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侗寨
位于贵州省榕江县北约40公里乐里镇的寨子
七十二侗寨位于贵州省榕江县北约40公里的乐里镇。走近寨子,放眼望去,只见漫山遍野厚厚实实的绿。因为当地侗民十分珍视自然的馈赠,所以这里的原始植被保存得相当完好。
木质结构民居
七十二侗寨伫立每一座寨子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浓荫深绿的原始植被。据导游说,温热多雨的亚热带气候和肥沃润泽碱性适度的土壤,孕育了榕江县秀甲天下的大片大片的古榕树群,百年以上的古榕树数不胜数,远远望去,像一道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侗寨是歌之乡,侗寨鼓楼是侗族人唱歌的主流正规场所。
我去了宰荡侗寨鼓楼。该楼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单檐歇山顶民居式木瓦结构建筑。楼高12米,有经柱4根,檐柱8根,鼓楼底层中央有圆形的火塘,四周均置有长凳。楼顶为八角攒尖,葫芦宝顶上雕有一只造型别致的鸬鹚,风檐板上绘有双龙抢宝、人物故事、牛马虫鱼等彩色图案。整个鼓楼檐飞角翘,八面玲珑,沧桑古朴。听当地人说,精于工匠的七十二寨侗族人,乐施好善,捐资建学校、修歌堂、造风雨桥……这里的民居为两层或三层的木质结构,依山傍水,鳞次栉比,不用一钉一铆的古木楼——站板镶嵌着方正的木格,精雕细刻的各种图案留存于窗棂之上,民居有吊脚楼、杆栏楼和四合院楼等不拘一格的各种形式。
建筑
寨子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侗族风俗风貌,其中尤其值得一看的是侗家的雕房。雕房刻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等,工艺成熟,装饰性很强。七十二寨里完好地保存一幢雕房。是一幢三层吊脚楼,人字型房顶,青瓦盖顶,瓦檐呈六角形,飞阁重檐。这座雕房的所有图案用红、绿、白等几种颜色点缀。瓦檐六个角雕刻有龙图,龙舌伸展;房屋四角都雕刻有龙凤、鹤鸟、狮子、老鼠、螃蟹等精美图案,房屋的正面还雕有一对马,马背上坐着人,旁边有四只老鼠,每只老鼠嘴里含着的大米都画得很清楚。
迎客有礼节
沿青石板和碎石铺成的山路来到寨门,侗寨百姓守着寨门唱起了拦路歌、迎宾曲,请你喝一口自制米酒、吃一片咸香肥肉、尝一片鲜味腌鱼,然后在众人发出阵阵“阿嗬”的欢笑声中,由歌手或其他侗族姑娘为你戴上一根串有红鸡蛋和精美鞋垫的花带,这样就可以进寨了。这是侗寨人心怡而友好的迎客礼节。
百姓
侗寨百姓热情好客,要进入侗寨,会用三声炮响和一阵热烈的鞭炮声迎接,并守着寨门唱起“拦路歌”。如果客人会对歌,对上三五首即可进寨;若不会对歌也不要紧,你要耐心听完侗族姑娘的“迎宾曲”,再喝上一口侗民自制的米酒或吃上一小片肥肉、一小块腌鱼,然后在众人发出阵阵“阿嗬”的欢笑声后,由歌手或其他侗族姑娘为你戴上一根串有红鸡蛋和精美鞋垫的花带,便可以进寨了。过去,侗族青年常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本村以外自己心怡的对象,久而久之,它就成了迎客的礼节。
民风
