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放河灯
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活动
七月十五放河灯是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活动。据传始于元代末期,经明清两代渐成规模,其目的由最初的河神崇拜,祭奠河中冤魂,逐步演化为祈福求祥,庆祝丰收。人们更多的是通过放河灯祈求生活富足,游戏娱乐,聪明的商家还加入广告宣传的成分,赋予了这项古老仪式以浓厚的现代气息。
河灯制作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河灯的制作材料、工艺没有特别之处,关键一点是河灯必须适合在河水中流放,保证河灯在水流中平稳漂流且保持灯火不灭。一开始,人们用西瓜皮作底,棉花作芯,蘸上菜油,点亮后放入河中;精细一 点的则用轻质木料刻成船形,中间点上蜡烛放入水中漂浮而去。河灯工艺有高低之分,过去有店铺大户制作的比较精美的船形河灯上亭台楼阁俱全,其上写有店铺名号或喜庆词语,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汶水流长”等以示吉祥。
河灯做好后,人们便等待七月十五的到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这天的傍晚,放河灯的、看热闹的人便早早吃罢晚饭,一齐涌向大汶口西南门外的明石桥桥头准备河灯竟放。
天渐渐暗下来,人们纷纷点亮河灯,选择一处水流较平缓的岸边,将河灯放到水面上,静静的伫立岸边目送自己的河灯随波逐流,渐渐远去。一时间,大汶河中水映灯影,灯耀波光,忽明忽灭的灯火似点点繁星,似双双明眸在碧波上跳跃,漂移。河岸上,放灯的人们内心满怀虔诚,默默祝福着河中属于自己的那盏灯、那颗星、那双眼睛,能绕过险滩、越过暗礁一直亮到崭新的明天,达到理想的彼岸。放灯的人中有祈求子女在外平安的老人,有希望老人病体康复的孝子,有盼望丈夫远行早归的妇人,有祝福儿女金榜题名的父母,更有祝愿早日获得甜蜜爱情的少女、小伙。总之,一盏灯就是一颗心,就是一个希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制作河灯多采用质地轻盈的泡沫塑料板,加上声、光、电等手段,样式古今贯通,上面贺词也明确表明了制作者的行业、职业以及心愿等等。
当汤汤汶水载着盏盏河灯漂向远方的时候,正是水与火的相亲相拥。这种融合,将人们对亲人、对未来的美好希望与祝福送往遥远的天际,让天地作证,实现了与日月星辰的永恒。
民俗现状
大汶河岸边的人们还继承着河灯竞放的古老传统民俗,但同其他传统文化的断裂现象一样,大汶口河灯在今天也同样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河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其传统的民俗内涵正逐渐消失,河灯制作的民间艺人年龄老化非常严重,这项古老的艺术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
最新修订时间:2021-03-25 04:44
目录
概述
河灯制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