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有宽,1929年6月生,广东潮州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任潮州市浮洋镇六联小学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丁有宽长期坚持在农村进行小学教育和语文教学改革试验。
教学成就
几十年来,先后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了《我与顽童》、《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小学生记叙文读写结合学习法》、《小学生记叙文读写结合系列训练法》、《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教例与经验》、《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小学语文读写同步系列训练》等110本上千万字的著述,编写了五、六年制两套小学语文教材,被国家教育部审定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全国现有28省、市的5650所学校、15500个教学班52万学生,正使用他主编的教材。海外有10多个国家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跟丁老师建立了科研交流。
教学贡献
他,被誉为“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奇葩”。
他被邓小平同志赞誉为“打不死的小学教师”。
早在1998年,全国就有28个省、市的5650所学校、15500个教学班参与他的教改实验,52万学生使用他主编的教材。
他是教育部推出的《教育家成长丛书》中惟一一位农村小学教师。
半个世纪以来,除了“劳改”那段特殊的历史岁月,丁有宽老师一直在广东省潮安县浮洋镇六联小学。通常情况下,每天清晨五点半左右,他就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经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忙得实在太累了,他就走到走廊,朝面向校园的窗外一望:活蹦乱跳的小学生,正在打球、做操、嬉耍……这时,什么烦恼、郁闷、劳累都置之脑后,烟消云散,他也像重新变成了小孩子一样,充满青春的活力
获得成就
丁有宽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小学教师,创下中国教坛好几个“第一”,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他分别于1979年12月、1989年9月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是全国中小学教师中第一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是以个人名义主编语文教材获国家审定通过,并列为与世界各国交流教材的第一位小学老师;他是第一位受省政府通令嘉奖、重奖的小学教师,在全国首开先河;他荣获国家级和部级荣誉20多项、8枚金质奖章,立大功三次。规格之高,奖项之多,范围之广,实属少见。还先后受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赞扬。
教学理念
丁老师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任教于农村。半个世纪以来,他为了破除“农村孩子又蛮又笨,难于教好”的传统观念,寻求让农村孩子聪明起来的途径,不管是逆境还是顺境,一直坚持进行“教书育人,转化差生”和“读写结合,教材教法”两项教育科研的实验和研究。在长期的教育实验中,先后转变了22个差班为先进班,转变近300名差生为优生,形成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根,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面向全体,偏爱差生”的教育观点。创立了独具一格的“读写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训练,整体结合”的综合训练型教学新体系。
出版图书
主要论著
《我与顽童》、《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相关事件
让农村孩子健康成长
1951年秋天,20岁的丁有宽来到六联小学任教,一干就近半个世纪。这个由潮安县浮洋镇6个自然村合办的村小,当时只有六十多名学生。
到校的第一天,丁有宽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幕:上课时,有的学生在教室的通道里走来走去,几个男孩竟然拽着上课的女老师画黑脸、揪耳朵取乐。
学校的现状让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丁有宽感到不安和痛心:难道农村孩子真的就是又蛮又笨“愚人不可教”?难道作为一名教师就可以用一句“难教”放弃对学生的教育?思索中,一种质朴、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不能厌恶农村,一定要让农村孩子也健康成长。
学校一开始就交给年富力强的丁有宽一个五年级乱班,并任命他为教导主任。为了当好一名合格的教师,他每天起五更睡半夜,点着油灯钻研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课余时间还坐几小时车到潮州市韩山师范学校去听《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提高自己的同时,丁有宽根据学校的具体状况制定了“结合实际,为农村服务”的教学思路。农村文盲多没有能力读报,他就组织学生利用早读课分组到附近各个村庄充当义务读报员;村民们不会写字,他就利用星期日带学生们到农民家里,听农民诉苦,为农民写苦难史……就这样,学校办到了田间地头,直接为农民服务。
“在教书育人这口深井中,我找到了两个自己为之终生开拓的泉眼——转化顽童与语文教改。”近半个世纪后,丁有宽老师回忆起初为人师的历程,依然饱含深情。
丁有宽到六联小学仅一年时间,所任教班级学生不仅全部升上了初中,成绩还名列全县前茅。第二年,六联小学的学生一下子从六十多人发展到三百多人。