七十二寨民风古朴,无盗无赌,邻里和睦,秩序井然,很令村民自豪。村民形象地说“在这里只听到吆牛的声音大。”这方水土似乎特别钟情于侗族少女,十六七岁的女孩子一个个出落得水灵灵的,皮肤细嫩透红。当地有首民谣,唱的是七十二寨的风物特产,其中便有一句:七十二寨里好姑娘美……意指寨中代代有美女。人美心也灵,心灵手更巧。侗族妇女衣服和所佩银饰上的龙蛇异兽、花鸟虫鱼、日月星辰等图案无不栩栩如生,精巧有致,常令人惊叹不已。
美女窝
七十二寨女孩子一个个出落得水灵灵的,皮肤细嫩透红,身材均称头发乌黑。当地有首民谣就有一句“七十二寨里好姑娘美”,说的就是七十二寨是个美女窝。
据当地人说,女人们经常用山上野生茶籽榨的油来洗发,所以头发柔顺飘逸;常吃山里的韭菜“养颜美容”,所以个个皮肤白里透红。当你看着穿着精美古雅盛装的侗寨女子,雍容华贵得犹如唐朝宫庭里的仕女。兰靛草汁染出的土布衣裳,装饰得精细而典雅,宽大无领的女服胸前呈S型的花褊,绣有龙凤和蝴蝶,袖口的滚龙袖套绣花、鸟、虫、鱼、石榴等,围腰的左右上角和系带的末端绣有花朵,下缀着彩丝飘带。所绣之处,配置着七彩圆孔的小锡片,显示出珠光宝气的华贵典雅。女服的下装为百褶裙,裙长至膝,小腿裹着系花带的腿套,足登厚底的翘鼻绣花鞋。侗族的银饰玲珑剔透,有头饰、项饰、胸饰、背饰、手饰和脚饰。盛装少女款款而来,犹如古代兜鍪的武士。据说这样一款风彩迷人的盛装,制作就得几年功夫。
七十二侗寨的女性发型与发饰与其他支系的盘发方式不同,盘发需要接上以前剪掉的长发后,以木梳作为发簪固定发型,把头发缠绕在木梳上再收尾而得,风格简约却不简单。在节日身着盛装时发型不变,在发型上插上工艺精美挂有吊坠的银簪,配着雍容华贵的服饰可谓是华贵之美。日常服饰春夏秋以蓝色为主,夏季以白色为多,冬季则以黑色为主,这是先民早期掌握的生活知识,是保暖,更是审美。
服饰
侗族女服饰着色浓重,工艺精巧,美观大方,艳丽多彩,耀眼悦目。女盛装一般由圆领、宽袖、胸襟、围腰、袖口、百褶裙、小腿布套、龙舟形绣花鞋等部分组成。其制作方法,一般是分块挑、绣,再连缀成套,或将已制作好的各种图案的部件分别缝于各个部位。制作一套女盛装,特别是挑花、绣花,全配齐往往要几年时间才完成。女盛装,一般过侗年节吃新节、看斗牛或踩芦笙以及走亲访友时才穿戴,回家后又换衣收藏。每个女青年至少有三至五件盛装,多的达十几件。女盛装还配有各种银饰,有头饰、颈饰耳饰、盛装饰、童帽等几大类,一百多种花样。头饰有银花、银梳,颈饰有项圈、项链等,手饰有手镯、玉石手镯,耳饰有银耳环、金耳环等,盛装饰有银扣等。侗族女童盛装还配有银铃,分别锁定在绣花衣上,侗族女盛装,工艺十分复杂,比如女盛装百褶裙,其裙子长到膝盖,全属青色,织裙子的布与织衣的布不同,裙布很稀,象蚊帐布,经过作米浆---染---洗---捶---晒---蒸等工序,前后需两个月左右,才能制成,一条裙子约用布5-6米。又如女童猫头帽,一般青色和蓝色,形象象猫头,无帽檐、只有两个铜猫耳翘起,帽耳里缝有羊毛、猫耳下贴有银铜人像、玉石头像等装饰,有和尚头、老虎头、狮子头等各种各样的图案,帽子后面有铜铃、各种图案银钩,小孩戴帽走亲访友,一路上叮叮当当作响,据说还可以避邪。
青年求爱方式
在侗寨里,月色下听侗族情歌独特而风趣,侗族青年的求爱方式是爬窗孔,夜深人静,小伙子带着自制的牛腿琴,扛着独木梯架,来到中意姑娘卧室的窗下再爬上去,在吊脚楼高的窗棂上唱起“喊姑娘歌”。姑娘动心就会打开窗与小伙子唱“对唱歌”,双方情投意合便会接下去唱“发誓歌”,分手时又唱“分散歌”。日后,若两人的恋情遭到家族的反对,还会唱“逃婚出走歌”。必须经过爬窗孔双方逐步了解有了感情后,小伙子才可以请媒人前去向姑娘求婚。有时夜幕降临,姑娘们也常聚在一起纺纱唱歌,小伙子们会来到姑娘身旁,拉响牛腿琴,绣花鞋踏动的纺车声,与琴声伴奏下哼唱的优美侗歌相映成趣,那是美丽迷人的侗乡夜韵呀!
