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节
中国传统节日
“七节”指的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七大传统节日。
定义
(1)春节,时在农历正月初一日,即农历新年。古称元日、元旦、正旦等,辛亥革命后改称“春节”。春节习俗主要包括:办年货、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给压岁钱、祭祖、拜年等。春节是周而复始的“年”的节点,在自然与人文两个方面均具有辞旧迎新的意义。人们在新旧交替中感恩天地、祖先,祝福亲朋,喜迎新春。“回家过年”已成为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在海外华人及国际社会均有广泛影响。
(2)元宵节,时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灯节。因是春节后第一个月圆之夜,亦称上元节、元夕。元宵习俗主要是包元宵(汤圆)和以灯会、社火、巡游为主要内容的庙会,因通常在夜间、在公共场所举行,俗称“闹元宵”。与春节之家庭本位相区别,元宵节是我国城乡居民广泛参与的、公众性的娱乐空间,是中国式“狂欢节”。
(3)清明节,时在“春分”后第十五日(约公历4月5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时空气清新,天地明净,故称“清明”。
清明是祭祖、祭先烈,缅怀亲人,体悟人生的节日,也是迎春、赏春的节日。人们以扫墓、插柳、踏青、放风筝等方式沐浴春光,感念先人。
(4)端午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又称端阳节、五月节、龙舟节。端午节由夏至节俗演变而来,主要节俗是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蒿、佩香囊、饮药酒等,具有避瘟祛疾、养生保健的含义。
端午节在历史传承中,又被赋予纪念以屈原为代表的民族先贤之义,成为唱诵诗歌、激扬正气的重要节日。
(5)七夕节,时在农历七月初七日。七夕之夜,星汉灿烂,牵牛星、织女星隔银河相望,民间有牛郎织女传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夜,人们遥望星空,祈求幸福。作为中华民族的情侣节,七夕节的精神价值是肯定、向往、追求忠贞不渝的爱情。
(6)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八月节”。
中秋初始,意在祭拜月神,庆祝丰收。而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期待,又使中秋具有期盼团圆的节俗,也称团圆节。其节俗为亲朋之间馈赠月饼,又称团圆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精神;也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期盼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亲人团聚的愿望。
(7)重阳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九节、登高节。
重阳节俗主要有:登高、远足、佩茱萸、饮菊花酒、举行敬老仪式等。重阳节是秋游之节,也是敬老之节。
应用
《七节纪要》
公元2010年6月16日,时逢端午,应中华文化促进会、西安市人民政府之邀,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文学者、节庆会展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在中央文明办的支持下,举行了以传承和光大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主旨的“七节论坛”,在由中华文化促进会、节庆中华协作起草的《七节纪要》在大会上通过,如下: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七大传统节日,是中华大地自然节律与中华民族人文思想相互融合的产物,千百年来已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生活习俗、文化遗产和精神家园;其时节、传统习俗及价值取向应当在全民族、尤其在青少年中获得广泛认知。七节:(如上)
论坛期间,代表们着重讨论了传统节日的当代传承问题,论坛认为,中华民族七大传统节日均起源、植根于漫长的农耕时代,如何在活态传承中适应当代社会,体现时代精神,促进社会和谐,不但是各级政府的历史使命,也是全社`会的文化责任。论坛认为,节庆的传承重在其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尤其是这种人文精神所具有的普适价值和现代意义。而传统节庆的继承与创新,既是一个全新的议题,也是一种生动的实践。广大理论工作者应当加强研究,并和节庆专业人士一起努力在这方面开创新风俗、新形态、新载体;论坛认为,节庆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化,而伴随节庆活动所衍生的节庆产业其性质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节庆产业的发展必将促使节庆的人文价值在节庆产品的流通中得以传播;论坛倡议:各地宣传、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地节庆组织,不仅要注重产业性节庆,更要重视人文性节庆;不仅要注重新兴的现代化的节庆,还要重视传统的节庆;不仅要注重本地区、本民族的节庆,还要重视全民族的节庆,特别是应当在欢度传统节庆的公共假日有计划、有部署地组织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娱活动,形成全体人民共同弘扬中华民族七大传统节庆的宏大局面,并建议在近一两年内,创建和表彰一批以弘扬七大传统节庆而著称的代表性地区和城市。同时论坛还认为: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同样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同样应当予以重视、传承,一方面继续组织力量加以研究,一方面热情支持相关地区把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办得更好!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20:34
目录
概述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