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荐(1560-1625),字长孺,
长兴人。父应诏,江西佥事。元荐举万历十四年进士。请告归。家居八年,始谒选为中书舍人。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可浩叹者七:征敛苛急也,赏罚不明也,忠贤废锢也,辅臣妒嫉也,议论滋多也,士习败坏也,褒功恤忠未备也。坐视而不可救药者二,则
纪纲、人心也。其所言辅臣,专斥首辅王锡爵,元荐座主也。
明丁元荐撰。元荐字长孺,号慎所。
长兴人。万历丙戌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杂录自洪武迄万历朝野事迹。分英断相业延揽才略深心名将循良法吏节烈忠义淸修直节德量器识神识正学十六类为上卷。古道友谊义侠格言正论淸议文学师模庭训母范孝友笃行方术高隐恬退持正贤媛耆寿家训日录二十类为下卷。西山者。其所隐居处也。末附避乱五箴。盖已刻於拙存堂集中者。以其切裨身世。故复入於是编。(四库提要.子部五十三 小说家类存目一)
丁元荐(1560-1625),字长孺,
长兴人。父应诏,江西佥事。元荐举万历十四年进士。请告归。家居八年,始谒选为中书舍人。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可浩叹者七:征敛苛急也,赏罚不明也,忠贤废锢也,辅臣妒嫉也,议论滋多也,士习败坏也,褒功恤忠未备也。坐视而不可救药者二,则
纪纲、人心也。其所言辅臣,专斥首辅王锡爵,元荐座主也。
二十七年京察。元荐家居,坐浮躁论调。阅十有二年,起广东按察司经历,移礼部主事。甫抵官,值京察事竣,尚书孙丕扬力清邪党,反为其党所攻。副都御史许弘纲故共掌察,见群小横甚,畏之,累疏请竣察典,语颇示异。群小藉以攻丕扬。察疏犹未下,人情杌陧,虑事中变,然无敢言者。元荐乃上言弘纲持议不宜前却,并尽发诸人隐状。党人恶之,交章论劾无虚日。元荐复再疏辨晰,竟不安其身而去。其后邪党愈炽,正人屏斥殆尽,至有以“《六经》乱天下”语入乡试策问者。元荐家居不胜愤,复驰疏阙下,极诋乱政之叛高皇、邪说之叛孔子者。疏虽不报,党人益恶之。四十五年京察,遂复以不谨削籍。天启初,大起遗佚。元荐格于例,独不召。至四年,廷臣交讼其冤,起刑部检校,历尚宝少卿。明年,朝事大变,复削其籍。
元荐初学于
许孚远,已,从
顾宪成游。慷慨负气,遇事奋前,屡踬无少挫。通籍四十年,前后服官不满一载。同郡沈淮召入阁,邀一见,谢不往。尝过高攀龙,请与交欢,辞曰:“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遽别去。当东林、浙党之分,浙党所弹射东林者,
李三才之次,则元荐与
于玉立。
丁元荐初举进士,即遭临丧父之痛,守孝达八年,后始谒选成为中书舍人。初居官,因见时政流弊,上书朝廷以万言书,痛陈时弊,主要抨击“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叹息时政七事:“征敛苛急也,赏罚不明也,忠贤废锢也,辅臣妒嫉也,议论滋多也,士习败坏也,褒功恤忠未备也。”,以及“坐视而不可救药者”二事:“纪纲、人心也。”丁实则专批曾为丁的
座主,当时正任
首辅的王锡爵。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适逢京察内计。不久丁母去世,丁服丧十二年。三十八年(1610年),复任广东按察司经历,升按察司知事,再移礼部主事。刚上任礼部主事之时,又正值辛亥京察(1611年)。时有
东林党争,官僚乘机徇私毁誉,结援同党。当时任职
吏部尚书的
孙丕扬扬言会力清“邪党”(宣党、昆党、楚党、齐党、浙党等),但后反为众朋党集团所攻击。时
副都御史许弘纲又与孙共同掌管京察事务,眼见党争为祸,因而恐惧诸党威胁,数年间累上疏要求重新进行京察。朋党各部故以为孙丕扬领东林党人直疏其非,要求重核,又群起而攻击孙。《明史》提到当时党争的情境为:“察疏犹未下,人情杌陧,虑事中变,然无敢言者。”可见朝廷已四分五裂。这时丁元荐见状,上疏许弘纲不应因恐惧诸党势力而不敢直议,于是丁遭众党暗批发状,兼与部分朋党成员交恶。丁其后再上疏,欲辨晰事件,但不成功。其后党争愈加激烈,朝中正臣几乎被打垮殆尽,主要因为朋党以东林党人筹办之乡试,乃“六经乱天下”之由而上诉得直。丁此时正居家,闻党争互责互批之说,更甚恼怒,于是再次严词上疏,“极诋乱政之叛高皇,邪说之叛孔子者”。这份奏疏当然不被接纳,其他朋党成员亦与丁交恶日深。万历四十五年(
1617年),丁巳京察,丁元荐因朝中朋党互相侵迫相害,被削籍革职。
天启初年,有朝臣大起遗逸,当中不乏东林党人,丁亦在遗逸之列,但丁独“格于例”,不参与召见。天启四年(
1624年),朝臣交讼丁之于党争之冤情,再起任刑部检校,历任尚宝司少卿。但短短一年后,天启五年(
1625年),又因朝事大变,被朝廷再次削籍革职。
丁被削籍后,始终因东林党争而继续被朝臣抹黑、弹劾。后学于
许孚远,学成后又与
顾宪成同游。丁通籍满四十年之时,前后服官亦未达一载,曾与邵沈㴶同邀入阁,但两人亦谢却不见丁曾拜访
高攀龙,高亦有力劝丁入阁,但丁始终辞却所请,道:“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语后匆忙而去。丁后于天启五年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实则丁元荐历仕多年,以东林党争对其仕途窒碍最大。其中两次京察,均被党人承机毁誉,终被朝廷两度削籍。晚年的丁元荐因而对任官心倦,多次辞却东林党人重任官职之请。据《明史》本传终句载,东林党争祸害,主要因东林党及浙党相互交恶。直至丁元荐临行将就木之时,浙党所弹射的东林党人中,就以
李三才、丁元荐及
于玉立最为盛,死后依然被人一直毁誉,党争于
明神宗在任之时始终无日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