼拜。礼拜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庆祝和娱乐活动。此外,教徒们会前往墓地,为故人坟墓摆放鲜花和蜡烛,以此祭奠故人。
咬苹果这一游戏的起源可追溯至罗马统治凯尔特人领地时期,后来融入至爱尔兰、英格兰等国家的万圣节习俗中。在爱尔兰,这一游戏是将苹果改在装满水的木桶里或用一根绳子吊起来,参与者不可用手,需要直接用嘴咬到苹果,咬到的人为获胜者。而在英格兰,最先咬到苹果的人,预示其会是来年运气最好或最先结婚的人。
在爱尔兰和英格兰的万圣节活动中,有几项传统活动与预测婚姻和爱情有关。人们会将苹果皮削成长条,在头上转三圈后顺左肩滑下,果皮落地的形状即是所爱的人的名字;男性会通过撒大麻子来预测增加的爱情,女性则在天黑后将一团纺线扔到窗外,若有人抓住线的另一头喊出自己的名字,他们就可以结为夫妇。另外,还有往嘴里塞燕麦片外出,听到的第一个异性名字就是其爱人的名字;往火堆丢三个坚果以预测喜欢自己的异性等活动。
除了占卜活动外,人们还会在万圣节前夜在食物中藏入物品以预测婚姻及前途。例如:在土豆泥中放入戒指、硬币、顶针之类的物品进行搅拌。用餐时,若有人吃到戒指,就意味着他来年会喜结良缘;吃到硬币,则意味着他来年发大财;吃到顶针,则代表他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结婚等。
节日食物
除了基督教国家会享用由面包和葡萄干做成的“灵魂饼”外,由于万圣节临近苹果的丰收期,故而以苹果为原料制作的太妃糖苹果(Toffee Apples)是节日上的一种传统食品。该食物做法是把苹果插上竹签,然后手持竹签把苹果放在太妃糖浆中转动,有时会再粘上果仁。从前,各家各户会自制太妃糖苹果送给小孩。而在当代,商家亦会随节日推出相关的太妃苹果糖产品。
除太妃糖苹果外,以南瓜为原料制作的南瓜派也是万圣节的节庆食品。在美国南方,南瓜派是深秋到初冬的传统家常点心,故而在万圣节而作为节日食品享受。此外,烘干的南瓜子也常被当作万圣节的食品。
节日传说
有个绰号“吝啬鬼杰克”的爱尔兰人,据说他邀请魔鬼和他一起喝酒,由于不想付酒钱,他说服魔鬼变成硬币,让他可以用钱买酒喝。魔鬼照做后,杰克并没有花费这笔钱,而是将硬币放入装有银十字架的口袋,导致魔鬼无法变为原样。魔鬼以一年不来打扰杰克为代价重获自由。一年后,前往寻找杰克的魔鬼再次被戏弄。这次魔鬼听信了杰克的话爬上树去摘一个果子,杰克在树皮上刻下十字架的标记。被困住的魔鬼再次答应,在此后的十年不再打扰杰克,也不得占有他的灵魂。
杰克去世后,上帝不允许和魔鬼厮混、臭名昭著的杰克进入天堂。魔鬼因此前的承诺,也不允许杰克进入地狱。魔鬼将杰克送进黑夜之中,只给他一块燃烧的煤用来照路。杰克将煤放进掏空的萝卜里,这样可以燃烧得更长久一些。就这样,杰克带着他的萝卜灯一直在人间游荡,持续寻找能作为归宿的地方。
节日影响
万圣节在经济层面对美国等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影响。以美国零售业为例,由于对服装、装饰品、糖果等庆祝用品的大量消费,美国民众近年在万圣节的消费计划逐年上升,从2018年的90亿美元上涨至122亿美元。其中万圣节服装的消费支出达到以往历史最高,服装总支出达41亿美元,高于2022年的36亿美元。
随着万圣节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各国游客选择前往著名的万圣节庆典地旅行,如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地的游行庆典。以纽约万圣节大游行为例,每年大约吸引3万化装游行者和近200万人前往观赏。
万圣节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常见创作背景和题材。小说方面,如美国作家约翰·贝拉斯创作的哥特恐怖小说《滴答屋》(The House with a Clock in Its Walls),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悬疑小说《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Hallowe'en Party)等;影视方面,如1978年恐怖电影《月光光心慌慌》;1991年奇幻喜剧电影《亚当斯一家》2006年动画恐怖电影《怪兽屋》等。
节日争议
环境保护
万圣节期间,由于对南瓜的大量使用和丢弃,使万圣节遭受资源浪费的争议。英国每年种植1000万个南瓜,其中有95%在万圣节中使用,最终废弃,从而创造18000吨的食物垃圾。美国亦有出现类似情况,每年生产的90万吨南瓜,有大部分在万圣节后作为垃圾丢弃。根据美国能源部的说法,作为垃圾填埋的南瓜会逐渐分解、释放出甲烷,导致气候变暖。
社会安全
万圣节商业活动的举行,由于人群聚集、治安问题等缘故,使国外举办万圣节活动期间频繁发生各种安全事故。例如,韩国首尔梨泰院在2022年万圣节期间发生大规模踩踏事故,致使154人遇难,149人受伤;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在2024年万圣节期间发生大规模枪案,截至11月1日,造成至少2人死亡,6人受伤。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7 18:01
目录
概述
词汇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