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毛泽东组诗作品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是毛泽东在1961年纪念鲁迅诞辰八十周年时创作的组诗。这两首诗以恢弘的气度评说了鲁迅先生的人格和诗品,热情赞扬鲁迅先生在黑暗势力统治下勇于周旋和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歌颂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和刚烈的血气。全诗凝练沉挚、铿锵有力、情感炙热、寄寓深刻。
作品原文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⑴
其一
博大胆识铁石坚⑵,刀光剑影任翔旋⑶。
龙华喋血不眠夜⑷,犹制小诗赋管弦⑸。
其二
鉴湖越台名士乡⑹, 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⑺, 一例氤氲入诗囊⑻。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七绝二首:这两首诗为七言古绝,古绝为绝句的一种。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寿辰:生日,一般用于中老年人和尊者。这里指冥寿。
⑵博大胆识铁石坚:意为鲁迅胆大识博,是像铁石那样坚硬的硬骨头好汉。
⑶刀光剑影任翔旋:意为鲁迅在敌人的刀光剑影中,任凭刀剑飞翔回旋,毫不畏惧,从容坦荡。
⑷龙华喋血不眠夜:指1931年2月7日深夜,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龙华,秘密杀害包括“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李伟森白莽冯铿在内的革命青年共二十三人一事。喋血,血流遍地。
⑸犹制小诗:指鲁迅作《七律·无题》诗。赋管弦:指配上音乐。
⑹鉴湖越台名士乡:此句是说,鲁迅的故乡绍兴是古今名人荟萃之地。鉴湖,在浙江省绍兴市城西南两公里。附近有山阴(今绍兴)人陆游吟诗处的快阁。清末女革命家秋瑾亦是山阴人,自号鉴湖女侠。越台,即越王台,春秋时越王勾践在会稽为招贤士而建。
⑺剑南歌:指陆游的诗集《剑南诗稿》所收诗作。接秋风吟:与秋风吟一起。秋风吟,指秋瑾作的《秋风曲》诗和被清政府杀害前书写的唯一供词“秋风秋雨愁煞人”。
⑻一例:意即一律、一样。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云气很盛,这里比喻陆游、秋瑾与鲁迅的诗篇,富有诗味和爱国热忱。诗囊:装诗稿的袋子。
白话译文
其一
您的博大胆识就像铁石一样坚定不移,在刀光剑影里也能随意朝翔周旋。
当左联的二十三烈士在上海龙华被杀,您度过了个不眠之夜,写下那首动人的小诗歌唱他们。
其二
您的故乡绍兴有鉴湖,有越王台,那是一个自古出名人的地方。您为了国家忧心忡忡,甚至痛心得要断肠。
从陆游的《剑南诗稿》、秋瑾的《秋风曲》,再到您的诗文,爱国的精神一脉相承,载入中国的诗歌史册,如兰草一样勃发着高贵的清香。
创作背景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是根据毛泽东办公室秘书林克提供的抄件刊印的。毛泽东和鲁迅没有见过面。1937年,鲁迅逝世一周年之际,延安举办了纪念会,毛泽东发表了专门的演说,称赞了鲁迅的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后来毛泽东多次提到鲁迅。1961年9月25日,是鲁迅诞辰八十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鲁迅,毛泽东热情洋溢地写下这两首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组诗第一首以20世纪30年代文化战线上“围剿”和反“围剿”这一充满刀光血影的尖锐斗争场景为背景,反衬出鲁迅先生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气概。称颂鲁迅先生在阴森恐怖的环境里,毫无畏惧地以笔作刀枪,与敌人鏖战。第二首从精神文化渊源上发掘鲁迅先生与他家乡历史上爱国诗人陆游、秋瑾一脉相承的关系,赞颂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使鲁迅精神得以升华。
