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丑九月京邸大风感怀
清代李慈铭诗作
《丁丑九月京邸大风感怀》是清代诗人李慈铭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秋夜闻大风如车马急驰,又如笛哀琴泣,辗转难寐。想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不禁感慨流涕。但是统治阶级丝毫不管人民疾苦,仍过着尽情宴饮、骄奢淫逸的生活。诗人通过这一鲜明对比,深刻揭露了晚清社会的黑暗现实,对贵族官吏的腐朽表示愤慨,对百姓的遭遇深表同情,也流露出自己的忧国之心不被理解的无奈。全诗因风而起,巧用双关语、反语,并引用高阳酒徒的典故,感情激愤,诗意蕴藉,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作品原文
丁丑九月京邸大风感怀⑴
流水游龙日夜驰⑵,品题豪竹与哀丝⑶。
谁云饥饿苍黄日⑷,犹是承平宴饮时⑸。
天乐瞢腾如昨梦⑹,杞忧涕泪有谁知⑺?
只须一醉生涯了,莫忘高阳旧酒卮⑻。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丁丑:丁丑年,指光绪三年(1877)。京邸(dǐ):指诗人在北京的寓所。邸,宅邸,府邸。
流水游龙:语出《后汉书·马皇后纪》:“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形容车马往来不绝。此句为双关语,既可理解为风如车水马龙日夜奔驰,又可理解为士大夫们日夜乘车赴宴。
品题:品味欣赏,这里指演奏。豪竹:指箫、笛等管乐,因声音激越豪放,故称。哀丝: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因声音幽沉哀怨,故称。此句亦为双关语,既可理解为风声如笛哀琴泣,又可理解为士大夫们在宴会上欣赏评论音乐。
⑷饥饿:指人民饥饿贫困。苍黄:急遽翻覆,这里指政局动荡。
⑸犹是:还是。承平:太平。
⑹天乐(yuè):即钧天广乐,传说中天上美好的音乐。瞢(méng)腾:迷迷蒙蒙、模糊不清的样子。
⑺杞(qǐ)忧:杞人忧天。《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本来比喻不必要的担忧,这里指忧虑国事。杞,周代国名,故地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⑻高阳旧酒卮(zhī):高阳酒徒的旧酒器。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秦汉之交,刘邦引兵过陈留高阳郦食其(lì yì jī)往见,使者以儒生通报,刘邦不纳,乃按剑叱使者曰:“吾高阳酒徒也!”遂得延请。后助刘邦兴汉。后将饮酒而狂放不羁的人称为“高阳酒徒”。高阳,地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这里代指郦食其。卮,古代盛酒器皿。
白话译文
风如车水马龙日日夜夜奔驰,又像吹箫笛和弹奏哀音琴丝。
谁说饿殍遍野天苍地黄之日,还是有人歌舞升平饮宴之时。
昨日梦中迷迷蒙蒙似听天乐,醒来流泪如杞人忧天谁能知?
只需拼个一醉方休生涯荡尽,不要忘记高阳酒徒的旧酒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光绪三年(1877),当时诗人科场失意,落魄京师。诗人少负才名,但是科举却屡屡失意,过了不惑之年才中举。年近半百,诗人辗转京城以应举业,目睹上层社会豪华奢侈糜烂,亲历普通百姓饿殍遍地的惨境,洞察当朝风雨飘零的政局,很受刺激。诗人因风感怀,写下此诗以抒发激愤之情。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一场深秋时节寻常的大风,却成了诗人吟咏抒怀的对象。原来诗人并非写风,实对时事政局有感,同时也把一生中仕途失意等愁绪一起铺放进去,抒发情怀有如决堤洪水,一泻千里。
首联两句一语双关。从表面上看,“流水游龙日夜驰,品题豪竹与哀丝”是写大风如车水马龙日夜奔驰,风声如乐师演奏大型丝竹。实际上这两句是描绘京城上流社会的生活。京城中整天车水马龙,达官贵人携妻带妾,花天酒地,沉溺于声色犬马的感官刺激。第二句一改前句总写,仅抓住一个侧面写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品题是闲适的举动,有悠悠自在的心境才能品评管乐器与弦乐器演奏的情绪差异,即所谓豪放与哀怨之分。首联展现了一派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景象。
接下来诗人触及到了现实生活:“谁云饥饿苍黄日,犹是承平宴饮时。”有人指出现实中已是饿殍遍野,政局不稳了。诗人假意驳之,谁说是那样的,现在仍然太平无事,依旧可以安然宴饮。这两句饱含诗人激愤。爱之愈深,责之愈切,但责之何用,不如用反诘说出,以倾泻激情。一个“谁云”饱含深情,一个“犹是”更是充满愤慨。颈联接写“承平宴饮”的情景,以引出诗人直抒情愫。“天乐瞢腾如昨梦”是说承平宴饮的声乐虽然美妙如仙乐,毕竟如昨日梦中的消极颓废,算不上是盛世之音。诗人对阵阵仙乐的感觉是如坠旧梦,模糊难辨,实际显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杞忧涕泪有谁知”,杞忧是“杞人忧天”成语的化用。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早已对表面繁荣的景象存有忧虑,这里又深写对政治局面动荡乃至王朝覆亡的思考。诗中用杞人忧天来解嘲,也饱含愤激之情,以及对政局民情的关注、忧虑,但是苦于无人能理解。
因此诗人悲愤地喊出尾联两句以抒情志:“只须一醉生涯了,莫忘高阳旧酒卮。”欲沉沦醉乡,了此一生,又自比高阳酒徒,愤愤不平。这两句对比写来,诗意坐在末句上。仕途不遇,报国无门,虽有借酒浇愁之意,却真心倾慕能为刘邦定下兴国大计的高阳酒徒郦食其,“莫忘”二字倾泻出诗人盼得知遇的激情。
这首诗写得浅显朴素,择字句自然恰当,用典事妥帖浑然,具有较强感染力。中国古典诗歌中感慨时局、忧虑民情的作品很多,诗人继承这一传统,因风感怀,借景抒情,在表面畸形繁华中看到了世纪末的端倪。但是自己的忧虑又无人能解,只得借酒消愁,麻醉自己。一股激愤之情笼罩全篇,活画出那个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的心境。
名家点评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马亚中:诗人索性简略,胸无城寓,然矜尚名节,意所不可,辄面折人过,议论臧否,不轻假借苟同,虽杵枢辅,亦不以为然。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性格,也就自然会有这样激愤的感慨,这样无可奈何的涕泪。诗的后两联正是诗人胸臆的直接抒写,只不过高阳酒徒的酒杯是无法让他超然物外的。(《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作者简介
李慈铭(1830—1894),字㤅伯,号莼客,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光绪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其诗在形式上模拟唐人,但也吸取宋诗的一些特点。亦能词及骈文。室名越缦堂。著作以《越缦堂日记》较著名,是按日记述的读书札记,内容涉及经史百家及时事。另有《白华绛跗阁诗集》《越缦堂词录》《湖塘林馆骈体文》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8:4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