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槐(1849~1935),字衡三,鹤庆云鹤镇人。出生在武职之家,清咸同年间,其父丁耀南、嗣父丁奉章均先后镇压杜文秀回民起义军而亡,清政府赐恤丁槐为云骑射世职,后又以副将衔补开化镇中营游击。随后他参加了镇压杜文秀回民起义军,先后打下关、蒙化、腾越等地。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又参加了镇压腾越苏开先反清起义。屡建战功,授把总加五品衔、加游击衔赏戴花翎、开化镇中军游击、记名腾越镇总兵等职。光绪八年至十一年,调台北抗击法国侵略军,英勇善战,被誉为“飞将军”。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参加中日甲午战争,奉守山东泰安,被时人赞为“九边杰出之才”。光绪三十年(公元1905年),升授广西提督。宣统末年,赞助共和,支持维新。辛亥革命后,追随北洋军阀。民国3年(公元1914年),任黎元洪总统府国策顾问。随后任荆州镇守使、陆军上将、奋威将军等职,在北京供职。曹银任大总统后,被解职。丁槐对诗、书、画均有造谐,人称有儒将之风。
人物生平
丁槐(公元1849-1935年),字衡三,汉族,云鹤镇人,祖籍四川巴县。其先祖丁连荣,清康熙间任鹤丽镇中军游击,后入籍鹤庆,历六世而传至丁耀南。丁槐为耀南第三子,后因叔父丁奉章无子,过继承嗣。其生父丁耀南,道光年间曾到永昌(今保山)、顺宁(今凤庆)一带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有“军功”,被授六品顶戴。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又与回民起义军将领马金宝等争战于鹤庆化龙村一带,被“弹洞穿胸死”。清王朝“如例赐恤”,赐其长子丁泰历保副将衔,补用游击;次子丁彦亦赐衔,后官至三品衔浙江候补道;五子丁凯历保参将衔,补用都司;丁槐也得抚恤。
这时,丁槐嗣父丁奉章为鹤丽镇左营都司。同冶三年(公元1864年),丁奉章在驻守永北时,因反清农民起义军攻克县城而死亡。为此,清政府赐恤丁槐为云骑尉世职,后又以副将衔补开化镇中营游击。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三月,丁槐在永昌任职,统军到顺宁、永昌交界地与反清的各族人民对抗。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率所部将士经云龙、永平、漾濞至邓川投效杨玉科行营。杨玉科见其虎头燕额,体质健壮,立即委任他统带鹤庆乡勇,驻扎浪弯(今洱源)、邓川一带,窥视上关,以接应杨玉科部下的四路兵马,先后在宾川、云州(今云县)、浪弯等地转战一年多。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二月,丁参与围攻赵州(今凤仪),与起义军战于狮子口、华藏寺等地。攻下赵州城后,又率兵围攻下关。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五月,丁与段瑞梅等取道点苍山之背,抢攻上关,两面夹击大理。同年十二月,又参与围攻蒙化(今巍山)。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正月,用火炮攻下大围埂。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正月,与起义军将领李国纶鏖战于乌索、黑门山一带。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率兵到腾越和顺乡一带围攻举兵反清的苏开先。他在残酷镇压各族人民反清起义中,为清朝统治者立了“军功”,先后被授予把总加五品衔、加游击衔赏戴花翎、开化镇中军游击、记名腾越镇总兵等职。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丁槐奉调驻守台北。十一月,率部至台北府兴县扎营,参加抗法保台的反侵略战争。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法国违约,侵犯安南,威胁广西、云南诸地。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丁与提督刘永福合攻宣光,法国调集大批军队增援,丁与刘军奋起力战,大破侵略军。同年十二月十一、十五等日,再次与法军大战于宣光城下。丁激励将士,同仇敌忾,奋勇冲击,给法军以重创。据《丁衡三将军武功记》载,这次战役,击毙法军2000余人,伤者尤多。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三月,丁又奉令围攻宣光,以火炮火药,轰倒宣光城墙数十丈。他在战术上多用飞驰穿插、急进急退,使敌猝不及防。经搏斗36个昼夜,法军被迫投降。丁因此被人们誉为“飞将军”。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之役,丁槐奉令统军驻守山东泰安。他坚守岗位,岿然不动,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做出了贡献。丁胸有谋略,屡立战功,时人又赞之为”九边杰出之才”。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升授广西提督。
宣统末年,丁赞助共和,支持维新。辛亥革命后,追随北洋军阀。民国三年(1914年),黎元洪聘任他为总统府国策顾问。接着袁世凯又任命他为荆帅镇守使,后授予陆军上将、奋威将军等衔,在北京供职。民国四年(1915年),蔡锷在北京秘密策划倒袁时,丁与蔡锷也有交往。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复辟,黎元洪被迫二次退位,丁奉令携带大总统印玺逃避上海,被判盗官印罪。曹琨继任大总统后,丁被解除职务,闲居北京。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丁病逝。
丁闲居期间,兴趣转移到诗词、书法、绘画方面,经多年刻苦钻研,在诗、书、绘画上均有造诣,人称有儒将之风。丁绘画以梅见长,崇尚梅画名家,常师法黔南杜辉。其梅花画,枝杆道劲,挺拔有力,别开生面。丁槐在膺升晋级之际,兼并了农民的大量土地,在鹤庆、大理、漾濞、保山、昆明、武汉、湖北孝感等处有田地上万亩,成为收巨额地租的官僚大地主。他经营丁氏“庆昌和”商号,在鹤庆、保山、昆明、汉El、北京等设分号,因此成为巨富。
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前后,丁操办的“庆昌和”商号四川请来织布技工,引进手工木机织土布技术,又从外地调进纱,在鹤庆丁氏宗祠内创办手工机房,教城镇妇女织布。以后,鹤庆织布业逐渐兴盛,从县城很快发展到农村。鹤庆土布结实、耐穿、价钱便宜,成了当时滇西北人民的主要衣着布料。
丁曾捐资编修光绪《鹤庆州志》,印刷成木刻本流传于世。曾捐资修复云鹤楼,进行了一些地方公益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