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成诗(拼音:qī bù chéng sh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成语出处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七步成诗”。
成语故事
曹操一生妻妾成群,儿子众多,曹植是最受他喜爱的一个。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与卞夫人的第三个儿子,生前被封为陈王,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所做《洛神赋》《白马篇》冠绝一时,与父亲曹操、兄长曹丕合称“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曹植十几岁时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秦汉辞赋。他才思敏捷,能言善辩,文章富有灵气。曹操看过他的文章后,怀疑有人为他代笔,可是他从容应对,请求现场作文验证。曹操刚刚建好铜雀台,天下才子也云集于此,于是曹操让他们和自己的儿子们都上去,各做一篇辞赋。曹植运笔如飞,一挥而就,所作的《登台赋》令人叹为观止。曹操经常出一些难题为难他,他都能对答如流。
不久,曹操病逝,曹丕继承了曹操的魏王之位。又过了几个月,曹丕受禅称帝,改元“黄初”,定都洛阳,大赦天下,是为魏文帝。为巩固政权,曹丕决定先下手为强,加大力度削藩,经常变更藩王的封地,剥夺他们的兵权,派人监视藩王的言行,同时禁止外戚、宦官干政。据说,他的兄弟曹彰和曹熊,都是在不断迁藩的过程中,遭到了他的谋害。
原本习惯了自由的曹植对此非常不适应,酒后更是控制不住,经常破口大骂,甚至扣留了曹丕派去的使者。他与曹不一母所生,他自觉对曹丕从未生出过半点异心。可是曹丕想到当年父亲对弟弟曹植的器重,心里就非常忌惮,于是杀死了陪伴曹植多年的丁仪、丁廣,又以“醉酒悖慢”为借口贬谪了曹植,还更改了曹植的封地。
后来,曹不将曹植召唤到都城洛阳,想要杀死他,但他既没有犯下什么大错,也没有私蓄兵马意图谋反,以任何罪名杀死曹植都会让人觉得师出无名。况且当时曹植已经是文名广布天下的人物,再加上曹不、曹植本是一母所生,也曾共同经历南征北战的岁月,多少还是有一些情分的。可是留下曹植毕竟是个潜在的威胁,曹植如果凭借自己的身份和才华,召集贤士,积蓄财富,夺取他曹丕的江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曹丕便要求曹植在七步之内完成一首诗,如果写不出来,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处死曹植了。
曹植深感悲哀,没想到手足兄弟竟然走到了这样的地步。他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如今还招来杀身之祸。他略一思索,朗声赋诗:“煮豆持作奠,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用烧豆秧煮豆子,即“煮豆燃萁”为喻,痛斥曹不手足相残、不顾情分的做法。
曹丕听后感到十分羞愧,看看眼前的手足兄弟,也心软了,于是放他回到自己的封地,不再想方设法地打压他。
成语寓意
南朝时的江淹少时聪慧非凡,也有七步成诗之才,但成年后放弃努力,不思进取,最终与常人无异,很难有所作为。与之相反的是历史上不少成就非凡的人物,他们少时资质平常,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而终有所成就。爱因斯坦说过:“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一个人再聪明,却不将这聪明经过努力付诸事业,他的聪明会褪色,最终很难成功。相反,一个人如果资质稍差,但他勤奋用功,不断开发自我,增长聪明才智,他的前途也将是无可限量的。人们只要肯努力,多读书,不断地增强语文功底,纵然最终达不到曹植七步成诗的地步,也可以做到对辞藻名句信手拈来,文思敏捷,为文章增色,写出好的文章。
成语运用
“七步成诗”指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诗。比喻有才气、文思敏捷。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七步成诗”也作“七步成章”。
明·罗贯中《平山冷燕》第六回:“冷绛雪道:‘子建七步成诗,千秋佳话,哪有改期姑待之理。’”
明·屠隆《瞿童子诗》:“十三作赋能凌云,七步成诗不倚马。”
清·无名氏《平山冷燕》回:“子建七步成诗,千秋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