侗寨情歌分两类,一类为歌堂上琵琶伴奏的情歌,另一类为夜间清唱的无伴奏情歌。窗前月下的无伴奏情歌,历史上是不允许登大雅之堂,认为卿卿我我有伤风化。近年来在歌堂间隙,或者丰盛大餐上,偶尔加点此类情歌,像豪华中多了点山珍野味的情趣和乐趣。
七十二寨的侗族人还唱酒歌、开路歌、琵琶歌。每逢端午、吃新节侗年、春节,或者迎亲嫁娶,都兴唱歌。
斗牛踩鸡活动
七十二寨喜爱斗牛,他们斗牛并不争输赢,不分胜负,只是赛风格、赛实力和赛友谊,也称“以牛会友”。其中“牵斗牛踩鸡”较为滑稽风趣,它是一种集体交往活动。如果某个寨子买了打牛,其它寨子还没有买,那么已买打牛的寨子就组织起来,由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牵着打牛,另一些人扛着彩旗、敲打锣鼓进入没有打牛的寨子,进寨后见鸡见鸭就可去捉,寨上人见了也不生气,老老少少还聚拢起来看热闹,都主动放炮欢迎,煮饭招待他们,找青草舀猪潲来喂牛。这些人回到自己寨上后,把得来的家禽家畜宰杀,并发出邀请,把被“踩”东西人家的人请来一起打牙祭。在酒席中,他们谈论着打牛,激励对方要尽快把打牛买来。等到被“踩鸡”的寨子买来打牛后,他们也要亲自把打牛牵到那个寨子来“踩鸡”。这是一种人牛和谐的“斗牛踩鸡”活动,祖祖辈辈一直沿袭着,体现着人牛和谐相处的大谐趣与大快乐。
萨玛节
侗族一年一共有45个节日,差不多每个星期都在过节,可是最热闹的当数萨玛节。萨玛是“大祖母”之意。萨玛是传说中英勇善战的女首领,百战百胜屡建奇功,也是侗族人崇拜的平安和吉祥的神灵。许多侗寨都设有萨玛的神坛和萨玛祠,萨玛节由德高望重的老妇女管理,祭萨仪式上,通常只有中老年妇女和年长的男性方有权参加。祭萨时,参加的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常青树枝插于发髻上,跟着手持半开雨伞的老妇人绕寨一周,最后在特定的场坪上同唱、同跳、同乐,气氛庄重而热烈。萨玛节里,多数侗族男性心甘情愿地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所以当地人说,萨玛节也是侗族的妇女节。
芦笙踩歌堂
七十二寨侗族集体交往是以自然寨为单位,每个自然寨一年中要进行十多次的集体交往,与其他寨子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
七十二寨过“侗年”,各区域的时间是不同的,分四批来过,各寨时间错开,便于各村寨互相请客。各村寨接到邀请后便组织三十到百多人的芦笙队或戏班子,前去过“侗年”。
芦笙队走访很滑稽,如某地方的芦笙队未被任何地方邀请,该地方的芦笙队便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夜晚悄悄来到某一寨上的芦笙坪,在半夜零点过后,几十把芦笙突然齐声吹奏,把整个侗寨的人惊醒。侗寨户老听到芦笙响后,起床集中人商量接待事宜,接着让男女老少放铁炮、鞭炮欢迎来宾,还到芦笙坪中央烧一堆柴火,再让本地芦笙手也来一起吹奏几曲,妇女们还用花带捆着客人的芦笙以示将客人留下来,与他们一起吹芦笙踩歌堂。吹芦笙踩歌堂要进行三到五天,吃住由东道主集体负责。间隔一段时间,该地方的芦笙手又到他们的侗寨做客,吹芦笙踩歌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30 18:33
目录
概述
木质结构民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