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泉诗》,为济南风景绝佳的名胜地七十二泉所做的诗。济南城在很长时间是板筑的土城,直至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方大规模地将土城内外砌城墙,城墙底部为条石,数层条石以上为城砖,城门有4,东为齐川门,在东城墙偏北;南为舜田门,后改名历山门,东、西、南3处城门里面,各有“瓮城”(亦称“月城”),瓮城上又各有一城门。
诗词内容
趵突泉
渴马崖前水满川,江心泉迸蕊珠圆。济南七十泉流乳,趵突独称第一泉。
金线泉
水纹浮绿影摇金,倒挽银河百尺深。中有锦鱼三十六,碧波荡漾任浮流。
杜康泉
甘泉一脉舜祠下,此地千年说杜君。不是重华常嗜酒,几卮聊借解南熏。
朱公泉
陶公已泛五湖船,尚有芳名寄此泉。营绕柏窗风日永,济南别有一山川。
白公泉
白公当日浚清渠,可灌秋田十顷余。千载齐民沾地利,离离禾黍秀郊墟。
舜泉
巍巍舜庙历城南,中有清泉味极甘。流出迎祥仙馆去,汪汪千顷泛波澜。
濯缨泉
石罅流泉可濯缨,□无斧凿自天成。一清疑挽银河水,应叹沧浪浪得名。
甘露泉
盘谷清泉一派长,味甘却似饮天浆。何须沆瀣分仙掌,滴滴斟来透骨凉。
独孤泉
天麻山北水盈渠,山水流传姓独孤。药岭茏葱含紫翠,清流岂受俗尘污。
湛露泉
泉如湛露味甘香,□入三焦齿颊凉。通乐古园饶爽气,厌厌夜饮醉无妨。
诗词含义
《七十二泉诗》,记载当时济南郡治在平陵城(今胶济路章丘市平陵城车站的东北,至今城墙遗址尚存)。历城县城颇小,仅当后来济南城的西南隅,北城墙约在今省府西街。省府东街一线,东城墙约在天地坛之西一线。济南,战国时为齐的历下邑,两汉魏晋时为济南(郡国)的历城县
西晋永嘉年以后(公元312年以后),北方陷入十六国到北朝时期,济南成为南北竞争之地,济南郡治方由平陵城移到历城,且成为州、郡、县三级政权机构所在地。所以就原县城加以扩大,修建了东城,也称州城,北面将大明湖也包括在内,于是具有了从东晋、南北朝到明、清时的济南城池规模,即现在环城公园以内的范围。
泉城结构
济南城在很长时间是板筑的土城,直至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方大规模地将土城内外均以砖石(城墙底部为条石,数层条石以上为城砖),“周围共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二尺,阔五丈”(即周长6160米,高10.66米,宽16.67米)。城门有4,东为齐川门,在东城墙偏北;南为舜田门,后改名历山门,略当南城墙之中;西为泺源门,在西城墙偏南;北为汇(会)波门,在北城墙的偏东,是大明湖水出口的水门,故亦称北水门。济南旧有“四门不对”之称。东、西、南3处城门里面,各有“瓮城”(亦称“月城”),瓮城上又各有一城门。
东、南、西三面的城墙外,利用黑虎泉泉群、趵突泉泉群、五龙潭泉群的各泉流水,挖有宽深的护城河,并建有东、南、西3处桥闸,节制水的深度。北城墙外虽无护城河,但是沼泽、溪流交叉,十里荷塘地带,是自然的防御工事。
四门的城门上均建有双层的巍峨城楼,另外四面各有炮台4座。城墙每隔约百米即有一处向外突出的城台,以便哨所睐望呼应。在城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角还建有角楼4座(东南城角的角楼,清朝改为文昌阁、奎星楼,民国又改为气象台,建国后在此扩建成解放阁)。在城楼与角楼之间还建有官厅8座,旗台。铺舍55座,女墙垛口3350个,整个城墙旌旗楼台,颇为壮观,具有省会城池势派。
清朝未年,因城内外人烟繁盛,商民聚集,为便于交通,又开辟了4个城门:良吉门,在汇波门以东,俗称东北门;巽利门,在东门以南,(正对今泉城路)俗称新东门;坤顺门,在西南城角,俗称西南门(当今趵突泉东门外北坤顺桥之北);乾健门,在西门之北。这4个城门,有门而无城楼。
建国后,经济发展,旧城墙不但失去防御作用,反而成了交通障碍,故予拆除。将原墙基扩建为宽广的柏油路,护城河沿岸建设为环城公园。只保留了东南城角,扩增建起巍峨壮丽的解放阁,以纪念解放
济南战役,它与黑虎泉、琵琶桥及沿河的亭、馆。绿柳相映衬,成为济南风景绝佳的名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