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士匡,1939年4月10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中共党员,民革成员。
简介
丁士匡:男,汉族,安徽省安庆市人,1939年4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民革成员,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1957年9月-1961年7月,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现为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61年7月毕业后在省体委干校任训练组(科)组长;1972年8月-1983年11月,任省体工队田径队教练员、高级教练员,国家级田径裁判,安徽师大学兼职教授;1983年11月-1988年4月,任省体委运动三处(训练处)处长、省体育科技理事会副理事长,省体育研究会副会长,省田游中心主任,省体育总会副主席、全国体育科技理事会理事;1988年4月-1993年8月,任民革安徽省委副主委、执行组组长;1993年9月-1999年12月,任民革安徽省委副主委、省委会召集人、代理主委,主持民革省委工作;1999年2月-2004年6月,任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巡视员、室党组成员;2002年9月,聘任为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其中,1986年-2002年历任民革六、七、八、九届中央委员;1985年2月-1998年1月,历任省政协六、七、八届委员、常委和副秘书长;1993年9月-1999年2月,任中国贸易促进会安徽省分会与中国国际商会安徽商会副会长、中共党组成员)。曾荣获国家体委授予的新中国体育开拓者金质奖章;有杰出贡献的优秀教练员称号,获银盾奖,其体育论文曾获国家体育论文二等奖。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生平
丁士匡的父亲丁耀中是清朝台湾兵备道丁述阉曰健的曾孙。丁耀中早年就学于北平民国大学,日本军阀侵占东北辽、沈之后,曾写了《倭寇祸华录》九十八则,三十多万字,连载于晨报副刊。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担任多积公职。主要从事青年爱国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台。日军侵入皖江两岸后,曾率怀宁、桐城、宿松、太湖、潜山、望江六县青年数百人成立抗敌后援会。民国二十七年六月,安庆沦陷,改组后援会为自卫军,抗敌屡建功勋。因功被任命为怀宁县长,时年25岁。民国二十九年冬任陕西省城固县县长,在接待难民、安置流亡学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抗战胜利后又在接办企业方面作出贡献。大陆解放前夕,丁耀中去香港,不久转道台湾,曾任国民政府大陆光复设计委员会委员等要职。晚年任台北市政府首席顾问、参事室主任等职。1977年因病去世。
人生经历
丁士匡襁褓中,生母见背,父娶继母去川陕,直到去台,其一直随姑母成长于大陆。丁士匡少小聪明好学兼之多才多艺,表现良好。在那特定的环境中基本上未受其父牵连,学习与工作较为顺利。丁士匡1957年9月至1961年7月在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毕业分配工作时,由于其在校期间所显现的体育天赋与才能,而被省体委干校接收,任训练组(科)组长。1972年8月至1983年11月任省体工队田径队教练员、高级教练员,国家级田径裁判,安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83年11月至1988年4月任省体委运动三处(训练处)处长、省体育科技理事会副理事长,省体育研究会副会长,省田径、游泳中心主任,省体育总会副主席、全国体育科技理事会理事诸职。在从事体育工作期间,他曾在《中国体育科技》、上海《体育研究》、湖南《体育研究》、《山东体育科技》、《安徽体育科技资料》等十多种体育刊物发表近20篇体体育论文,10万余字。其中《关于中跑运动员速度的评定》一文,荣获国家体育科技论文二等奖;《节支开源开拓业余体育训练新局面》一文获得了安徽省体育论文一等奖。丁士匡还曾被邀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中国体育年鉴》、《中国体育大事记》的编写工作。
丁士匡在1985年被国家体委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称号,获金质奖章。同时又被授予“有重大贡献的优秀教练员”称号,获银质奖。
1988年4月由于统战工作的需要,他以民革及中共交叉党员的身份被推选任命为民革安徽省委专职副主委。又以此身份,在1988年2月至1998年1月历任七、八届省政协常委和副秘书长,1988年4月至1992年8月任民革安徽省委代理主委,1991年6月至1999年12月任民革安徽省委召集人,主持民革省委工作。他还曾于1986年至2002年历任民革六、七、八、九届中央委员,1993年9月至1999年2月,任中国贸易促进会安徽省分会与中国国际商会安徽商会副会长、中共党组成员。1999年3月起任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党组成员。2002年9月经中共安徽省委同意,由安徽省人民政府许仲林省长聘任为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正厅级)。
发表作品
丁士匡在政协、人大积级参政议政,曾单独或与他人联合提出150余件提案,其中《发展群众体育,重视后备力量培养》发表于1994年3月12日《
人民日报》;《引导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严格控制“游戏机”泛滥,不使毒害青少年》提案为国家教委所重视,促使国家教委随即下发关于加强“游戏机”得理的文件;《统一对台工作的管理,切实加强对台工作》提案,曾发表于1999年3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不久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即印发了《对台工作管理条例》,决定对台工作由各地对台办统一主管,中央和促进对台工作的较大发展。
专修戏曲
丁士匡在大学学习时,曾专修戏曲专业,对中国戏剧史及戏曲音韵学有相当高的造诣。他常结合理论进行戏曲演唱的实践,演唱戏曲他用自己的理论之长,在字韵上下功夫,故声情并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说他是黄梅戏京唱(指融合了京剧韵味),因而有京剧、黄梅戏的“名票”这誉。他还曾与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杨春霞、李光、赵葆秀、颜桂祥等,黄梅戏著名演员潘璟琍、
马兰、吴亚玲、韩再芬等合作演出,得到观众与专家高度赞赏。
访台
丁士匡由于工作需要,曾多次率团、随团出访过日本、德国、法国、芬兰、意大利、奥地利、俄罗斯等国,出色地完成了出访任务。1999年春丁士匡随中国经贸代表团去台湾,除按计划完成了经贸活动之外,还因其父辈的社会背景,受到了国民党中党委、立法院长王金平,中常委并军政界、实业界大亨姚颖琦、辜振甫、高清润、王又曾、林振国等的会见与宴请,对加强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做出了积极贡献。
丁士匡在台访问期间,曾在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之后应台北媒体的请求,向记者发表了讲话。他对国民党当局在抗战期间及内战期间很好地保护了祖国的大量珍贵文物表示欣慰;又对台北当局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建筑色彩的选用上,有意识地体现出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主体的做法(北京故宫博物院采用黄色琉璃瓦,黄色为尊;台北故宫博物院用的是蓝色琉璃瓦)表示赞赏;同时也对台北当局的每年以6000万台币的巨款用来保管文物与维修建筑这一珍惜祖国文物的做法表示肯定;并呼吁大陆有关方面要学习与借鉴。这次讲话经台北媒体发表后,很受台湾各方面重视,影响颇大。
丁士匡大学所学专业为汉语语言文字,主攻戏剧文学;他热爱体育事业,又赋有体育专长,故长期从事体育工作,并在这一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他是民革、中共交叉党员,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积极从事海内外统战工作等方面均有颇多建树。由于丁士匡特殊的生活与工作经历及个人较强的工作能力与工作魄力,以及谦恭开朗、诚恳助人的人格魅力,特别是他善于团结联系各界人士,尤能很好地与知识分子交朋友,因而在其几十年的工作过程中,他不论在任何单位都能尽快进入角色,开拓局面,创造业绩,留下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