第一首的起句盛赞鲁迅的广阔襟怀,远见卓识,以及坚如磐石的原则立场。大气包举,笼罩全篇。次句承转。“刀光剑影”一词形象地再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之后白色恐怖的严酷。“任翔旋”生动描写了鲁迅在文化“围剿”下英勇无畏、机动灵活的战斗英姿。鲁迅后期娴熟地掌握了辩证法,不但高瞻远瞩,爱憎分明,而且巧妙地运用了“钻网战术”、“壕堑战术”,使一时其势汹汹的文氓、文探、文化刽子手们终于一败涂地。鲁迅在反文化“围剿”战役中建树的不朽功勋,鲁迅后期杂文所取得的辉煌思想艺术成就,都是辩证法的胜利。第三句宕开一层,具体点出了轰动中外文坛的左联五烈士遇难事件,内容由虚而实。左联五烈士的牺牲,使鲁迅经历了继三一八惨案四一二政变之后的又一次巨大震动。他因自己失去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去了很好的青年而彻夜不眠。先前,鲁迅阅读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神曲》一书的“地狱篇”,曾惊异于这作者设想的残酷,但目睹革命者淤积的凝血,鲁迅感到但丁还是仁厚的:“他还没有想出一个现在已极平常的惨苦到谁也看不见的地狱来。”末句统摄全诗。一个“犹”字,突出了鲁迅在黑暗暴力的进袭面前不避风险,挺然屹立,顽强抗争的韧的战斗精神。“小诗”,指鲁迅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亦称《无题》或《悼柔石诗》)。这首诗慷慨悲怆,气壮情真,表达了鲁迅“怒向刀丛觅小诗”的坚强斗志。毛泽东爱读鲁迅诗,尤欣赏鲁迅那些激情澎湃、笔挟风雷的诗句,并常予援引,用以教育党内外同志。毛泽东显然对鲁迅的这首千古绝唱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并把这首诗视为体现鲁迅革命精神的代表作之一。
第二首虽然字面上未提鲁迅,但却深刻揭示了鲁迅赖以植根、成长的文化沃土和给鲁迅以丰富精神滋养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与第一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首句寓情于景,由物及人,景、情、人融为一体。“鉴湖”“越台”是鲁迅故乡浙江绍兴的代表性景物,象征着萌生于于越部族时代的源远流长的吴越文化。“名士”一词在这里泛指在中国历史上为国家进步、民族振兴作出过不同贡献的仁人志士。鲁迅在《〈会稽郡故书杂集〉序》中写道:“会稽古称沃衍,珍宝所聚,海岳精液,善生俊异”,意思与此相同。在绍兴辈出的“名士”中,鲁迅就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次句的“忧忡”,即忧心忡忡,形容绍兴历代先贤具有为国为民忧虑不安并舍身相报的美德。“痛断肠”,形容这些优秀人物在国运艰难、危机四伏的年代痛心疾首,力挽狂澜于既倒。从“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到临刑前以“秋风秋雨愁煞人”为唯一供词的反清志士、鉴湖女侠秋瑾,就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激情。他们的优秀诗作,连同鲁迅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年代制作的小诗,无一例外地成为了中国诗歌宝库的珍品,全都融入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血脉。
毛泽东《七绝二首》遣词造句都是从内容出发,随意挥写,有的诗句并不完全为格律所拘。全诗风格雄浑,气势挺拔,充满阳刚之美。诗中的议论与形象相结合、与史实相结合,运用了一些并不生僻的典故,增强了作品的概括力,激起了读者的无尽联想。毛泽东这两首七绝的成功,既取决于他对古典诗词的深厚造诣,又取决于他对鲁迅作品和精神的深刻理解。他虽然运用的是旧体诗的形式,但描写的是新的人物,渗透的是新的感情,闪耀着的是时代精神的光芒。鲁迅《七绝·赠人二首》中有“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之句。毛泽东《七绝二首》中的诗句,音量之宏、音力之厚,恰如鲁迅笔下划过夜空发出强劲有力声音的奔星,激励着后人继承发扬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追求光明的道路上奋然而前行。
名家评价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副馆长龙剑宇:这是两首颂诗,却都用形象说话,而不是概念化地吹捧。第一首重点写鲁迅的骨气,第二首借鲁迅的故乡赞颂鲁迅。(《毛泽东诗歌风景线》)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汪建新:此处的“秋风吟”不是描写秋景的诗句,而是指秋瑾和鲁迅的咏秋作品,自然也就不包含严格意义上的秋意象在内。毛泽东未必和陆游、秋瑾、鲁迅那样感秋伤怀,但是对他们作品中所表达的“忧忡为国痛断肠”的爱国主义思想则是十分赞许的。(《品读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曾珺:第一首诗,歌颂的是鲁迅在白色恐怖年代以笔为武器同反动派作战的不屈精神,侧重表现他大无畏的个人形象。第二首诗颂扬鲁迅忧国忧民风范的悠久历史传承,侧重阐发他战斗的思想和基础。(《毛泽东的诗赋人生》)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4 15:27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