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象棋是棋牌类游戏,与围棋盘相同,七国象戏”有“将”各一枚,分署战国时七国名秦、楚、齐、燕、韩、赵、魏,只是在中央多了“周”天子。
对局人数可七人对战,每人占一国;也可六人对战,只是秦要和一国“连横”;五人对局时,楚和一国“合纵”;四人对局齐又与另外一国“合纵”;三人对局时,则让秦和两国“连横”。人数可多可少,非常灵活。所谓“合纵”和“连横”,是指对局者,可以掌握两国或三国的棋子,但限于秦、楚、齐三国。春秋战国时期,秦相张仪倡“连横”之说,而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则倡“合纵”之说,七国象棋正是反映了战国时棋的历史情况。
对局从秦开始,逆时针方向依次为韩、楚、魏、齐、燕、赵。任何棋子不许攻入中央的“周”地[2×2],只能越过[炮]或绕过[走斜线的棋子不能穿过。走直线的棋子,却可以在边框走],这又是体现了春秋时代的诸侯,仍然尊重那有名无实的周天子。
七国象戏是北宋
司马光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两人对局的象戏进行改革而设计成的。它在当时虽然没有流行,但却流传到朝鲜和日本。
司马光在北宋宝元初中进士,曾在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任官,哲宗时高太后临朝参政,他任八个月宰相。他自幼喜欢象棋,总觉得两人对局的象棋不过瘾,于是异想天开,把棋盘扩大为纵横19路,即利用围棋盘,并把对局的人数由二人增至七人。他自认为这样一改,可以玩得更热闹、更有味道。但是,他的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七国象戏并没有流行开来,只是由于他官大名大,因此他所作的《七国象戏图》流传下来了。南宋裴子喜曾为之刻印,元末陶宗仪也把它收入《说郛》之中。明高儒和清初钱曾等均藏有此谱,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长沙叶德辉还为之翻刻流传。
将被杀该国告负,所余兵力由战胜国指挥,或者将虽在,棋子被另一国吞吃了十个,该国连将一起被战胜国指挥。一个国家,如果灭掉两国,或吃掉全场30颗棋子[按照平衡性而言,25颗更合理。避免死局]。便称霸,游戏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