1955年,六联小学被确定为县、区重点小学,评为县先进单位,丁有宽本人也被评为县先进教师,他亲身体会写出的《农村孩子也能健康成长》等教改经验文章在全县小学开始推广。从此,丁有宽踏上了漫漫、艰辛的教改之路。
打不死的小学教师
1957年深秋的一天,正在致力推进农村教学改革的丁有宽因为说了几句真心话,被打成“右派”。一夜之间,他被剥夺了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权利。
被戴上“右派”帽子的丁有宽从课堂被赶到了采石场。每天,都要挑十余次200斤重的石头。尽管劳改期间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十分恶劣,但每天晚上丁有宽都借着微弱的灯光整理教育故事,汇集成了一本小册子《教育顽童拾叶》。为了使自己在劳改前实践了六年的教改实验不致中断,他建议原本教数学的妻子改教语文,继续他的教学改革。
执著的信念支撑着丁有宽在艰难的“反右”和随后而来的“文革”风暴中挺了过来。1974年,丁有宽被“劳改”释放,回到了课堂。
那十多年的艰难岁月中,丁有宽为了教改事业,走过了坎坷、曲折的路,尝尽了人间苦难,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但也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探索和提炼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面向全体,偏爱差生”等教育思想,完成了“读写结合”的初试阶段和过渡阶段的实验,先后转变20个乱班为先进班,转化了几百名后进生为优秀生,总结出“练好记叙文的17个基本功”和“寻美作文,练文炼人”的经验,撰写了几十万字的教学札记。
1979年12月28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丁有宽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颁奖大会。座谈会上,他的发言“我的教改风风雨雨,道路坎坷……”引起了邓小平同志的关注。听完他坎坷曲折的经历后,小平同志的一句“打不死的小学教师”,道出了小平同志对一线教师的关怀,也给予丁有宽极大的鼓舞。
他当即暗下决心:“小平同志,您放心,过去身处逆境,我‘打不死’;如今春风来了,我‘吹不倒’!”并给自己约法三章:“立足本职不改行,艰苦奋斗不特殊,攀登科研不畏难。”当时已年过半百的丁有宽,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树起农村教改一面旗
有人说,对丁有宽来说,教改是一种“以血为墨”的生命需求。为了给专程来听教改试验课的外县老师上课,他未能及时回家送生病的孩子去医院,永远失去了第一个孩子;为了专心继续搞教改实验,当孩子们失去母亲时,他将年幼的孩子送给他人寄养;为了赶在国庆35周年时将总结自己教改实验的书写出向国庆献礼,他白天黑夜地写,结果,眼睛一度失明……这位质朴的农村小学教师呕心沥血,历经磨难,半个世纪如一日,致力于“教书育人,转化差生”和“读写结合系列训练”两项教育科研实践,形成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教育思想,创立了独具一格的“读写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训练、整体型训练教学体系”。
1999年,在第二届“全国丁有宽教材教法研讨会”上,时任全国小学语文学会理事长高惠莹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教学经验为:“高远的境界、执著的追求、科学的依据、突出的贡献。”她认为,丁有宽的教改经验不仅是广东教育的一面旗帜,而且是全国小学语文教改的一面旗帜。
早在第二届“全国丁有宽教材教法研讨会”召开前后,全国就有28个省、市的5650所学校、15500个教学班共52万学生,全部使用丁有宽主编的教材。
“爱心是根,科研是本”。现年77岁的丁有宽老师仍策马扬鞭追时光。他说,如今恰逢好时光,他要抓紧时间实践、科研,取得新的成果。
当一辈子小学老师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丁有宽吃过很多苦。但即使受到不公正待遇,身陷逆境;即使碰到挫折,坎坷不断,他都不离不弃,无怨无悔,一往无前。如今,条件好了,环境变了,年纪老了,但他耕耘不辍,追求不懈,不断攀登科研的高峰。他不顾年迈,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分析交流,思索总结。他发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通病:变自主、合作、探索学习为自流、合并、空想学习,一些人陷入了新的误区,名为素质教育,实则轻视提高素质,他为此开出了医治的“方子”,并将整理成文稿。
“我力求尽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而政府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面对诸多荣誉和成绩,丁有宽十分谦逊。
这位近80岁的老人最近很忙很累。在广东省有关部门支持下,他已着手筹划主编体现丁有宽教育思想300万字的大型系列丛书。他说,他要在有生之年把自己一生的经验传递给更多人。
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用那潮州味很浓的普通话说出一句平平常常的话:“我的幸福,就是一辈子尽力当好了一名农村小学教师。”
社会评价
他,被誉为“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奇葩”。
他被邓小平同志赞誉为“打不死的小学教师”。
丁有宽以读写结合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没有“花架子”的痕迹,他把时间大量花在学生的“读写思”上面,力行“求实”的
教风。他的教学过程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及具体化的“
活动心理学”原理。
丁老师经过长期的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改革,创立了“读写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训练,整体结合”综合训练型新教学体系,并编写了体现其特色、可操作的教材和专著。这条路子走对了,值得大家学习和研究。
——原全国小学语文学会理事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